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 | 思想主张 |
范仲淹(989—1052年) | “山海之货,本无穷竭”“使天下之财通济无滞” |
李觏(1009年—1059年) | “不耕不蚕,不饥寒者希(稀)也” |
王安石(1021-1086年) | “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 |
群体 | 增长幅度 |
农业工人、棉纺织工人、印刷工人、造船业工人 | 61.3-69.6% |
白领阶层(律师、医生、教师、技术人员、学者等) | 234%-695.5% |
其他行业 | 92.8-190.6% |
材料一 中国古代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帝国。为了管理县以下的广大乡村的民众,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为治。如聘三老以广教化,立备夫以课农桑,设游微以保治安,置乡官以理庶政,重里长、老人以掌民间词讼。总之,以基层政权为主干,充分调动民间德高望重的老人、族长、士大夫的积极性,使之各展所长,共同治理,以使广大基层民众遵守国家法纪,重礼明伦,努力从事农业稼穑,以确保丰衣足食。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史鉴管窥》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据侯晓光《村民自治研究》整理
材料一 可可最早种植于南美洲,与茶、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1502年哥伦布美洲探险时带回了可可豆。1525年,西班牙人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开始种植可可,此后逐渐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推开。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将巧克力饮料及制作手艺带回欧洲。16世纪30年代,可可种植跨洋传入西非的比奥科岛,并逐渐拓展到非洲大陆。1560年起,可可栽培先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多国继续推进可可的栽培,在大洋洲的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几内亚和萨摩亚建立新的可可种植园。
——摘编自张箭《可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初探》
材料二 表:西方巧克力发展简史
16世纪 | 可可以药品和食品的双重身份进入西班牙,逐渐发展为宫廷极具代表性的食物。 |
17世纪上半叶 | 巧克力饮品进入咖啡店或茶馆,消费逐渐大众平民化,并在社交和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
19世纪上半叶 | 1828年,荷兰化学家梵·豪登发明了可可去脂、碱化的过程,大众得以享用大规模生产的廉价粉状和固体巧克力。 |
20世纪 | 美国企业家密尔顿建立工厂,采用生产流水线、机械化的生产。20世纪20年代末,工厂日均巧克力产量达到5万镑(2.3万公斤),与其竞争对手玛氏公司占据美国甜品市场70%的份额。 |
材料
时期 | 外交战略 | 内容 |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 | “结盟外交” | 与苏联结盟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 |
20世纪80、90年代 | “不结盟外交” | 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 |
21世纪以来 | “共同发展”外交 | 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
——摘编自甘儒新、刘益梅《论建国以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发展变化》
根据材料中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一 (18世纪)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父亲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维系家庭的主要组带不再是经济而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妇女经济的独立为其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妇女而言,社会工作取代了其往日生活中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家庭的首要地位,从而动摇了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使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妇女们从内心不愿再作原先传统社会家庭中男人们的家庭奴仆。从此,女权意识开始萌发,妇女也有了在家庭中和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
——摘编自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的变化》
提取材料一、二的信息,运用相关史识,围绕其共同反映的主题,自拟题目并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