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科学家把用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注入细胞中,发现放射性依次出现于: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分泌小泡、高尔基体、小囊泡、细胞膜
②卡尔文向小球藻提供14C标记的CO2 , 并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探明了暗反应的全过程
③赫尔希和蔡斯利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了搅拌和离心等手段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④要证明DNA通过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可以将15N标记的细菌放在14N的培养基中培养一代后,再检测后代DNA放射性的强弱.
用 Giemsa 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DNA分子的双链都含有 BrdU 的染色单体呈浅蓝色,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 的染色单体呈深蓝色。现将植物根尖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取根尖用 Giemsa 染料染色后,观察分生区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色情况。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药物名称 | 作用机理 |
羟基脲 | 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
放线菌素D | 抑制DNA的模板功能 |
阿糖胞苷 | 抑制DNA聚合酶活性 |
杂交组合 |
F2的表现形式及数量(株) |
|||
矮秆抗除草剂 |
矮秆不抗除草剂 |
高秆抗除草剂 |
高秆不抗除草剂 |
|
甲×乙 |
513 |
167 |
0 |
0 |
甲×丙 |
109 |
37 |
313 |
104 |
乙×丙 |
178 |
12 |
537 |
36 |
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总数 | 基因型、变现型及个体数 | |||||
E+E+(深黑色) | E+E(黑色) | E+e(浅黑色) | EE(褐色) | Ee(浅褐色) | Ee(栗色) | |
116 | 18 | 83 | 0 | 12 | 3 | 0 |
①该种群中E的基因频率是.
②在该种群中,发现一头褐色公牛和一头褐色母牛交配产下一头栗色小牛,经DNA测定它的基因E没有发生突变,研究者检测出该牛体内A物质含量较高,还发现A物质也能与该M受体蛋白结合.该牛毛色为栗色的原因是:如图中含量减少,导致酪氨酸酶含量减少,进而褐黑素含量增加,体色为栗色.
组别 | 1组 | 2组 | 3组 | 4组 | |
培养条件 | 培养液中氮源(无放射性) | 14NH4Cl | 15NH4Cl | 15NH4Cl | 14NH4Cl |
培养液中碳源(无放射性) | 12C﹣葡萄糖 | 13C﹣葡萄糖 | 13C﹣葡萄糖 | 12C﹣葡萄糖 | |
添加的放射性标记物 | 无 | 无 | 35S﹣氨基酸 | 14C﹣尿嘧啶 | |
操作和检测 | 操作核糖体放射性检测 | 无 | 无 | 有放射性 | 有放射性 |
用温和的方法破碎细菌,然后使用密度梯度离心 | |||||
离心后核糖体位置 | 轻带 | 重带 | ∥ | A |
①短时间内,若T4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蛋白质均是在第2组大肠杆菌原有的核糖体上合成,则表中A对应的核糖体位置应更多地集中在(填“轻带”或“重带”).
②随着时间延长,离心后出现多条核糖体带,若位于重带的核糖体出现放射性,则说明14C﹣尿嘧啶会出现在分子中:培养时间越长,该类分子与(“大肠杆菌”或“T4噬菌体”)的DNA单链形成杂交分子的比例越大.
密码子序号 |
1…4…19 20…540 |
密码子表(部分): |
正常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UA…UAG |
AUG:甲硫氨酸,起始密码子 |
突变①↓ |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C UUA…UAG |
AAC:天冬酰胺 |
正常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UA…UAG |
ACU、ACC:苏氨酸 |
突变②↓ |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
AUG…AAA…ACU UUA…UAG |
UUA:亮氨酸 |
正常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UA…UAG |
AAA:赖氨酸 |
突变③↓ |
UAG、UGA:终止密码子 |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
AUG…AAC…ACU UGA…UAG |
…表示省略的、没有变化的碱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