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
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 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 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语》《孟子》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语》《孟子》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
(选自《经典常谈·四书第七》,有删改)
①兴趣选择 ②问题选择
阅读策略 | 原文例句 | 补充式批注 |
关注价值 | 西汉史官司马迁作了一部经典,它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是“正史”的源头。 | 批注一:这部“经典”是 。 |
关注风格 | 唐朝一位诗人身经离乱,亲见民间疾苦,他的诗用来书写那个时代,具有“沉着痛快”的风格。 | 批注二:这位诗人是 。该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诗句:( “ , ” |
联结知识 | 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因此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叫作礼治主义。 | 批注三:“大道”是儒家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其中<大道之行也> ”(填写原文)等语句,就是从三个方面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 |
有一些同学说:中学课程很多,我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 其实,能否在课外读书,并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能否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问题。____。 所以趁着现在青春年少,让我们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吧。
①这种兴趣要在青少年时期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它便会萎谢。
②但是如果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定要大一些。
③如果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④因为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长大一岁,你感觉趣味的锐敏力便会迟钝一分。
朗读诗文 | 《经典常谈》篇目 |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① |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② |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 ③ |
A.《尚书》第三 B.《诗经》第四 C.《战国策》第八 D. 辞赋第十一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 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 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选自《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经典常谈》读书卡 | |
摘抄一 | 《春秋》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 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 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 |
摘抄二 |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 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 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 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 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 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 |
摘抄三 | 张仪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璧。手下人 说张仪穷而无行,一定是他偷的,绑起来打 了几百下。张仪始终不认,只好放了他。回 家,他妻子说:“唉,要不是读书游说,哪会受 这场气!”他不理,只说:“看我舌头还在罢?” 妻子笑道:“舌头是在的。”他说:“那就成!” |
[基本内容]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①。 “春秋三传”分别是② | |
[读书笔记] 摘抄三中,张仪为什么认为舌头还在“就成”? 你的理解是:③。 |
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 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 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 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 这称为“今草”。 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 这起于魏代……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 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 这是为了好看。 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 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做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 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 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 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 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 [8] 。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 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 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 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9],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 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
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 [ 10] 。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 的人生。 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 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 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 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 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分。
注释:[8]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9]胡适《白话文学史》[10]《沧浪诗话》说诗“大概有二: 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优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
阅读策略 | 内容呈现 | 阅读记录 |
关注方法 | 作者在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辑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筌,指捕鱼工具)为鱼,未免辜负编辑者的本心了。” (《序》) | ①作者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 |
关注内容 |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第一) | ②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著名学者(填人名)的名著《经典常谈》。 ③请结合名著内容,具体说说“天雨粟”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