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简阳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4-06-17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下列生活情景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竹篾工艺 B . 犁地耕田 C . 蜀锦制作 D . 川剧吐火
  • 2. 下列符合化学实验安全要求的是(  )
    A . 在实验室,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分食盐和蔗糖 B . 直接点燃实验室制取的氢气 C . 将鼻孔凑到容器口闻浓氨水的气味 D . 用湿抹布盖灭在实验桌上燃烧的少量酒精
  • 3.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氮气一定参与了反应 B . 铜绿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C . 二氧化碳一定参与了该反应 D . 水一定没有参与该反应
  • 4. (2023·青羊模拟) 让“绿色大运”成为成都大运会闪亮的底色。下列行为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 . 倡导绿色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B . 倡导低碳办公,尽量使用自然光源 C . 倡导清洁能源,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D . 倡导垃圾分类,综合利用生活资源
  • 5. 化学学习要构建若干基本观念,以下化学观念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元素观: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 B . 分类观:CO2和C2H5OH都属于氧化物 C . 变化观:氢气和水可以相互转化 D . 微粒观:一氧化碳由分子构成
  • 6. 下列化学用语中“2”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
    A . F2表示2个氟原子 B . 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 . Ca2+表示一个钙原子失去2个电子 D . Na2CO3表示2个碳酸根离子
  • 7. 对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C

    50毫升水与50毫升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分子可以再分

    A . A B . B C . C D . D
  • 8. 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首次采用“零碳”甲醇作为主火炬燃料。如图所示为制备甲醇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化学反应生成了三种新物质 B . 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4 C . 甲醇的化学式为CH4O D . 反应中若不使用纳米纤维,生成甲醇质量会减小
  •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石墨可以切割玻璃 B . 用嘴吹灭蜡烛是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C . 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火炉旁放一盆水 D . 氢气可用于冶炼金属
  • 10. 锂电池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已知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则1个锂原子的质量约为(  )
    A . 1.15×10-26kg B . 13.8g C . 52.0 D . 1.38×10-25kg
  • 11. 某同学在量筒读数时,先俯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8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3mL,则该同学倒出液体的体积( )
    A . 大于5mL B . 等于5mL C . 小于5mL D . 无法判断
  • 12. 秋冬季节的银杏给蓉城带来了别样的风采,银杏果中含有的银杏酸(C12H34O3)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物学活性。下列有关银杏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银杏酸是由1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 B . 银杏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4:3 C . 银杏酸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63.7% D . 银杏酸中含有臭氧(O3)分子
  • 13. 图甲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图乙是Y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X与Y一定不属于同种元素 B . 图甲、乙中的所有元素可能位于同一周期 C . 若Y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则m的值可能为4 D . 若硫原子与Y原子化学性质相似,则n等于6
  • 14.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22

    20

    X

    2

    反应后的质量/g

    5

    28

    X

    Y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Y的值为11 B . 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 . 甲和乙变化的质量比为17:8
  • 15.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探究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鉴别硬水、软水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A . A B . B C . C D . D
  • 16.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图①:高锰酸钾受热完全分解 B . 图②:一定量的硫在氧气中燃烧 C . 图③: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至熄灭 D . 图④: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二、(本题只有1个小题,共9分)
  • 17. 根据图文回答问题。

    1. (1) I.图1为小明自制的简易净水器。
      装置中小卵石和石英砂起作用,活性炭是因为具有结构而具有吸附性;
    2. (2) 天然水经图1装置净化后,不能直接饮用的原因是,在生活中我们常采用的方法使之达到饮用标准。
    3. (3) Ⅱ.研究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图2),有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煤、石油属于(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它们都属于(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 (4) 燃烧煤不仅会引发酸雨,还可能释放有毒气体,请写出煤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提高煤的利用率,除了可以鼓入更多氧气,还可以(填一种即可)。
三、(本题只有1个小题,共10分)
  • 18. 如图为实验室电解水的装置,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1) 检验M管口产生的气体的方法,M管、N管收集气体的质量比为,请说出M管、N管收集气体体积比小于1:2的原因(答出一点即可)。
    2. (2) 该实验向水中加入硫酸钠的目的是
    3. (3) 若要用电解水的方式制得6.4kg的氧气,求消耗水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四、(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0分)
  • 19.
    1. (1) 请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①;②
    2. (2)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O2 , 可选用A-D中的装置(选填序号)的组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若选用C装置制H2 , 该装置优点有
    4. (4) 实验室常用F装置收集NH3 , 可知NH3具有的性质。
    5. (5) 实验室可用次氯酸钠粉末和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氯气,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据此你认为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如果用E装置收集氯气,气体应从(填“a”或“b”)口进。
  • 20. 如图所示,A~J是初中化学上册中常见的物质(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表示转化关系),其中A与B、E与F的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A、B是液体,D、C、E、F是气体,G是一种红色金属单质,H是一种白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写出物质C的一种用途:;写出D物质做燃料的一个优点
    2. (2)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3. (3)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五、(本题只有1个小题,共13分)
  • 21. 某小组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奥秘”为主题开展如下的项目式学习:
    1. (1)

      【任务一】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该小组同学按下表进行实验,取等质量的大理石加入足量且等量的酸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实验编号

      药品

      块状大理石、7%稀硫酸

      块状大理石、7%稀盐酸

      粉状大理石、7%稀盐酸

      上表中实验③对应图1曲线(选填“甲”“乙”或“丙”)。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选择实验①中药品的原因是;实验③比实验②反应速率快的原因是
    2. (2) 实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任务二】选择收集方法

      已知:实验室通常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情况如下表:

      物质种类

      酒精

      饱和NaHCO3溶液

      每毫升液体中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

      1 mL

      3.6mL

      几乎不溶

      用图2装置收集一瓶较纯净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理由是

    4. (4) 【任务三】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将干燥的CO2气体通入如图所示装置中一段时间后:

      b处观察到的现象是,通过a和b实验(选填“能”或“否”)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原因是

    5. (5) 实验过程中d处发生的现象是,由此得到启示,二氧化碳可用于
    6. (6) 停止通入CO2 , 再过一段时间b处又会褪色,其原因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