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8-12 浏览次数:61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 (2023七上·仁寿期末)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liànɡ) 狭(ài) 附(hé) 参不齐(cī) B . (suǐ) 高(miǎo) 收(liǎn)根问底(páo) C . 伏(quán)职(chènɡ)护(pì) 人声沸(dǐnɡ) D . (dānɡ) 静(mì) 粗(kuànɡ) 威风凛(lǐn)
  • 2. (2023七上·仁寿期末)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花瓣   斑蝥   淅淅沥沥   骇人听闻 B . 奥密   宿儒   见异思迁   混为一坛 C . 决别   云宵   眉开眼笑   人迹罕至 D . 感概   烘托   大相径廷   截然不同
  • 3. (2023七上·仁寿期末)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黑龙滩的夏天,水波粼粼的湖面上一群群鹭鸶悠闲地飞翔,煞是好看。 B . 春天气温回暖,绵绵细雨下了好几日,各类细菌在潮湿的空气中油然而生 C .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没有必要精益求精 , 有时马虎比严格好,能过就且过吧。 D . 造成班上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习惯好坏是重要因素。
  • 4. (2023七上·仁寿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加线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眉山的水街美不胜收。“水云阁”戏台前,围满了看戏的男女老少,台上演员的服饰好漂亮,他们犹如仙女下凡,身柔腰舞,婀娜多姿。A.《大宋不夜城》节目展现出宋代风光,让更多人传承并了解中华文化。环围四面,B.演员们专注的表情和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一直浮现在我眼前。听了几段淮剧后,我们继续向前走,沿途路过了好多形态各异的亭子、造型别致的桥、仿古的建筑、栩栩如生的铜像……C.通过沿路观看,使我心潮澎湃D.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卷,展现出眉山特有的水街风貌

    A . A B . B C . C D . D
  • 5. (2023七上·仁寿期末)  下面的思维导图,是有关成都的古今描述,请用简洁的短语提炼图中的另外四个要点。(每点限六个字)

    发展前景广阔

  • 6. (2023七上·仁寿期末)  批注,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品赏古代名言警句,可从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得到启发等方面入手。请依据示例,任选一方面写一句古代名言警句(必为上下两句),并进行批注。

    示例:写出有关品行方面的古代名言警句。

    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批注:劝诫世人不能忽视细小的事情,语重心长。

    写出有关交友方面(或:有关学习方面)的古代名言警句。

    名言:

    批注: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 7. (2023七上·仁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 , 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选自《汉书·霍光传》)

    【注】①过:拜访。②突:烟囱。③嘿:同“默”。④灼烂者:被火烧伤的人。⑤上行(háng):上席。⑥录:记录,此处指邀请。⑦亡:同“无”。

    1. (1) 下面是小欣同学对句中加点词语境意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联系课文“俄而雪骤”,可知“俄而 , 家果失火”中的“俄而”是“不久,一会儿”之意。 B . 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闻之宋君”与“是杀牛置酒”中两个“于”,字同义不同。 C . 查字典,“寤”有“睡觉”“醒悟”“见面”等义项,“主人乃而请之”中“寤”应选择“见面”。 D . 联系成语“迫不及待”,可知“其家穿井”中“及”意义为“待,等到”。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A .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B .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C .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D .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3. (3)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乙两文都是神话故事,都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 B . 甲文表达了“不可轻信传言,不可以讹传讹”的寓意。 C . 乙文告诉我们要善于采纳正确的建议,才能防患于未然。 D . 甲文故事,得出一个成语“穿井得人”;乙文也有一个成语“焦头烂额”。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 8. (2023七上·仁寿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送别

    王之涣(唐)

    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①:蓟(jì)庭,地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句点明登高送别是在蓟州边极荒凉萧瑟之地。 B . “何处登高”用设问表达无处登高的凄凉,更暗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 C . 一个“暂”字,表明短暂的开怀把酒共饮,更显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D . 全词抓住时令特点,从“登高”可见是隆冬时节,营造全诗悲凉之情。
    2. (2) 末句中“蓬”即“蓬草”,从全诗看,作者借用“断蓬”表达什么用意?
  • 9. (2023七上·仁寿期末)  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思乡宛如一弯明月,我们抬头仰望,李白的峨眉山月高悬:夜发清溪向三峡,;羁旅之苦是游子无尽的悲凉,正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描绘:夕阳西下,;爱国犹如坚毅的磐石,正如陆游在风雨大作中疾呼:僵卧孤村不自哀,;富贵名利在古人心中可淡如水,恰似《论语》所言:不义而富且贵,;在这诗词的家园里,时间是不停前进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王湾站在北固山下慨叹:,纵览古诗,心怀乐观进取之心。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 10. (2023七上·仁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②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1) 对选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个“不必说”,写的是静物,写作顺序是由高到低。 B . 两个“不必说”与一个“单是”把诸多景物连在一起,体现由局部到整体的逻辑顺序。 C . 本段抓住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各种动植物来描绘,展现乐园之趣。 D . 本段写动物时,主要是从嗅觉和颜色两个方面进行描写。
    2. (2) 对选第②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折蜡梅”、“寻蝉蜕”、“喂蚂蚁”,是儿童天性的表现,表明作者逐渐适应有限制的生活。 B . “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C . 他有戒尺“不常用”,“不过瞪几眼”,体现先生的严而可亲的一面,暗含作者对先生的敬重。 D . 先生对儿童感兴趣的事不支持,先生的态度与长妈妈、闰土的父亲有明显不同。
    3. (3)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选段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后园的乐趣,前者详写,后者略写,详略得当。

      B. 两选段的游玩,都体现了儿童喜欢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C. 百草园的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对比,表达出作者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D. 两乐园描绘并不和谐统一,前者是精神的家园,后者作者持抵触情绪,批判性极强。

  • 11. (2023七上·仁寿期末)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内外相关调查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72%的中国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辽宁一名专家表示,某县妇联对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做过一次调查,从没洗过衣服的占79%,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调查,孩子为何不做家务?很多学生、家长坦言,不是“不爱劳动”,而是“没时间”“不会劳动”。

    【材料二】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正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成为生活与职场的失败者。可是,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被漠视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认为,许多人不是完全不明白,而是被应试教育裹挟了。应试教育是一种反生活教育,自然会轻视劳动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扭曲的认识,因为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恰恰相反,生活能力强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意见》强调,学校要注重劳动教育的系统化、课程化,可以开设劳动课程,编写劳动教材。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根据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材料三】

    新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形态,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要注重“劳动教育+科技”的深度融合,避免劳动教育变成某种生活技能的单纯机械训练,要关注互联网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劳动之美。人工智能驱动劳动教育认知模式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平台开展劳动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的劳动平台,体验劳动情境,获得劳动知识,进而提高其在实践生活中的劳动技能。融入了先进科技手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将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育人要求,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劳动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大计,社会力量必不可少。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群团组织以及公益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开展公益劳动。

    1. (1)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自由决定劳动课程。 B . 某校可利用虚拟平台技术安排学生模拟汽车修理过程。 C . 学校的生物课程可安排粮食种植等教学内容。 D . 职业院校可以邀请“劳模”下校开展劳动教育。
    2. (2) 下列对以上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严重偏低,甚至某些高中学生连基本的劳动技能也没掌握。 B . 一直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已经被忽视。 C . 调查研究证明,不热爱劳动的人,在生活和职场中更容易成为失败者。 D . 对学生来讲,适当的劳动不仅不耽误学习,而且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3)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学校提出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两条有效建议。
  • 12. (2023七上·仁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点半的绿

    王宏亮

    ①窗外,是一株新疆杨,枝杈上的绿扇面朝窗口斜伸过来,手掌般丰润。过午,太阳转过去的时候,阳光泼了杨树一身,它又开始变换妆容,绿中透黄,黄中有绿。我喊来母亲,示意她:“看啊,三点半的绿。”

    ②她缓缓地从病床上下来,脖子上缠着手术后的纱布,我希望她多走动走动,感受一下蓬蓬勃勃的绿意,带给人的那份希望。

    ③有段时间,她时常感到憋闷,那个隆在颈上的肉包,让她神经兮兮的,她总是一遍遍地叨咕:“要是长了不好的病,我坚决不治了,否则闹个人财两空。”我调侃道:“杨排风也有惧阵的时候啊?大夫都说了,切除就没事了。”其实我心里也在打鼓,夜不能寐时,就在网上乱翻,一个个对照母亲描述的症状查找,越看心越乱。但我还是很肯定地对她讲,“放心,小毛病。”然后糊弄她,“我知道个人,结节长得跟鹅蛋似的,做完手术,起来就逛街去了。”

    ④手术室外,母亲脸色煞白,一辈子要强的人,无助地躺在推车上,让人心疼。想到小时候,我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我生性胆小,睡觉的时候后背不挨着她的身体,就感觉睡不踏实,而她为了让我睡好,经常一个动作挨到天亮,早晨起来,胳膊腿都僵僵的,一点不解乏。连睡觉都依赖她的时光,一直延续到我十岁那年。现在,我成了她的依靠。我俯身下去,看她眼皮低垂着,表情很严肃,想必她心里一定是怕极了,我趴在她耳边,轻轻地耳语:“放心吧,睡一觉就好了。”手术室的门重重地关上,我的心随之起来,时间仿佛被施了魔法,停滞住。

    ⑤我来来回回地踱步,心神不定,偶尔瞅瞅窗外,新疆杨的叶子被风卷得唰啦啦地喧嚷。叶子翻过来的时候,露出白色的肚皮,白中有绿,绿中有白,感觉好丑,许是背光的缘故,那绿白相间多少有点阴郁。叶片里还藏着一只无助的小鸟,“叽叽喳喳”让人心烦。

    ⑥手术室的门开了,护士很着急地跑出来,我赶紧迎上去,护士要去做术中的加急病理,没空搭理我。此刻,我开始心乱如麻,我一遍遍祈祷,深信母亲肯定会没事的,可也控制不住地胡思乱想。转身望向外面,一阵阵热风从窗口挤进来,我干脆转移注意力,想到小时候,那会儿,我无忧无虑,母亲也年轻,她烫着迷人的“大波浪”,领我去买冰糕吃。回来后,她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口的老树下择菜叶,满眼含笑地看着我,而我只顾着吃,没注意到那缕温柔的目光。想着想着,眼角的泪珠,缓缓地滑落下来,砸在窗台上。

    ⑦手术室的门又开了,一阵车轮滚动的忙乱,我赶紧冲过去,大夫说:“啥问题没有,家属推到病房去吧。记得叫醒她,不要让她睡了啊。”我悬着的心总算落下了,老太太终于熬过了一关。看了一眼时间,三点半,一缕阳光从窗口斜射进来,照在母亲的脸上,她将醒未醒的样子,很慈祥。

    ⑧病房里,母亲醒着,沙哑地表达老了就只剩添乱的自责。我逗她说:“有了儿女,你从未睡过懒觉,很少见你睡得香甜的样子,那么美。”

    ⑨世间的母子,是用一根爱的丝线连缀。跟母亲的抽丝剥茧相比,儿女不能为她分担病痛,能做的只有在她人生的暮年,多一点陪伴和安慰。

    窗外,阳光给大杨树披了一层碎金,绿色的叶片多了一分剔透,树叶间的鸟儿热闹起来,嘤嘤成韵 , 好像在发表感言:“三点半的绿真美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讲述母亲做手术的过程以及“我”的陪伴,传递出对母爱的赞颂和珍视。 B . 文章第④、⑥均采用插叙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达母子情深。 C . 选段第⑨表达方式是记叙,告诫我们要乘父母健在多陪伴他们,感恩他们。 D . 结尾划线处属于环境描写,借描写叶片、鸟儿,烘托母亲术后“我”轻松、愉快的心情。
    2. (2) 文章以“我”的视角,围绕母亲做手术的事情展开叙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全下面表格。

      时间

      主要事件

      “我”的情感

      手术前

      心疼、担忧

      手术中

      来回踱步,偶尔瞅瞅窗外

      想到小时候的事,泪珠滑落下

      手术后

      大夫叮嘱“我”叫醒母亲

      如释重负

    3. (3) 品味下列语句,按要求赏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调侃道:“杨排风也有惧阵的时候啊?大夫都说了,切除就没事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手术室的门重重地关上,我的心随之起来,时间仿佛被施了魔法,停滞住。(赏析加点词)

    4. (4) 这篇小说的标题,把大家深深吸引,请你说说标题好在哪里。
四、名著阅读(共6分)
  • 13. (2023七上·仁寿期末)  请从下列两部名著人物中,各自任选一个人物 , 仿照示例,提炼一对体现这一人物形象反差的词语,并结合名著内容加以分析。

    示例:《水浒传》:鲁智深

    鲁智深的细心与粗犷: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借口镇关西诈死顺利脱身,体现他心思缜密;他出家后不守清规戒律,吃肉喝酒,醉打山门,体现他的粗犷。

    ①《朝花夕拾》:长妈妈、衍太太②《西游记》:唐僧、猪八戒

五、写作(60分)
  • 14. (2023七上·仁寿期末)  你家窗外的风景是怎样的呢?是高楼林立的大厦,是熙熙攘攘的街道,还是果实累累的田地,一望无际的天空……请你运用至少3种修辞手法,采用“总—分—总”结构式,写一个片段,以“请给我一支笔……”为开头,描绘窗外的那一抹风景,字数200左右。
  • 15. (2023七上·仁寿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扶手,生活中处处有。楼道里的扶手,公交车上的扶手,商厦滚梯的扶手……都给人带来安全与方便。扶手,人生之中也很多。儿时学步,妈妈的双手,扶助你;上学读书,老师的教诲,启发你;参加工作,同事的指导,引领你。扶手,有形的看得见,抓得着,让人好借力;无形的能感知,可体会,让人心安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你以“      , 你是我的扶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⑴选好角度,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叙事要完整具体;

    ⑶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