时间 | 内容 |
1262年 | 忽必烈两度下令“禁诸道戍兵及势家纵畜牧犯桑枣禾稼者。” |
1263年 | “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 |
1270年 | “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
1274年 | “亦乞里带强取民租产、桑园、庐舍、坟墓,分为探马赤军牧地,诏还其民”。 |
1280年 | “敕擅据江南逃亡民田者,罪之”。 |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由国家力量所主导的荒政体制长期占据主体地位。19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清朝的国力进一步衰退,其救荒能力急剧下降。一方面,借助新兴事业和新生产力的支持,民间义赈活动的救灾能力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大批绅商界人士积极参与,形成了以上海绅商社会为中心,针对全国范围内重灾地区开展“民捐民办”的赈济方式。另一方面,西方对华赈灾活动逐渐兴起与发展。1906年,江苏北部遭受水灾,中西人士创设华洋义赈会,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救济行动。
——摘编自朱浒《从一尊到多元:晚清社会救济机制的结构性演变及其意义》
材料二
主张 | 出处 |
要求由雇主或者国家为受雇群体购买社会保险。 | 《劳动法案大纲》(1922年) |
“没收土地后,凡无倚靠之老弱残废孤儿寡妇而不能从事劳动者,得由乡苏维埃维持其生活。” | 《中央通告第三十七号——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1928年) |
“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 |
——摘编自王昉、王晓博《多维认知与多元治理:中国共产党早期反贫困思想研究》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其兴办的学堂中开设体操课程,引进西方体育,如兵操、体操等。20世纪初,在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呼吁下,一场深刻影响国民身体改造和学校体育的军国民运动开启,它提倡尚武,并将国家作为身体效忠的唯一对象。一战期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该方案主要在于深化学校体育的战争准备功能,注重体操课、学校体育与“军事大要”的关系,并要求学校教育加强对粗衣淡食、忍寒耐暑习惯的养成和对历代武士功绩的宣传。
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废弃“尚武”的教育宗旨,兵式体操也被排除在学校体育之外。1922年,教育部实施新的学制和课程标准,体操课正式改名为体育课,成为中国学校体育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新的体育课对儿童的主体地位、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提出新的认识。中小学的体育以田径、球类、游戏等现代体育项目为主,完全剔除了兵式体操。
——摘编自颜亮《身体素养导向下的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更好的建设和保卫祖国,需要体育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党和政府极力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强调体育运动要以人民为主体。按照党中央对体育工作的指示并结合对宪法规定的贯彻实施,中央政府和体育等部门为开展好各项体育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群众体育制度绩效十分明显,据统计1957—1966年,全国范围内有4200多万人达到了劳卫制和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标准,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摘编自杨山山《建党百年群众体育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研究》
《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变革交相更替、互为作用的运动过程。下表选取了中国历史上的几则典型的改革事例:
| 相关史实 | 相关言论 |
商鞅变法 |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等。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
王安石 变法 |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控制和管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
戊戌变法 | 1898年,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里也。” ——《变法通议》 |
改革开放 |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文选》 |
请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