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9-02 浏览次数: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4高三下·广东模拟)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是中原地区早期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代表,区别于近东体系中的冶金技术,它迅速创建了泥范块范法技术体系,几乎不见锻造器物,生产出造型独一无二的礼器,如爵、鼎等容器组合。由此可见(   )
    A . 殷商时期青铜文明已达到高峰 B . 技术提升伴随着人类的迁徙 C . 古代中国青铜技艺具有独特性 D . 早期中外文明交流日趋频繁
  • 2. (2024高二下·临漳期末) 据《左传》记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礼”) 以观德,德以处事。”春秋时期,“德”的内涵不再强调礼乐等级和对天子的服从,转而强调对民的重视。战国时期,“德”的内涵呈多元化发展,其中部分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 宗法秩序逐渐破败 B . 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C . 变法运动开始兴起 D . 统一之势渐趋明朗
  • 3. (2024高二下·沽源期末)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规定:民众在迁移时,应将自己的户籍资料一并迁移,没有及时迁移的会受到严厉处罚,乡里的啬夫等人也会连带受到相应的处罚。据此可知当时(   )
    A . 乡里组织结构更加健全 B . 中央集权趋势明显增强 C . 政府对基层管治较严格 D . 流民众多危害社会安定
  • 4.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唐朝的法令规定:“诸道士、女冠、僧、尼,州县三年一造籍,具言出家年月、夏腊、学业,随处印署,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鸿胪,一本留于州县,其身死及数有增减者,每年录名及增减因由,状申祠部,具入帐。”此举旨在(   )
    A . 限制寺院僧侣数量 B . 防止国家赋役流失 C . 维护儒家正统地位 D . 抑制地方豪强膨胀
  • 5.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明初在辽东地区(东抵鸭绿江,西抵山海关,北抵开原,南达旅顺口) 大力兴建城镇,由此辽东地区城镇迅速发展,但辽东以外地区的城镇极少,几乎没有一座成规模的大中型城市。明政府这一布局的战略意图是(   )
    A . 延续前朝民族政策 B . 维护明朝政权安全 C . 促进边疆经济发展 D . 防范各地农民起义
  • 6. (2024高一下·潮阳期中)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通商口岸建立了厦门船厂(英) 、下海浦船厂(美) 、望益纸馆(葡) 、浦东铁厂(英) 等近代企业,这是外资在中国创办的最早一批近代企业。这(   )
    A . 表明列强获得资本输出特权 B . 导致清政府丧失经济主权 C . 引发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动 D . 加速了清政府的政治变革
  • 7.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年轻一辈学人,强调以“思想解放”和“改造”为中心,主张在文化上重建一个新的中国。这些主张(   )
    A . 为新文化运动奠定基础 B . 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C . 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D . 反映了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 8. (2024高三下·江西模拟) 中央苏区创作了许多“红色戏剧”,如《志愿当红军》《春耕突击队》等。这些戏剧的创作者是党内文化人士和苏区群众,主角从才子佳人为主转变为工农群众为主,唱词融入江西方言,舞台也从歌舞剧场转到田间地头。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 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B . 致力于提高群众文化水平 C . 积极推动全国团结抗战 D . 注重宣传和组织工农群众
  • 9.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下图是创作于1961年的宣传画。这一宣传旨在(   )

    A . 为工业化服务 B . 巩固国家的阶级基础 C . 克服经济困难 D .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 10.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1999年9月,我国全面推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2年,一些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 北京290元, 太原156元, 沈阳205元,上海280元, 广州300元,成都178元,银川160元。由此可见,这一制度的实施( )
    A . 与当地经济水平挂钩 B . 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 . 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 D . 使各地生活水平出现差异
  • 1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有学者认为农业起源于中东,再传布到全球各地。如果要质疑这一观点,可以使用的论据是(   )
    A . 中美洲人种植了玉米 B . 张骞将苜蓿带回中原地区 C . 河姆渡居民已饲养猪 D . 小麦、大麦原产地在西亚
  • 12.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6世纪,史称查士丁尼瘟疫的鼠疫在地中海沿岸爆发,其流行及传播状况如图2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

    A . 亚历山大是地中海商业中心 B . 地中海沿岸各地联系较为密切 C . 鼠疫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灭亡 D . 人口锐减致使封君封臣制崩溃
  • 13.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皮科·德拉·米兰多拉在《论人的尊严的演说》中说:“人既不存在于天堂,也不存在于地狱;既不是短暂的,也不是不朽的,他们可以用□□□□成为自己的造物主,把自己造就成想变成的任何人。”文中□□□□处缺失的内容应是(   )
    A . 人文主义 B . 科学技术 C . 君主权力 D . 自由意志
  • 14.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西班牙殖民者在每一次殖民行动之前,都用最后通牒的方式向印第安人宣告:上帝创造了万物和人,并将其委托给教皇管理,而教皇又把你们居住的岛屿和陆地以及这里的万物赠给了西班牙国王……如果你们违抗命令,将遭受不可言喻的损失和灾难。这反映出当时殖民扩张的特点是(   )
    A . 以教皇为主导力量 B . 以传教为核心目的 C . 神权与王权相统一 D . 武力结合精神控制
  • 15.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法国的旅游指南类书籍最早出版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形成出版风潮。这些书籍中,有的属于“饱学之士”和“文人”指南,具有教育意义,是旅途中的良师益友;有的扮演“管家”的角色,为旅行者打点衣食住行所有细节。这种“风潮”反映出当时法国(   )
    A . 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B . 形成完善的交通体系 C . 中间阶层逐渐壮大 D . 实现了政治长期稳定
  • 16. (2024高三下·广东模拟) 1953年美国新闻署报道:“由于卫星国大众的抵制,苏联承诺推动‘改革’与‘让步’,特别是承诺允许农民退出集体农庄,苏联政府不得不为实现他们的承诺而承担义务”。由上述报道的态度及立场可推知,当时(   )
    A . 舆论斗争成为冷战的主要方式 B . 东欧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 . 苏联的农业政策遭受重大失败 D . 制度竞争是冷战的重要领域
二、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有4题, 都为必考题。第17题 14 分, 第18题 12分, 第19题12分, 第20题 14分, 共计52分。)
  • 17.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征引孔子的说法:“天无二日,民无二王”,面对“天下恶乎定”这个问题,孟子说“定于一”。 墨子的政治梦想是“尚同”,建立一个层级鲜明、纪律严厉、绝对整齐划一、消灭个性和多样性的社会。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二贵”“夫妻持政”是祸乱的原因。

    希腊人极为推崇城邦独立自治制度,小国寡民的城邦是他们所能够想象的唯一的国家形式……希腊人容忍并且享受分裂状态,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大的国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实行。城邦领土的过度扩张,便意味着公民集团的扩大,意味着公民与国家间关系的疏远以及公共生活的松懈甚至完全丧失。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1. (1) 概括材料中先秦时期思想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古希腊人认为“过大的国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实行”。这一矛盾在近现代是如何得以解决的?请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
  • 18.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史、特别是清史的研究者,往往自动放弃了对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历史的探索。其结果是,明清史长期以来讨论的问题都是被局限在一个传统社会、“古代史”的框架内,讨论明清社会如何衰落,某些新的因素如何受到制度的阻滞而夭折。于是,这种状况就更强化了近代史的“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靠自己已经无法变化,只有凭借外力的推动。难道明清、甚至宋元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历史线索,到道光二十年以后都不翼而飞了吗?打破分期的桎梏,实现“瞻前顾后”并非难事。

    ——摘编自赵世瑜《明清史与近代史:一个社会史视角的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简要论述。(要求:可以赞成或者反对,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9.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以下是一位山西太原农村知识分子的日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8年
    四月二十日 (5月19日)
    晚间传述,今日午前红、日两军在黄楼沟口外开战,红军用枪击毙日兵三名。众闻日军受伤,莫不喜欢,可见众恨日军之甚矣。
    四月二十七日 (5月26日)
    近日红、日两军不闻有开战之处,惟闻各村雇人送饷需于红军,入风峪中,每日不断。
    七月初一日 (7月27日)
    太原县公署(日军扶植的伪政权) 知事武克恭所用之属员,君子少而小人多,由是横征厚敛。警务局长张继德,往往没收村民财物,惹怒红军,乃于上月下峪、风峪中之红军将警务局长张继德在古寨村捆绑上山……县公署及在县常驻日军亦无法挽救。
    1939年
    二月二十七日 (4月16日)
    传言:昨日清源高白镇之红军邀截日军之运输汽车两辆,捆去日军三名……
    三月二十七日 (5月16日)
    “攻剿”红军之县政府日军,集合清原县城、晋祠镇堡、太原县城之处之日军五六百名,昨晚上山……不见一个红军……日军大肆搜寻,毫无踪影,惟将杜里坪、杏坪两村之房舍,并所存之粮全行烧毁,其牛、驴、马匹收牵而去,猪、羊、鸡用刀杀毙。所有衣物等件均被日军劫掠。……
    ——据刘大鹏遗著  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整理

    (注:日记中红军即八路军。括号中日期为日记标注者所加阳历日期。)

    1. (1) 任选材料中的两个群体,概括其行为,并据此说明当时抗战的形势。
    2. (2) 日记中有很多关于“红军”攻击日军的“传述”“传言”,你如何看待这些“传述”“传言”的史料价值?
  • 20.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初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美国东部地区出现男性劳动力匮乏问题,于是女性成为工厂首选,尤其是年轻未婚女性构成了棉花产业劳动力。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的新罕布什尔州多佛制造公司中,所有工人中有89%是女性。工厂支付的工资一般高于家庭生产和家政行业,对于渴望经济自由的女性产生巨大吸引力。纺织工厂中,男性占据着所有管理类的职位,以及作为熟练技工负责修理工作,女工则负责操作纺纱机和动力织布机。纺织女工的劳动力便宜得多,在固定的工资结构下,女性通常只能挣到男性工资的45%到50%。在马萨诸塞州的洛厄尔,女性劳动者于 1844 年组织了洛厄尔女劳工改革协会,为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短的工作日而奋斗。

    ——据(美)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等整理

    材料二

    ——摘自《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2019年9月)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释 19 世纪美国纺织女工面临上述境况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以来中国妇女事业取得的成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