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莱钢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29 浏览次数: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2024·) 西周早期的“王臣”与商代的“王臣”相似,即都在王室左右活动。到了西周晚期,整个天下的人都属于“王臣”。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 宗法制的贯彻执行 B . 社会矛盾的缓和 C . 分封制的推行实施 D . 礼乐制度的影响
  • 2. (2024高一上·武安月考) 春秋郯国国君郯子出身东夷,而他在追述东夷部族历史时涉及到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颛顼等6位古帝王,多为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其意在强调(   )
    A . 华夷同源共祖 B . 区域交往密切 C . 国家实现统一 D . 贵族矛盾缓和
  • 3.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 . 恩泽诸侯贵族 B . 增加国家税收 C . 实现民族交融 D . 削弱王国势力
  • 4. (2023高一上·扬州期末) 下表是三国至南朝时期,交州、广州地区行政区划变置统计表。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

     

    孙吴

    西晋

    东晋

    州数

    2

    2

    2

    3

    3

    26

    27

    郡数

    16

    17

    22

    38

    55

    80

    85

    县数

    94

    121

    197

    241

    320

    不明

    293

    A . 区划层级增加 B . 豪强势力膨胀 C . 社会经济发展 D . 民族交融显著
  • 5.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骑马带猞猁双垂髻彩绘女俑》(如下图)出土于唐朝金乡县主墓,这一陶俑呈现的是唐代贵族妇女带着助猎的猞猁,身穿胡服,骑着骏马外出狩猎的场景。该陶俑可用以说明唐代(   )

    A . 习俗胡化已成为主流 B . 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C . 贵族生活的奢侈腐化 D . 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
  • 6.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唐朝,在运行三省六部制的过程中,各项政务都形成了分层负责的基本情况,并且各层掌握不同的权限,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工作,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
    A . 消除政治腐败 B . 导致机构膨胀 C . 规范国家行政 D . 加强中央集权
  • 7.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官府设立僧官制度,即君主通过赐予僧团领袖官位、爵禄的方式,笼络佛教领袖,促使僧团组织置于世俗权力秩序控制之下。僧官制度的设立(   )
    A . 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 B . 体现了佛教官方化 C . 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D . 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 8.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北宋时期,地方设路、州、县三级,中央政府曾对一级地方行政单位“路”进行过多次析分。如表为北宋时路的数量变化。这一变化说明,北宋时期(   )

    至道三年(997年)

    天禧四年(1020年)

    宣和末年(1125年)

    15路

    18路

    26路

    A . 提高了州县的政治地位 B . 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C . 国家疆域范围不断扩大 D .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控制
  • 9.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辽朝统治了以东北地区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在经济管理模式上,“汉族、渤海人及其他一些被征服的农耕民族仍以农业为主,契丹及其他有亲缘关系的草原民族仍以游牧和渔猎为主。”与此相应,辽在政治上实施南北面官制度。这些措施反映出辽的统治特点是(   )
    A . 因俗而治 B . 民族分化 C . 和同一家 D . 礼法并用
  • 10.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在宋朝,纸币印刷和设计的巅峰是四色铜版印刷技术,先用4块铜版印刷基本的文本和面额,然后再用蓝色和红色双色版印刷特制的装饰设计:带有金鸡图案的敕字以蓝色印刷;红色版印刷合欢万岁藤图案,标志长寿;龙龟负书的图案用黑色墨水印刷。纸币印刷过程中这些精心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
    A . 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提升纸币的防伪功能 C . 保证纸币的美观耐用 D . 体现金融领域的创新
  • 11. (2023高一上·扬州期末) 有学者提出,古代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合作互动,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诞生做出了重要铺垫。该学者意在肯定郑和的航海活动(   )
    A . 促进了世界联系的加强 B .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 . 提升了非洲文明的程度 D . 宣扬了睦邻友好理念
  • 12.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康熙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康熙此举( )
    A .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 . 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C .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 D . 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
  • 13.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康熙时期,在陕西南部的秦岭和大巴山地区,有铁厂数十处,投资铁厂的大都是外来客民,他们“携带工本,雇募匠役”,这些投资者的资本都比较雄厚,“凡开厂之商,必有资本足以养活厂内之人”。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A . 商帮活动较为频繁 B . 官营冶铁业发展迅速 C . 自然经济趋于瓦解 D .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14.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 鸦片输入 B . 开放口岸 C . 战败赔款 D . 协定关税
  • 15.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中国近代部分铁路轨距不一:胶济铁路轨距为1435毫米;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使用4英尺8英寸轨距;滇越铁路采用的是1米窄轨。造成该差异的根源是(   )
    A . 工业革命进程不同 B . 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C .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D . 近代铁路修筑技术的区别
  • 16.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这一观点( )
    A . 还原了孔子的真实事迹 B . 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 C . 旨在试图减少变法阻力 D . 使儒学再次成为正统思想
  • 17.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 . 符合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诉求 B . 促进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C . 标志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18.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1917年,胡适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不模仿古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并指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胡适的这一主张旨在( )
    A . 通过文学改革助力国家革新 B . 推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C . 强调文学应反映大众的生活 D . 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
  • 19. (2023高一上·扬州期末) 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开展政治宣传的代表性标语。这一时期是(   )

    地点

    标语

    榕江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息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唯一的领导者!

    遵义

    拥护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出卖民族利益!

    黎平

    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A . 国民革命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全面抗战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20.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五四运动(   )
    A . 使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 B . 拒绝了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C . 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 推翻了腐朽清政府的统治
  • 21.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某同学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看到如下资料。这些资料可用来研究( ) 

    照片:瓦窑堡会议旧址、进抵平型关的八路军

    表格:百团大战战绩统计、敌后战场战绩统计

    地图:敌后战场军民大反攻形势图

    实物:东北抗日联军反日签名捐款收据、各种版本的《论持久战》

    A .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B . 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 C . 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帮助 D . 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 22. (2023高一上·扬州期末) 下图为1956年发行的一幅宣传画《铲掉田坎,连成一片》,该作品表现了当时的中国农民(   )

    A . 拥护土地改革 B . 推进农业机械化 C . 进行承包经营 D . 支持农业合作化
  • 23.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下图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一批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

    A . 救亡图存、爱国牺牲 B . 保家卫国、奋勇杀敌 C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 . 改革开放、廉洁奉公
  • 24.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下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折线图。产生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 . 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 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 25.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2020年底,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但大幅增进了农村居民的福祉,而且大幅推进了世界反贫困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扶贫政策的成功(    )
    A . 标志我国民主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B .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 C . 标志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 .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二、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50分)
  • 26.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关于朝代之间的继承与变革,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的说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宋朝前期制度设计的核心,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宋太宗即位诏曰:“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奉,不敢逾越。”北宋统治者在外交中多采取守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政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建设,被概括为“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据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等

    1. (1) 列举“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简评“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的宋初制度建设。
  • 27.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征收的棉花中,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四省占比已达85.9%。清代河南棉花种植区域已遍及全省。如豫北彰德府内黄县棉花产量大,“出贩于山西泽潞诸州县”;林县“户无贫富,妇女皆以纺织为主业,所制棉布质坚耐久,名曰家机布,除备服用外,运销泽、潞等处”;卫辉滑县“所有输出物产,不过棉花一种”;许州五女镇不仅是棉布交易市场之一、而且有“染工三四百人,终岁操作供给秦晋布客之所需要”,所产出的丈六布“行销秦晋两省极多”;石固镇的二八布被“秦晋布商,终岁搬运。许昌东、北两区之织妇亦极终岁勤动矣”。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实业家开始注意中国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曾呼吁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探索,优质棉种试种在第三年获得成功,产量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不久,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了更大规模的植棉试验场,推广美国优质棉种。

    ——摘编自戴鞍钢《民族工业与近代中国农村》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河南植棉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植棉改良行动兴起的有利条件。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认识。
  • 28.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根据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从1950年秋开始,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逐步展开。表4为关于土地改革的部分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土改规定

    土改场景

    第一、将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改为保护富农经济。
    第二、把没收地主全部财产的政策改为仅仅没收地主的土地、耕地、农具。
    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其他财产均不予没收。
    第三、小土地出租者的土地在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的200%者均保留不动。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 (1) 概括说明新中国土地改革政策呈现的新特点并解释其成因。
    2. (2) 结合土改场景,以一位普通农民的身份为1952年底的《人民日报》写一封投稿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事清楚,表述成文)。
  • 29.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

    红色精神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等。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等。

    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等。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

    雷锋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等。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等。

    改革开放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持之以恒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任一红色精神的精神内涵作出历史解释。(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