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2023年3月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4-03-13 浏览次数:29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25 分)
  • 1. (2023·深圳模拟) 基础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读诗好时节。罗外初中初三年级将举行“读经典诗词,承中华文化”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二是语言凝练,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

    场景一:读诗交流会上,小深从朗读和鉴赏诗歌两个角度分享心得:读诗时,我们要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读出韵味和情感。鉴赏诗歌也有①yào jué: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____;____等。

    场景二:学校走廊展出了一幅杜甫的《兵车行》书法作品,洋洋洒洒,②A.xǔ xǔ rú shēng。同学们下课后都聚在一起畅所欲言,都认为阅读经典诗词令人受益匪浅,每读一次都会觉得B.开卷有益。小圳也参与其中,C.信手拈来一纸一笔,写下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1. (1) 根据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填写在相应位置。

      ① yào jué      ② xǔ xǔ rú shēng

    2. (2) 场景二中三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xǔ xǔ rú shēng B . 开卷有益 C . 信手拈来
    3. (3) 请在场景一中再补充两种诗歌鉴赏的角度。
    4. (4) 以下诗词曲在题材方面与上图诗歌相同的一项是:( )
      A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B .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边斜日旧关城。《浣溪沙》 C .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朝天子·咏喇叭》 D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
    5. (5) 场景三:

      精彩纷呈的各类诗词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大家也想通过诗歌这一载体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赞颂与对生活的真切体会。但写诗也要注意章法。①写诗时需注意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塑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还要遵循一定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总之,②我们不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及浪漫的情怀,争取将生活中唯美的格调谱写成诗。



      划线句①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
    6. (6) 划线句②是一个关系的复句。
    7. (7)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学校将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上午9点,在学校报告厅举办“古诗词经典进校园”的活动,拟邀请中南大学杨教授做专题讲座。如果你是校团委宣传委员小圳,请你代表校团委拟写一则通知。
  • 2. (2023·深圳模拟)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①身向云山那畔行,,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

    ,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③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④官船来往乱如麻,。(王磐《咏喇叭》)

    ⑤吾视其辙乱,,故逐之。(《曹刿论战》

    ⑥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

    ⑦典故使用得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显得既典雅又含蓄。比如文天祥在《南安军》中的“”就用典表达了自己决不投降,誓死报国的决心:夏完淳在《别云间》中的“”则用典简明概括了自己从起兵抗清到落入敌手的斗争生活,平静中深含心酸与沉痛。

二、阅读(47分)
  • 3. (2023·深圳模拟)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下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曾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苟營yīng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苟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娃,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 (1) 下列句子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肉食者/先帝不以臣卑 B . 未孚/亲之 C . 渐就衰之故/庶驽钝 D . 父母岁有裘葛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2. (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3.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B . 【甲】【乙】两文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不相同。 C . 【乙】文“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D . 【丙】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4. (4) 对比是常用的写作方法。《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以“劝学”为中心,把自己“缊袍敝衣”与诸生“皆被绮绣”作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唐雎不辱使命》中,将唐雎与秦王对比,突出了唐雎不畏强暴的鲜明个性。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别分析对比在其中的作用。
    5. (5) 结合选文内容完成表格。

      文句摘录

      阅读批注

      思考探究

      甲文:之属也。可以一战。

      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知,【甲】文中“忠”的内涵是:魯庄公竭尽全力做好君主本分的事。

      ②“忠”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丙文:此臣所以报先帝而陛下之职分也。

      ①由“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可知,【丙】文中“忠”的内涵是:

  • 4. (2023·深圳模拟)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有同学常为这样的事而苦恼,觉得老师教的知识都记住了,但考试时却不能正确作答。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可能是这些知识在他的头脑中是散乱的、碎片化的(如图1),因此答题时不能准确提取相关知识,或提取出错。如果你头脑中的知识是有规律、成体系的结构化知识(如图2),在运用时就能准确提取了。因为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复杂的信息,大脑更喜欢结构化的信息。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息结构化呢?这就必须对散乱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改编自微信公众号“给思考留点时间”)

    材料二:

    结构化思维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来引导思维,从而有效表达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具有以下作用:

    ①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对复杂信息进行梳理归类,并对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它还能把复杂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再逐一解决,最终把问题全部解决。

    ②能理清思路,清晰地表达。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利于他人理解。在说话时运用“因为……,所以……”“第一……;第二……;第三……”“在X方面,应该……;在Y方面,应该……”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能让表达更加清晰。

    ③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一个树状结构,建立了这种结构后,在后续学习时就能将一个个知识点添加到知识树上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

    (改编自周国元《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材料三:

    用结构化思维来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寻找结构,寻找结构的关键又在于找到拆分或归类的维度,寻找结构的方法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①自上而下找结构

    自上而下找结构主要适用于对一个主题或问题进行拆分。先对主题或问题进行结构化拆分(即按照一定维度进行拆分),建立起一个框架,再将已有的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到框架中。如,语文老师这样教写议论文:开篇亮出观点,然后将观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层层递进的),再用论据证明分论点,最后再对文章进行总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树状结构或线性结构(也叫流程图),如图 3、图 4。

    ②自下而上找结构

    自下而上找结构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处理庞杂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需要根据这种关系(即分类的维度)来建立框架。如,对以下词语进行分类:

    白菜  香蕉  大象  牛  李子  豆角

    通过分析找到分类的维度——水果、蔬菜、动物,再将香蕉、李子归入水果类,将白菜、豆角归入蔬菜类,将大象、牛归入动物类。

    在具体运用时,可按照下面的步骤从庞杂的信息中找到结构:

    第一步,头脑风暴。尽可能列出所有思考的要点。

    第二步,连线分组。找出所列要点之间的关系,对要点进行分类。

    第三步,提炼结构。总结概括要点,提炼观点。

    第四步,补充观点。通过补充观点完善思路,如果没有补充,这一步可以不做。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方法无优劣之分,在实际运用时,彼此互为补充。

    要形成结构化的思维能力,就必须经常练习。一是归纳积累结构,在看书学习时,看到关于结构的理论或者好的结构,可以将它记下来,并试着运用到具体的例子中;二是按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写作,尝试每周写一篇文章,先建立文章结构,再填充素材,如果没有时间写文章,可只搭建文章结构,写出关键点即可;三是用结构化思维论证议题,每天给自己一个议题,用结构化的思维去论证这个议题,列出论证结构,能证明你的观点即可。

    (改编自周国元《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1. (1) 请根据材料一,简述如何才能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2.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要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首先要把握问题的本质,再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B . 结构化思维有助于我们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这样对方就能完全接受我们的观点。 C . “自上而下找结构”和“自下而上找结构”这两种方法适用的对象不同,在实际运用时,二者不能兼用。 D . 训练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有多种,用结构化思维论证议题是其中一种方法。
    3. (3) 材料三中“自下而上找结构”这一部分,把事理介绍得很清楚,这对我们写作有哪些方法上的启示?(可从语言特点、选材特点、写作顺序等方面谈)
    4. (4)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请阅读后,将树状结构图补充完整。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有时直接阐释道理,有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

  • 5. (2023·深圳模拟) 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①秋后的菖蒲,生长得繁茂葱茏,在湖塘河沟边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是水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②“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这是唐诗人李贺的《大堤曲》。时光易逝,但菖蒲青青。人到中年的我,每在郁郁的菖蒲丛边行,总会想起那遥远的童年。

    ③夏末秋初,菖蒲抽苔,会结出一个个的圆柱状的棕色的蒲棒,咋一看,极似串在一根木签上被烤过的火腿肠。在我孩童时,还没有火腿肠这种食品,只知道这蒲棒采回家,母亲可以用它做枕头芯,又软又轻,枕在头颈下很舒服。

    ④面包一般松软的蒲棒会在风中爆开,白色的绒花洒落蒲叶和水面。蒲棒成熟的时候,若和母亲一起正从菖蒲丛边走过,母亲会折下一两枝给我,我鼓起小嘴使劲地吹,快乐的笑声就和着绒花在田埂上、蓝天下,随风飘散。

    ⑤一日闲暇,在郊外的湖边漫步,看见蒲丛边有拍婚纱照的,摄影助理的手里即拿着几只蒲棒,在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按动声里,洁白的蒲花被吹散,漫天飞舞,营造出非常浪漫的氛围,这让我感到意外惊喜。

    ⑥幼时,母亲可能怕我们玩水失足,经常恐吓:不要到水边去,那里有蛇、水獭猫。可这样的警告实在敌不过菖蒲丛中那些诱惑。

    ⑦菖蒲丛中的水域,会有野生的菱角,是物资匮乏时代孩子们喜爱的美食。也有一些零落高举的莲蓬,成为孩子们的惦念。运气好的话,还会在那些或与芦荻杂生、或被黄色的浮萍花围绕的蒲丛中,捡到水禽生下的蛋。

    ⑧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我们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虽然会得到母亲的一番呵斥警告,但也会在随后的饭碗中品尝到一顿难得的美味。

    ⑨母亲也会破例亲自带我们到水边去。在烈日下,母亲用镰刀割下一人多高细长的蒲叶,顺便收摘一些孩子们够不着的菱角、莲蓬,丢给站在埂上的我和妹妹。割下的蒲草,母亲会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一连几日编织蒲垫、蒲扇。

    ⑩夜晚,摇着小小的蒲扇扑打飞舞的萤火,或是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垫上,看满天的星光,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事。

    ⑪《本草·菖蒲》上载:“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菖蒲叶形似剑,香味浓郁,有解毒祛邪之效,故中国人有在端午时,在门窗上悬蒲叶以避疫护佑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江南尤为兴盛,是江南水域密集、菖蒲丛生的缘故吗?

    ⑫在我幼时,每逢端午,母亲也将蒲叶与艾草同插在门楣上,以保佑家事安康。只是,我现在蜗居城市多年,一被所谓除旧革新的现代文明浸染,一是难得有与菖蒲亲近之机,而母亲也早已与我天各一方,端午门前悬蒲叶的习俗也渐渐淡忘失却。

    ⑬某日,在一朋友家,见一硕大的陶瓷盆中养着一丛极似菖蒲的植物,只是没有水湄的蒲叶挺拔野性,叶色是一种嫩青,不是墨绿。问朋友,竟真是菖蒲。原来,菖蒲在中国文化里还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我真是孤陋寡闻了。

    ⑭于是得知,因菖蒲碧叶葱茏、根似白玉,凭水临石、清静高雅,又有驱蚊灭虫、香味清新的功效,自古即有人莳shì养(移植、栽种)。据说,古人夜读,就常置一盆菖蒲于案,以免灯烟熏眼之苦。

    ⑮友人告知我自古传下的莳养菖蒲的方法:“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怪不得我见了朋友家中的菖蒲不敢相认呢。

     ⑯“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我还是喜欢那一片水域边自然生长的菖蒲,这种思念,正犹如元稹这一行诗句所表达的,思念犹如菖蒲,疯狂地滋长,满天飞舞,穿越漫漫时空.

    ⑰席慕容在一首《菖蒲花》中写道:“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但是不可以/在那样荒凉寂静的沙洲上/当天色转暗风转冷/当我们所有的思维与动作都逐渐迟钝/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黄昏…….”

    ⑱在这样一个秋天,这样一个菖蒲葳蕤的日子,想起菖蒲,想起以菖蒲做背景的那些身影,思念也如秋日蒲草一般葳蕤。只是,菖蒲岁岁重生,而我们,却再不能与往事相拥。(作者:方华)

    1. (1) 本文围绕着菖蒲,回忆了与母亲在一起的童年往事。请你依据提示,完成情节梳理。

      “我”采蒲棒给母亲做枕芯→→母亲端午将蒲叶插在门楣上,保佑家事安康

    2. (2) 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任选一题作答)

      ①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问朋友,竟真是菖蒲。(从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角度)

    3. (3) 作者在第⑬—⑮段中写到朋友家的菖蒲,你认为可以删去吗?说说你的理由。
    4. (4) 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本文中“我还是喜欢那一片水域边自然生长的菖蒲”的理解。

      【链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5. (5) 对于文章的题目,小鹏和小深有不同的看法,两相比较,请说说你更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小鹏:我认为《曾经的菖蒲》这个题目好。  小深:我觉得《难忘童年往事》这个题目好。

  • 6. (2023·深圳模拟) 名著阅读 按要求完成下题。

    【甲】“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乙】A到了下处,除下头中,见里面有一个蝎子。笑道:“臧仓小人,原来就是此物!看来我道不行了!”次日起来,焚香盥手,自己挨了一个蓍,筮得“天山遁”。道:“是了。”便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恳求恩赐还山”的本,从通政司送了进去。

    【丙】船拢了码头,船家、水手来向B讨船钱。B转身进舱,假装失落地向四面看了一圈,问道:“我方才吃剩的药哪儿去了?”掌舵的说:“刚才船板上只有几片云片糕,小的看老爷不要了,就大胆吃了。”B大怒,说这是费了几百两银子合的一料药。

    1. (1) 甲文段中“你”,乙文段中的A和丙文段中的B,分别是作品中的哪个人物?
    2. (2) 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主人公在四个主要地方的生活,这四个主要地方是:里德舅妈家里、

      学校、庄园、圣约翰家。

    3. (3) 【甲】段是主人公的名言,它体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追求?联系作品谈谈主人公最让你欣赏的品质及具体表现。
三、写作(45 分+书写 3分)
  • 7. (2023·深圳模拟)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在核心素养中排在第一位。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以清明节扫墓为例,无论多远,无论多忙,人们都会回到故乡为逝去的亲人扫墓,这就是一种精神价值——重视亲情伦理。每年都有清明,每年都重复这个仪式,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清明扫墓,慎终追远,就成了中国人的习惯,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在你的家族里,也有类似的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其实可以很具体。

    请以“我熟悉并热爱的一种文化”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600—900 字;②文中不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