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 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 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 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 这称为“今草”。 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 这起于魏代……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 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 这是为了好看。 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 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