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

更新时间:2024-09-09 浏览次数: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修建了苏伊士运河,记载此事的铭文写到:“我(大流士一世)命令在流经埃及的尼罗河至通往波斯的大海之间修建这条运河,这条运河后来完全按照我的命令挖成了。船只经由这条运河可以由埃及到达波斯,一如我原来所想。”据此可推知,大流士一世的主要目的是(   )
    A . 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B . 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 推动不同习俗的交融 D . 实现对埃及的和平征服
  • 2.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波斯帝国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行政和军事长官互相监督 B . 提高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 . 强化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D . 效仿中国元朝的行政制度
  • 3.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把波斯帝国划分为23个行省。每个省设立总督一人,掌握本省的行政、司法和税收大权;另设一个军事首长,统领驻军。军事首长与总督互不隶属,互相监督,互相告发。大流士这一举措(   )
    A . 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改变了西亚社会风俗 D . 规范了税收系统
  • 4.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大流士统治下的波斯帝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由亚、非的许多不同地区和民族构成。为更好地治理这个国家,大流士采用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
    A . 郡县制度 B . 行省制度 C . 种姓制度 D . 城邦制度
  • 5.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针对帝国境内民族众多、语言文字各异的情况,下令把当时西亚流行的阿拉米语作为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用以发布诏令。其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促进文化统一 B . 保证国家政令的贯彻实施 C . 加强思想控制 D . 促进帝国内各民族的交融
  • 6. (2024高一下·海淀期中) 波斯国王掌握着帝国官职的任免权:中央官职中的千夫长可能是国王卫队的统帅、此外还有“持杯者”、“持矛者”、“搬运王凳者”、“战车驭手”、“信使”等:行省总督和驻军指挥官大多由国王直接任命、听命于国王。由此可知(   )
    A . 所有官职都与国王家事关系密切 B . 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C . 波斯依靠制度优势最终征服希腊 D . 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大权
  • 7.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波斯帝国皇帝大流士在自己的铭文中宣称:“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对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只有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
    A . 实行专制集权统治 B . 法律具有崇高地位 C . 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D . 神权政治特征明显
  • 8. (2024高三下·河北模拟) 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皇帝亲自从王室或贵族中挑选。但是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帝国王室从来没有派遣总督到那里进行统治。从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国(   )
    A . 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制约 B .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 C . 地方诸侯的统治威胁中央集权 D . 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
  • 9. (2024高一下·资阳月考) 据历史文献记载,波斯帝国建立了以波斯波利斯——苏萨之间的主干道为核心、覆盖帝国全境的御道网络。其中,呼罗珊大道成为波斯帝国与中亚、南亚交通的主干道,它与穿越上美索不达米亚前往叙利亚的传统亚述商路联结,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主干道。这表明波斯帝国的道路建设( )
    A . 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遗产 B . 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C . 服务于对外军事征服的需要 D . 开辟了亚非之间的新商路
  • 10. (2024高一下·锦州期末) 公元前6世纪,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流动的王权”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国王常在帝国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诉请,裁决纠纷;处理总督无法决断的问题。这反映出(   )
    A . 希腊化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 B . 波斯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C . 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 D . 波斯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11.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6世纪以后,威尼斯的玻璃制作工艺流传到欧洲的其它国家,这些国家的玻璃工业在仿制的同时融入了各国地方特色,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对威尼斯玻璃工业冲击极大。这反映出(     )
    A . 欧洲商路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 . 交流与互动推动了经济发展 C . 世界市场造成社会贫富分化 D . 传统技术逐渐失去原有价值
  • 12.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穿着印度棉织品,食用产自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茶叶、墨西哥的巧克力、也门的咖啡,并用来自加勒比地区的砂糖给咖啡增加甜味。这体现出(   )
    A . 新航线带动商品流通 B . 欧洲人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C . 价格革命的深入发展 D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13.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5世纪,欧洲商人将在西班牙漂洗过的羊毛,送到佛罗伦萨加工成细布,随后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出售,然后从东方买来货物,在佛罗伦萨或欧洲其他地方销售,整个过程用时三年或者更长时间。这一过程(   )
    A . 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B . 折射出欧洲对技术的渴求 C . 得益于新型远洋航线的开辟 D . 反映出西方对东方的依赖
  • 14.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大量输入拉美地区,以至于墨西哥的一些印第安人、黑人、穷人也穿上中国丝绸做的衣服。这反映了(   )
    A . 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B . 太平洋贸易得到了发展 C . 美洲已成世界贸易中心 D . 墨西哥纺织业发展迅速
  • 15.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在1630—1680年间,英国每人糖的消费量增加了4倍,零售价降低了一半,到1750年,有近100万担的糖在英国市场出售。17世纪中叶,香料在精英的食谱上不再流行,18世纪香料逐步被禁止用于甜点,只有胡椒还保留着大众调味品的地位,但价格已经降下来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英国(   )
    A . 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 B . 成为海上殖民霸主 C . 民众等级观念的淡化 D . 成为国际贸易中介
  • 16.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西方运往东方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新的海外产品,如新的饮料、染料、香料等,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 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 . 新航路开辟推动贸易格局演变 C . 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 . 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 17. (2024高二下·卢龙月考) 新航路开辟后,从东方进口的奢侈品在英国掀起了奢侈消费浪潮,这些进口的异域风情的奢侈品.引发了政治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的焦虑,但也使得英国消费者对这些物品提供的更高级、更文明的生活方式着迷,新的家内物品和装饰品市场不断发展。据此推知,当时(   )
    A . 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扩大 B . 地理大发现推动思想解放 C . 商品流通推动生产创新 D . 欧洲社会孕育转型的力量
  • 18.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有学者指出,财富从伊比利亚转移至西欧大洋沿岸,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和对世界海洋控制权的争夺,为了提高筹集商业资金的效率和减少不必要的中间消耗,国家从间接统治转向直接统治,“直接统治表现为对公民进行语言、货币和法律体系的统一”。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西欧政治世俗化源于产业变革 B . 经济发展推动欧洲国家实现统一 C . 商业竞争促进了民族国家崛起 D .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扩张性
  • 19.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商品经圣多美、好望角运往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运抵圣多美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这样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材料反映了(   )
    A . 世界市场的形成 B . 世界联系的加强 C . 海外扩张和掠夺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20.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的中国外销瓷,在荷兰各阶层中引领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的风尚。这一风尚和市场竞争都促使代尔夫特陶匠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模仿和借鉴中国外销瓷的装饰,以西方视角表现出想象中的中国。由此可知,当时( )
    A . 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渐趋加强 B . 工业革命促使瓷器生产标准化 C . 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D . 荷兰代尔夫特瓷器制作技术超越了中国
  • 21. (2023高二上·南阳) 17世纪,英国学者对《大宪章》进行了重新解释,如用“人民”来置换贵族,用“人民对统治者的斗争”来类比贵族对国王的斗争,从而使《大宪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英国学者旨在(   )
    A . 扩大民权完善政党政治 B . 迎合民众扩大统治基础 C . 依托传统反对专制王权 D . 限制国王维护贵族特权
  • 22. (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   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发文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国王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于是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并授意政府将其逮捕。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 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 . 君主专制制度已恢复 C . 内阁应对国王负责 D .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 23.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到了中世纪,随着《大宪章》的签署,英国政治趋于稳定,经济得以繁荣发展。这是因为《大宪章》(   )
    A . 保障了封建主的特权 B . 率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 . 对市民利益有所照顾 D .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 24.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这种规定限制国王的(   )
    A . 立法权 B . 军事权 C . 行政权 D . 征税权
  • 25.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694年,英国相继卷入欧洲大陆的多场战争。威廉三世长期奔走于欧洲大陆,他曾要求“在其出国时不要召开内阁会议”。但在他离开英国期间,日常国务不可能一直长期积压,于是,内阁对日常国务作出决断就逐渐变得习以为常。这说明(    )
    A . 内阁独立性不断增强 B . 欧洲大国间冲突加剧 C . 内阁与国王矛盾激化 D . 责任内阁制日趋完善
  • 26.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下表为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颁布的部分法案,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颁布时间

    法案

    主要内容

    1689年

    《权利法案》

    明确“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的权力转移到议会

    1690年

    《财政法案》

    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

    1694年

    《三年法案》

    限制国王召集、解散议会的随意性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规定王位继承人须加入英国国教,国王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

    A . 国王的一切权力都被剥夺 B . 代议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C . 是最早实行代议制的国家 D . 政治制度受工业革命影响
  • 27.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议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质询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B . 议会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 C . 分权制衡保障民主与决策科学 D . 议会成权力中心掌握国家实权
  • 28.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如表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这些法案(   )

    法案名称

    通过时间

    部分内容

    《兵变法案》

    1689年

    赋予议会以维护军纪的权力

    《三年法案》

    1694年

    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的最长任期不得超过三年

    《王位继承法》

    1701年

    取消斯图亚特家族后裔(因为信仰天主教)的继位权

    A . 践行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B . 削弱了国王的行政权力 C . 巩固了光荣革命的成果 D . 开创了议会政治的先河
  • 29.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君主”在权力层级中虽无实际效用,但成为维系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君主立宪制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是君主专制时期英国各派别为稳定国内局势互相妥协的政治结果。这种国家制度设计( )
    A . 显示出英国制度普世性 B . 代表了近代历史发展趋势 C . 根植于本国的历史传统 D . 立足于特定时期主观因素
  • 30. (2024高二下·常德期中)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规定:非英国人一旦继承英国王位,除经议会同意外,不得为了保卫不属于英国国王的任何领地或土地而使英国人参加防卫战争;非英国人不得担任重要的民政和军事职务。这些规定说明英国(   )
    A . 国王的行政权逐步向议会转移 B . 旨在避免英国内政受到他国干涉 C . 议会借助法律完善民主共和制 D . 通过立法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 31. (2024高一下·珠海月考) 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特别是巴黎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的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表明,巴黎公社的实践(   )
    A . 实现了工人阶级的解放 B . 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 C . 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D .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32.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马克思说:“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这里的“原则”主要是指(   )
    A . 建立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 B . 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C . 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 D . 公职人员由公社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 33.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如图是关于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

    A . 法国大革命爆发 B . 第一国际成立 C . 巴黎公社建立 D . 十月革命胜利
  • 34.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恩格斯曾说:“公社是旧的,法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的坟墓,而同时对法国来说又是新的国际共产主义的摇篮。”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评价的是(    )
    A . 巴黎公社 B . 法国大革命 C . 光荣革命 D . 美国内战
  • 35.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881年2月,马克思在信中写道:“如果在一个国家还没有发展到能让社会主义政府首先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广大资产者威吓住,从而赢得首要的条件,那么社会主义政府就不能在那个国家取得政权。”这表明巴黎公社失败主要是由于(   )
    A . 资本主义制度仍处于上升阶段 B . 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C . 无产阶级未能和农民联合起来 D . 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 36.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马克思指出:“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一一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占了30多位。材料表明巴黎公社(   )
    A . 是无产阶级执政尝试 B .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C . 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 D .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 37.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它“不过是在例外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这一评价反映出(    )
    A . 巴黎公社成立具有偶然性 B .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 C . 巴黎公社不是工人阶级政权 D . 世界无产阶级尚未实现联合
  • 38.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第一国际成立时,各国工人运动中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还占统治地位,马克思没有立即宣布《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原则。巴黎公社爆发后,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深刻地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并将其作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宣言发表。这一变化表明( )
    A . 工人运动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B . 马克思主义被各国工人阶级所接受 C . 第一国际有力支持了巴黎公社运动 D . 国际工人运动中消除了旧思想干扰
  • 39.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马克思说:“这次革命的新特点还在于人民组成了公社,从而把他们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找到了在革命胜利时把这一权力保持在人民自己手中的办法,即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由此可见,他强调了巴黎公社(    )
    A . 发动工农参加革命斗争的意义 B .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 C .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特征 D . 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 40. (2024高三下·湖南模拟) 列宁指出:“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与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限制并压抑群众的独立的政治生活相反,巴黎公社是“让群众自下而上地直接参加全部国家生活的民主建设”。这说明巴黎公社的贡献在于(   )
    A .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B . 发挥全体民众积极性 C . 推动普选制度合法化 D . 扩大民主政治的范围
  • 41. (2024高二上·盐田期末)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代表科尔将荒野描绘成新大陆的名片,在其作品中未经人类加工和改造的荒野与欧洲地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洲荒野被塑造为能够彰显国家特殊性和优越性的地理空间形象。这(   )
    A . 有利于塑造国家认同意识 B . 反映联邦制下对州权力的渴求 C . 鼓励了美国殖民扩张活动 D . 有利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
  • 42. (2024高一下·余姚期中)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该条文体现了(   )

    ①联邦至上  ②分权制衡  ③人民主权  ④种族歧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43.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有专家指出:“由于宪法中‘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而各州的权力是保留的’这些规定,美国人将权力一分为二,刺激了每个实体的活力,从而解决了许多难缠的问题。”对这种“一分为二”可以理解为(    )
    A . 三权分立达到平衡 B .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C . 两党制下轮流坐庄 D .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制约
  • 44.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   )
    A .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B . 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C .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D . 司法权、立法权、行政权
  • 45. (2024高一下·萝北月考) 1819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麦卡洛克诉马里兰州”案的判词中指出,联邦政府是根据宪法成立的,其权力来自于人民,而非各州的授予。同时期,美国联邦法院通过判决确认了宪法和联邦法律作为全国最高法律的地位。据此可知,这有利于(   )
    A . 美国联邦制的发展 B . 推广自由主义思想 C . 落实三权分立原则 D . 消除南北经济差异
  • 46.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根据美国联邦宪法,总统不享有立法权,但事实上,他是主要立法者。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总统开始具有首相的双重属性,他既是立法机关的领袖,又是不向立法机关负责的独立的行政首脑。这说明当时美国(   )
    A . 权力制衡遭到破坏 B . 开始学习英国宪政经验 C . 行政权力有所扩张 D . 国会丧失了部分立法权
  • 47.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了美国国家中央银行即第二合众国银行。1818年,在马里兰州根据州议会决议起诉第二合众国银行过程中,马里兰州法院支持州议会。但1819年,最高法院的决议认为,马里兰州立法机关通过的向合众国银行征税的法律是违宪的和无效的。据此可知,美国(   )
    A . 注重维护联邦政府的权威 B . 民主共和制度已遭到破坏 C . 国会的政治权力至高无上 D . 联邦法院拥有最终立法权
  • 48.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下图是1800年发表于美国的漫画《我国现状》。画面中,左边的人物代表联邦党,他说道:“这个柱子不应该立着,我决定发起一场必需的、代表正义的战争”。右边的人物代表民主共和党,他说道:“这根柱子必须倒下,我是和平主义者”。中间柱子上写着“共和主义”,支柱上方横柱上写着“联合则生,分裂则亡”。华盛顿则提出忠告:“一旦移动其中一根,你们就毁掉了所有。”这一作品意在说明美国(   )

    A . 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名不副实 B . 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激烈的冲突 C . 民主进程伴随着退让和妥协 D . 政党分歧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升级
  • 49.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中指出:“尽管国家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的分配上争吵不休,但对宪法中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却一致通过,规定偿还邦联时代的债务也毫无争议,并支持在宪法中写入引渡逃奴的内容。”由此可见,美国《联邦宪法》( )
    A .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 是有产者内部相互妥协的产物 C . 否定了邦联制的政治实践 D . 是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
  • 50.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邦联条例〉)规定,“每当召开国会,决定合众国的问题时,每一州将拥有一票”,“决定战争与和平、派遣和接受大使、缔结盟约、铸造钱币等重要权力都必须经九个州以上的同意才能行使”,“邦联协议的每一款,将被每一州不加违反地遵守”。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A . 地方各州利益取向趋同 B . 议席分配逐步走向合理 C . 州权意识影响政体运转 D . 联邦协议具有至高权威
  • 51.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劳动竞赛是苏联一项经常性的群众运动,从形式看,可分为个人竞赛和集体竞赛,从内容看,可分为响应国家计划竞赛、合理化建议竞赛、技术革新竞赛、提高产品质量竞赛、节约资源竞赛、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运动等。这些劳动竞赛(   )
    A . 提高了劳动生产强度 B . 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战略 C . 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 D . 消除了经济体制的弊端
  • 52.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在计划经济中,政府能够随意分配资本,因此,苏联工业总产品中约有70%是资本货物,30%是消费品。经过近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 . 是世界第一的现代化强国 B . 是两极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C . 具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 . 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援助
  • 53.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修建了世界上最长的连海运河-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造了马格尼托格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三大钢铁厂。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   )
    A . 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B . 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 C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 大量国际资本的引进
  • 54.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929年5月,苏共通过了“关于厂际社会主义竞赛”的决议。随后全国兴起了以突击手运动为主要形式的竞赛运动,1932年参加突击手运动的工人占全体工人的75%。这一运动开展的背景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 .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D . 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 55.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从1929年到1931年初,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了124项,涉及冶金、飞机、铁路等。在大萧条时期,世界上有近50%的工业设备都被投入到了苏联的工业建设中。在“一五”计划期间,西方各国共累计向苏联贷款了17亿美元,为苏联实现工业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上述现象表明(   )
    A . 社会主义制度对西方有巨大吸引力 B . 经济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契机 C . 西方国家加紧对苏联进行技术渗透 D . 斯大林模式已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 56.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下图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图(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国民经济结构

    A . 计划经济阻碍社会发展 B . 工业化建设成就比较显著 C . 战时共产主义弊端凸显 D . 集体化运动导致农业衰退
  • 57.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937 年的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面包和面粉等食品以及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被取消;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到1939年,苏联人的识字率也从沙俄时代的25%提升到87%。这充分说明了( )
    A . 对外战争没有打断苏联的发展进程 B . 商品货币关系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 C . 苏联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 D . 计划体制在当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58. (2024高二下·上高月考) 斯大林提出,个体农民经济即使发展生产,也无法使农村经济商品化,必须把改造个体农民经济的着眼点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具体办法就是把千百万闲散惯了的农户团结在社会主义工业的周围。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
    A . 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 B . 用市场手段加速计划经济发展 C . 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巩固工农联盟 D . 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 59. (2024高三下·黄石模拟)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从1932年到1940年,工人的数量增加了数百万,但是用于住房的总投资却在1929年之后有所下降。在1928年到1940年之间,工人的实际收入也下降了43%……1933—1940年间粮食平均年产量还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
    A . 工业化促进了国家生产力快速提高 B . 经济危机冲击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 C . 经济政策导致了政府投资比例失衡 D . 农业集体化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 60. (2024高二下·曲周月考)  下表是1922—1933年苏联从德国进口和对德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种类及价值情况表。对其分析最确切的是( )

    1922—1933年苏联从德国进口和对德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种类及价值(单位:亿卢布)                                                                                                       

    进口商品

    种类

    机器设备

    黑色金属

    有色金属

    化工产品等

    合计

    价值

    41.65

    14.93

    2.92

    6.57

    66.07

    出口商品

    种类

    食品

    木材

    毛皮和毛皮原料

    小麦、黑麦和大麦

    原油和石油产品

    合计

    价值

    10.45

    3.59

    9.99

    5.37

    4.6

    34

    A . 苏联通过贸易往来推进工业化 B . 德国是当时苏联的主要贸易国 C . 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严重 D . 苏德两国的贸易冲突日益加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