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
材料二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中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之议。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四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地点 | 名人故居 |
广州花都 | 洪秀全故居 |
广州番禺 | 邓世昌故居 |
广东佛山 | 康有为故居 |
广东中山 | 孙中山故居 |
材料三 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隶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中国各部之中,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
时间 | 事件 |
1840—1842年 | 鸦片战争 |
1856—1860年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1—1864年 | 太平天国运动 |
19世纪60—90年代 | 洋务运动 |
1894—1895年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8年 | 戊戌变法 |
1900年 |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
1905年 | 中国同盟会成立 |
1911年 | 武昌起义 |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1913年 | 二次革命 |
1915年 | 护国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