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人问,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各种黑暗、腐朽、没落、愚昧的事物大加抨击和揭露,甚至讽刺和嘲笑,对于那个时代封闭的社会结构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作为社会的精英,是否应当不止于破坏,而也要注重建设呢?换句话说,他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于建设的国策,有什么贡献吗?
②确实,这是一个很切中要害的问题。首先必须说,正如赛义德指出的那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首先在于体现社会的良心,作为监督者、评判者、约束者,知识分子对社会指出不足,使当政者、管理者有所警觉、有所修正,而并不在于知识分子亲自参加直接的建设,那样会有损知识分子的作用。
③但是,社会当然有权要求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更多地给予建设性的支持,指出出路,开出药方,而不仅仅是“揭出病苦”或者在一旁指手画脚。因此社会会把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建设性贡献——也即是否提出有效的强国之策——作为评判知识分子作用的标杆。
④那么鲁迅到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开出了什么药方呢?
⑤第一味药,就是“立人”。这是鲁迅从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就大声疾呼的救国之方。这在今天,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育立国”主张。是的,这很相似,但是,“立人”的概念远比“教育”来得宽广。教育主要指对于青少年、对于后起新人的培养,带有居高临下的意味。而“立人”的概念,就不仅有上述含义,更具有针对全民族、全方位的范畴,内涵上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格培养,更包括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塑造与民族性格的建立,包括国民性改造。鲁迅的主张是“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使民族振兴,先要使民族性格挺立;要使国家独立,先要使国格站立。“立人”不仅针对青少年,而且针对整个民族。不仅针对被教育者,而且包含教育者本身。先做革命人,再做革命事。
⑥第二味药,就是“拿来主义”。对于“拿来主义”,鲁迅已经解释了其含义,人们也早已耳熟能详,不需要做更多解释。需要强调的是“拿来主义”对于国家建设、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今日中国建设的重要性。“拿来主义”是独立的、自主的,是主动的。在改革开放的现在,说句“拿来主义”很容易,但是在没开放的时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拿来主义”曾经还被诬为“崇洋媚外”“奴颜婢膝”。其实就是在现在也不是没有问题:现在是另一个极端的问题——“送来主义”盛行。就像鲁迅告诫的,不但连祖上的大宅子照单全收,而且连鸦片烟具、姨太太也照收不误了。所以,“拿来主义”的神髓和精义要真正掌握,还须火候。
⑦第三味药,就是“韧战”。有了好的制度设计、方针政策,还得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意志,才能做成事。看准的目标,唯有用坚韧不拔的勇毅精神才能实现。尤其是中国作为弱者、后起者,要想战胜列强,舍此更无出路。
⑧第四味药,就是“壕堑战”。反对许褚式的赤膊上阵。有了勇毅的精神,还要懂得在进攻中保护自己。这也适用于做任何事情,尤其是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如果只想着同归于尽,那就真只能玉石俱焚,甚至敌人还没杀尽,自己先做了烈士。
⑨第五味药,就是“拿货色来看”,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看实际。不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反对“来了主义”,反对光挂牌子。在鲁迅看来,空喊口号几近诈骗。这种思路,对于任何方针政策都是极好的催化剂,也将有效抵制形式主义。这对医治现在盛行的形式主义和重名不重实、光说不练的花拳绣腿,可说是一帖良药。
⑩第六味药,就是比较。鲁迅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比较虽然只是方法论,而非实操的国策,却是十分有效的治国良方。要摆脱落后,就要摆脱愚昧;要摆脱愚昧,就要比较。比较会使我们聪明起来。
⑪第七味药,是倡导诚和爱,反对“瞒”和“骗”。有人说鲁迅只会骂人,这其实是天大的误会。鲁迅有诗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前一句虽是憎的大蠢,但其本质却是后半句爱的丰碑。冷对的是“千夫所指”,是当自己被围剿的时候,不怕事。他“揭出病苦”的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旨归还是爱。只不过他用的是诚实的爱,而非虚伪矫饰的爱,是爱之深而引起的恨之切。鲁迅深恶痛绝的是“瞒”和“骗”,认为那是没有希望的没落心态。
⑫说到这里,大家已不难看到,这里说的鲁迅的强国之策,虽然不是制度设计或政策设计本身,但却是极其重要的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设计方法论。我们不要请鲁迅来设计今天以至未来的制度,那是不现实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我们需要的是清醒健康的头脑、科学的方法论,唯有清醒健康的头脑、科学的方法论方能适应各种情况,不怕时空变迁,才能治疗各种“适应症”。其实鲁迅的思想丰富深刻,他提出的众多思维方法的价值,远远不是提出几条发展经济、富国强民政策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所能比的。假如没有清醒健康的头脑、科学进步的思维方法,就制订不出治国良方,有了治国良方不知践行,等同暴殄天物;倘若把良方视若粪土,或者干脆毁坏它,更是有不如无;倘若和尚的嘴是歪的,那么即使是真经也可以被念歪。如何避免无才造良方、无知弃良方、无行废良方、无德毁良方,才是最重要的国策。
⑬鲁迅之方,即今日所以造良方、识良方、行良方、护良方者,亦即真能使民富国强者。识之、爱之、用之、宝之,则中国强盛有望;蔑之、弃之、毁之、诬之,则民族之祸。
(摘编自王锡荣《鲁迅的药方》)
又闻槐花香
高国才
①轻轻推开阳台的玻璃窗,一阵浓郁的芳香扑面而来。花香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楼下的槐花开了,一团团一簇簇挂在枝头,真是繁花簇锦呢。映入眼帘的槐花让我的思绪飘远,不由得想起童年的许多趣事儿来。
②记得童年的时候,每到这个时节我就会和小伙伴相约背着小筐儿到村子东面的树林里去采槐花。在采之前我和小伙伴们都会根据各自的经验占据有利地形——挑一棵老槐树爬上去采摘。并不是老槐树上的槐花就好,而是它上面的刺针要比小树上少许多。我们爬到树上,骑在枝杈上面,就近扯过一根贴近自己的枝丫,撸下一大把芳香四溢的槐花直接塞到嘴里大快朵颐。香甜的花汁溢出了嘴巴,挂满了嘴角,那叫一个美啊!
③吃够了,玩够了,闹够了,便开始大量地采摘,一直到小筐装得满满的。小伙伴们在嬉笑打闹中满载而归。
④那时候刚承包责任田,每家的粮食还有些紧张。我们家弟兄四个都是半大小伙了,粮食总是在母亲的精打细算中告罄。母亲虽是个农家妇女,没有多少文化,却是个过日子的能匠巧手。为了丰富我们的饭碗菜盘子,母亲总是找恰当的时间把家里的孩子们动员起来去村子旁边的树林子里撸槐花。
⑤那时候,每家灶屋里都有一口大锅,大锅足有一米见方。听父母说这叫七印锅、我至今也不知道这种计量单位是啥意思。等我们把槐花采回来,母亲会把槐花洗干净,沥去大部分水分,再拿到簸箕里滚上玉米面,然后放到平铺了篦子屉布的灶锅里,点燃从打麦场抱回来的麦秸秆,烧开水,开始放到七印锅上蒸了。在老家冀中一带这种食品叫——苦累,也有叫麦饭的。至于为什么叫苦累,我是无从得知的。依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只有受苦受累的穷人家才会食用吧。
⑥这时候,妈妈会招呼我去墙角摘几头蒜剥好,再捣成蒜末,用井水调成糊状的小料儿,点几滴香油。从田里耕作回来的父亲顺便拔点地头上种的绿油油的春葱择洗干净。蒸好嘞!出锅咯!阵阵香味儿弥漫在农家小院里,谁从家门口经过都会驻足招呼一声:你家又做槐花苦累啦?!眼巴巴看着主人家。每当这时,母亲就会热情地招呼,他们也就坡下驴进屋吃上一大碗。
⑦母亲给我们每个人拿蓝边大碗盛上半碗“苦累”,调上蒜泥拌的小料、撒上一把小葱花儿,经典美食“苦累”就在眼前了!金黄的玉米面、洁白清香的槐花、碧绿的小春葱伴着蒜泥的辛辣刺激着你的味蕾,保准让你食欲大开。坐在自己家的小院子里听着收音机里传来河北梆子高亢有力的唱腔,那叫一个美!
⑧据说虽然槐花很好却不能多吃,吃多了会引起下肢浮肿。我们这年龄是没有见过的,估计是更艰苦的年代爷父辈们肚里没有粮食,全是吃的这些槐花造成的吧。
⑨长大后,习字读书,尤喜诗词。历史文人墨客对槐颇多偏爱,魏文帝曹植、王粲均有槐赋。唐代王维、韩愈、杜甫、白居易,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陆游,明代吴宽、李东阳等均有咏槐的诗章。每每读到“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那关于槐花的诗句,总是情漾心头。
⑩后各地出差或旅行,去山西得知,洪洞县城北广济寺内有棵大槐树成了当地标志,并流传“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许多漂泊在外的中华儿女,不远千里来洪洞找这棵大槐树,寻根问祖。可惜寺与槐早已不见踪影,为了满足思乡之情,在原处立一碑,刻“古大槐树处”。槐与“怀”谐音,吴澄曾说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也。所谓找槐树寻根问祖,其故皆源于此。
⑪在古代,槐树通常是宫廷官府里吉祥、富贵、尊优的象征。在《周礼》中曾有“面三槐三公焉”,即栽三棵槐树象征司马、司空、司徒的品位。周朝廷还在左右各栽九棵槐树,称九棘,以分别大臣的品位,左九棘则象征孤卿大夫品位,群士在后;右九棘象征公侯伯子男的品位,群臣在后。
⑫《太清草木方》中认为,在二十八星宿中,槐为“虚星之精”,若于每年十月上巳日采此服食,能去百病,长生通神。
⑬槐花槐树已嵌进我热爱的心灵。
⑭今年再回家乡,村东的那片树林已被人们垦荒种上经济作物,一棵槐树也不见了。院子里的槐树也因为家里翻盖楼房遮挡采光被伐去了。母亲年至耄耋,步履蹒跚,再也不能为我们盖做“苦累”那么好的美味了。但槐花儿的那种浓浓香味儿时常飘荡在我记忆里。
(有删改)
材料一: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公孙戌趋A去B未至C中闺D孟尝君E召F而反之G曰
①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
②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注],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敧(qī):倾斜,斜靠。
乡土中国,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①____。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在乡下,“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②____,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终身伺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的庄稼。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一个①____的城镇化进程。2000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36.1%,2010年上升到了49.68%,到2020年已达到了63.89%,城镇化率共提高了约28个百分点。二十年内,农村人口净减少2.98亿人,城镇人口净增加4.46亿人。二十年内,中国由一个人口主要居住和生活在农村的国家转变成了人口主要居住和生活在城市的国家。显然,世纪之交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乡土中国,而当下的中国则已经转化成了城乡中国,中国经历了最剧烈的人类有史以来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一个最独特的点是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存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下文简称“七普”)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11694万人,流动人口37582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流动人口增长69.73%。可见,“七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②____的流动人口图景。
总体来看,过去二十年,中国形成了世界历史上③____的城乡人口流动浪潮。更独特的是这一巨大规模的流动人口长期“漂泊”于城乡之间,逐渐形成“候鸟式”流动状态,而未逐步在城市扎根下来。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唐)刘禹锡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北宋)程颐
上述材料让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