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

更新时间:2024-09-04 浏览次数: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冯桂芬在1861年写了《校邠庐抗议》一书,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认为中国当时在“人无弃材”、“地无遗利”、“君民不隔”、“名实必符”和坚船利炮等很多方面,皆“不如夷”,而这些皆为“诸国富强之术”。由此可见,冯桂芬的思想(   )
    A . 基于洋务运动失败的反思 B . 揭示西方列强富国强兵的本质 C . 有利于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D . 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 (2022高二上·阎良月考) 19世纪60—90年代,奕䜣、李鸿章等人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场改革运动的核心主张是( )
    A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 维新变法 C . 民主共和 D . “中体中用”
  • 3. 洋务运动旨在服务于清廷,试图稳定清廷统治地位,最终却“死于”清廷之手。这一结局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 西方列强的干涉 B . 近代化与封建统治产生冲突 C . 辛亥革命的爆发 D . 洋务派采用“中体西用”模式
  • 4.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已表明,仿习外国武器技术,只能用来“治标”,中国的“文物制度”才是“郅治保邦”之“本”。(见《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19卷第9页)下列选项与李鸿章思想一致的是(   )
    A . 自强求富 B . 练兵制器 C . 中体西用 D . 西体中用
  • 5.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由此可见,“中体西用”有助于(   )
    A . 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 维护封建思想与伦理纲常 C . 减少洋务运动阻力传播西学 D . 推动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变革
  • 6. (2023高三下·广东月考) 洋务运动时期的赴美幼童留学生在学习法政、工科、矿学等的同时,必须按照曾国藩、李鸿章所订章程兼学中学、小学、五经及清朝律例,并定期由正副二委员宣讲《圣谕广训》。这说明(    )
    A . 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 B . 清廷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C . 留学生思想西化严重 D . 汉族官僚主导洋务运动
  • 7. 有学者在论及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则比喻:“马体牛用。让马去犁地,让牛去奔跑。”并补充说,“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该学者在此(   )
    A . 批评了清廷的封闭保守 B . 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 C . 剖析了维新变法的根源 D . 讽刺了尊孔复古的荒谬
  • 8. 近代中国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在确定中西文化关系时,最初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将西方技艺归入“器”,而中学归入“道”;稍后采用了更为有力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即“中体西用”之说;同样的态度还表现为在中国传统中寻找支持现代化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托古改制”。材料旨在表明,这些“有志革新的绅士”(   )
    A . 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 B . 学习西方的态度呈现越来越灵活的态势 C . 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存在着矛盾心理 D . 为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 9. 19世纪60年代,有官员上奏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但遭到驳斥,认为是“道学鸣高”,故作危言耸听之论。这表明当时(   )
    A . “用夷变夏”风气渐开 B . 复古守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 C . “满汉之争”斗争激烈 D . 轻视科技传统观念依然盛行
  • 10. 1860年,曾国藩上书咸丰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材料主要表明曾国藩(   )
    A . 传统“华夷观”根深蒂固 B . 认为应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 C . 具有“师夷制夷”的思想 D . 认为应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 11. (2024高一上·岳阳月考) 晚清至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法律法规,如1898年《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904年《商标注册试办章程》、1923年《商标法》及《实施细则》、清末的《大清著作权律》、1915年和1928年的《著作权法》等。这一现象(  )
    A . 说明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B . 表明商业环境得到根本改变 C . 为竞争与创新提供一定条件 D .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 12. 民国初期,北洋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等规定,明确了公司的法人性质、法律地位及组成形式、开办条件、权利义务、应负责任等。这些规定(   )
    A . 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成主流思想 B . 强化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垄断地位 C . 阻碍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投资 D . 有利于改善近代中国的营商环境
  • 13. (2022高一上·龙江期末) 下图所示为 1912~1918 年新设民族企业数量情况统计(单位:家)。其中,造成 1914~1918 年企业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伐战争的推进 B . 世界大战的影响 C . 五四运动的爆发 D . 辛亥革命的推动
  • 14. (2021高一下·长春期末)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们把1914年至1920年这段时期称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短暂的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 . 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 . 列强资助北洋军阀相互争斗 D .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
  • 15. 1921年,民国政府颁布的《物品交易所条例》第六条规定:“物品交易所,由中华民国人民以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之。”1929年,《交易所法》干脆提出了会员制的方法,允许同业会员组织交易所。这说明(   )
    A . 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 B . 政府积极培养与外商争利的观念 C . 经济建设中现代意识逐渐增强 D . 民族企业获得政府支持发展迅速
  • 16. 中华民国建立后,在张謇等人的主持下,北洋政府开始系统地制定、颁布经济法规,到1921年为止,北洋政府累计颁布经济法规40余项,同时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这些举措(   )
    A . 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 B . 导致民族经济得到独立发展 C . 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 D .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17.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商业银行暂行则例》《商业注册章程》等法令,支持国人成立中国实业公司,还增加了个人财产、工商企业权益受法律保护的规定,同时成立了中央实业部、交通部和财政部。这些举措(   )
    A . 完善了中国近代经济法律体系 B . 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C .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 有利于抑制官僚资本主义膨胀
  • 18. 据记载,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一记载不能反映
    A . 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 B . 采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C . 学习西方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D . 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 19. (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 清末《公司注册试办章程》规定公司不得直接注册,必须通过当地或附近商会转呈商部注册,在1914年公布的《公司条例》中,北洋政府确立了自由注册的制度,更在之后改为由公司发起人与商人直接在营业所在地官厅呈报注册。北洋政府这些举措(    )
    A . 有利于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B . 表明政府强化了对企业的管理 C . 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D . 是对南方革命势力斗争的妥协
  • 20.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出面筹建中华银行作为“振兴实业之总机关”。黄兴与其他革命党人一起,先后开办了国民银行、中华汽船公司,并带头组织拓殖协会以开发西北地区的资源。据统计,1912年和1913年,全国新办企业分别为2001家和1249家。这些做法(   )
    A .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B . 表明革命派的阶级立场已经改变 C . 巩固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经济基础 D . 反映出中国已形成独立工业体系
  • 21. 抗战时期,中共的社会保障工作提升到新高度,除了对军人、工人和弱势群体的保护采取了详尽的措施外,对地主、富农、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群体的利益也进行了维护,并保障了这部分人的基本权利。这一时期中共的社会保障工作(   )
    A . 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B . 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C . 延续了土地革命的路线 D .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
  • 22. (2023高二下·南宁月考) 在1942年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选举中,武乡、榆社、襄垣三个县产生了598名村干部,其成员结构比例如下图。由此可知,太行抗日根据地( )

    A . 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 B . 凝聚了人民的抗战力量 C . 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D . 佃农缺乏抗战积极性
  • 23. 1942年2月颁布的《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产生办法》中规定,除有汉奸嫌疑者外,“凡在晋西北境内之人民,不分民族、阶级、党派、信仰、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年限,年在十八岁以上者,均有选举及被选举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之权”。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   )
    A . 民主主体广泛 B . 全面抗战路线 C . “三三制”原则 D . 开辟敌后战场
  • 24. 1941年11月20日,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选出边区政府委员会,共产党员、非党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原则的实施( )
    A . 扩大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 B . 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 . 有利于充分调动抗日的力量 D . 增强了边区政权的纯洁性
  • 25. 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五一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施政纲领”的实施(   )
    A . 开启了创建人民政权的历程 B . 有助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C . 奠定了新中国政权建设基础 D . 促进了政治协商制度发展
  • 26. 1942年,“三三制”政权改革的目标是着力控制各级政权中共产党员所占的比例。通过改选或共产党员的自动退出与非党人士的补充等方式,边区大部分县、乡政权在人员结构上实现了“三三制”。这一改革(   )
    A . 加强了中华苏维埃政权建设 B . 适应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C . 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D . 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 27. 1941年中共新正县政府进行全县乡选,全县到会议员27人,其中女议员2人,回族议员2人,并聘请10位绅士参加,内有2人系清末秀才,会上选举了县参议会议长、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会。这反映出(   )
    A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了国家权力属于广大人民 C . 边区政府确保了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D . 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 28. 如表所示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社会各阶层纳税标准的变化趋势(单位:%)。这一变化(   )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地主

    33.2

    33.1

    31.8

    30.5

    30.2

    28.9

    26.1

    24.5

    富农

    30.9

    28.7

    30.6

    28.7

    28.9

    22.4

    20.3

    18.3

    中农

    20.8

    18.9

    15.7

    12.2

    12.1

    9.6

    8.5

    8.4

    贫农

    16.3

    12.7

    9.9

    7.9

    8.7

    3.7

    3.1

    1.9

    (注:表中数字为每一阶层每年的负担占其当年总收入的比重)

    A . 表明各阶层纳税标准的趋同 B . 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 解决了后方战略物资的需求 D . 反映了胶东土地改革的完成
  • 29. (2023·海南模拟) 194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承认资本主义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2月发布的《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决定的指示》确定党在农村根据地的经济政策是“以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为主,但同时保存地主的若干权利”。此举旨在( )
    A . 发展根据地经济 B . 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 C . 打破日寇的封锁 D .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30. 如表所示为截至1944年6月,莘朝县白庄合作社(1942年创建于冀鲁豫边区)各阶层的入股情况。由此可知,边区的合作社经济(   )

     

    富农

    中农

    贫农

    商人

    团体

    共计

    社员(人)

    24

    168

    174

    9

    48

    423

    4股数(股)

    2093

    9024

    3749

    205

    8595

    23666

    持股比例(%)

    8.84

    38.13

    15.84

    0.87

    36.32

    100

    总金额(元)

    10465

    45120

    18745

    1025

    42975

    118330

    A . 整合了根据地的经济资源 B . 贯彻了“减租减息”的精神 C .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D . 奠定了持久战的物质基础
  • 31. (2024·肇庆模拟) 如表为建国初期《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栏目中所报道的部分内容(   )
    时间内容
    1951年

     
    湖南华容县完成了修堤大事
    甘肃永登县决心努力增殖牛羊
    1952年

     
    山西富家滩煤矿修理场铁铆组工人提前完成第-季生产任务,为国家节约三万多斤小米
    太原钢铁厂炼钢部工人在大炼钢过程中创造了多项新纪录
    A . 展现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成就 B . 反映了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 C . 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 . 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 32. 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等法令的颁布(   )
    A . 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 B . 照搬了苏联立法模式 C . 立足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D .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33. (2023高一下·江西月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接管企业最初采取“原封不动”的办法,即在形式上原封不动,旨在把企业完整地接管过来,不破坏生产秩序,对旧人员实行“原职原薪”,表明人民政府给他们生活出路。这一举措(   )
    A . 旨在尽量保持原有生产形态 B .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恢复生产 C . 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D . 实质上是将官僚资本公有化
  • 34. 据金春明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载:1952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职工平均收入比1949年增长6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3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97%。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 . 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B .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 . 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 35. 据统计,1951年,私营企业全年盈利额比 1950年增加了90.8%。 其中,全国私营工业的户数增加了 11%,职工人数增加了11.4%,生产总量增加了39%;私营商业的户数增加了11.9%,从业人员增加了11.8%。据此可知,当时私营企业的发展(   )
    A .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 . 借鉴了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经验 C . 违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要求 D . 缩小了城乡发展水平差距
  • 36. 1953年,王崇伦作为鞍钢北部机修厂工具车间的刨工,相继改进成功7种工具、卡具,发明了“万能工具胎”,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四年的生产任务,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这反映了当时新中国( )
    A .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 . 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 C . 生产技术全面革新 D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 37. “文化山呀文化山,过去登山比上天难,今朝有了共产党,带领我们高峰攀,工人上了文化山,能到月宫开矿产,农民上了文化山,火星上头去种棉.,一穷二白来改变,天堂就在眼面前。”这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山歌说明(   )
    A . 文学艺术事业欣欣向荣 B . 民众对国家建设热情和信心 C . 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显著 D . 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 38. 下表为1949—1952年东北地区推广新式农具时的若干现象。这反映出(   )

    现象1

    尚志县北川村的3户单干户贷到新式农具后便自发组织起来共同耕种,他们说:“我要单干没工夫侍弄。这点地用新农具不值当。现在大家搭伙了”。

    现象2

    克山县民主村刘东海小组没有铲蹚机,怕天早没活做,下雨铲不过来,小组散2了伙,各干各的,小组负责人刘东海表示:“来年说什么也得弄两台铲蹚机。若不小组都没法领导了。

    现象3

    海伦县十七区禄生村王永珍互助组为了使用新式农具,由6户增加到11户。

    A . 农业机械化初步实现 B . 农民积极响应新中国土地改革 C . 社会主义改造经历曲折 D . 生产力提高促进生产关系变革
  • 39. 下表是《人民日报》(1950-1951年)关于“青年劳模”事迹的报道(部分),这些报道( )

    时间

    地区

    人物

    标题

    1950年3月

    山东

    赵桂兰

    《共产党的好女儿一赵桂兰》

    1950年4月

    河北

    王青梅

    《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当选县人民政府委员》

    1950年9月

    黑龙江

    梁军

    《新中国的女施拉机手梁军》

    1950年11月

    辽宁

    张子富

    《劳模张子富怎样进行宣传鼓动》

    1951年6月

    安徽

    甘彩华

    《治淮女英雄甘彩华》

    A . 有助于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B . 反映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C . 激发了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D .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
  • 40. 1949年春至冬,我国一些地区相继发生旱、涝、虫、疫等自然灾害,中共中央发布相关指示,全国各地成立救灾委员会,并通过发放救济物资、开展社会互助、开展减租退押运动、安置灾民等措施使灾情得到遏制,1950年,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材料中的治灾举措(   )
    A . 得益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B . 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 C . 体现了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 D . 杜绝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