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07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下·宁波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材料二:

    在谈及建筑和音乐的关系时大家往往套用“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一说法,说明建筑和音乐自古以来在风格、流派、特点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是通过不同的曲调、节奏、旋律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给人美的享受。而建筑是一种有形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总是由单庭建筑构成院落,再以院落为单元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序列,由外而内,在运动中逐渐展开了空间的变化。这些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旋律感。

    黑格尔曾说:“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人们是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的。虽然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是,类似于建筑材料的音乐语言及其要素也必须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组合,形成多样化的统一,才能使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从中体验到音乐的一种美感。

    音乐家作曲家追求色彩效应,建筑师们也要用色彩这一元素来烘托音乐的美。“粉墙黛瓦”就是苏州园林的典型色彩,那白、灰两色的建筑色彩掩映在“桃红柳绿”的大自然景色之上,体现自然之趣,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舒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白灰二色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这种深浅浓淡的巧妙搭配,主色与辅色的相互映衬,体现着独特而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出富于音乐感的园林小诗来。

    建筑和音乐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与外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法则及其深刻的内涵,这些都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些审美通感上的共通之处为我们研究建筑和音乐的共通性打下基础。

    (摘编自李均凤《浅谈建筑中的音乐美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创作者根据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特点,往往通过乐调和节奏的千篇一律的重复,从而达到其艺术效果。 B . 舞台艺术如将动作和音乐两者的重复结合起来,并辅以相应的变化,就能突出某种效果,表达出某种情感。 C . 建筑虽是一种有形的空间艺术,但人们从它的造型、布局等方面,又能感受到建筑是一种无形的时间艺术。 D . 建筑和音乐分属两种不同的学科,但从美学信息、法则及其深刻的内涵来看,它们之间也有着共通之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作者举舒伯特的《鱼》五重奏的例子,具体而形象地论说了音乐中重复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B . 北京故宫的殿堂、楼门、廊庑都是千篇一律的规格,因与周围变化的景色的统一而让人流连忘返。 C . 音乐要具有美感,就需要将音符、音调、节奏等因素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组合,并形成多样化的统一。 D . 建筑和音乐自古以来在风格、流派、特点等方面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都可以引发人们对彼此的联想。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梁思成“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北京大大小小的四合院 B . 贵州盘山而建的千户苗寨 C . 山东统一规划的现代民居 D . 湘西依山傍水的吊脚楼
    4. (4) 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理解“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话的含意。
    5. (5)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音乐与建筑的共通关系,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 2. (2023高一下·宁波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套中人(节选)

    契诃夫

    在米罗诺西茨科耶夫村的尽头,误了时辰的猎人在村长普罗科菲的谷仓里过夜。他们就两个人:兽医伊凡和中学教师布尔金。伊凡这会儿出来打猎,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中学教师布尔金每年夏天都住在伯爵家,这些年来对这个地区已经了如指掌了。

    他们没有睡觉,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除了其他事情,他们还谈到村长的妻子玛芙拉。她身体健康,也不愚蠢,可是从没走出过她家乡的村子,一生中从没见过城市或铁路,最近十年一直坐在炉灶边,只有晚上出门到街上走走。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布尔金说,“我只是想说像玛芙拉这样的人没什么稀奇。没有必要往远处看,两个月前,我的同事——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在我们城里去世了。你肯定听说过他。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即使在最晴朗的天气他也穿着套鞋和暖和的棉衣,带着雨伞。他的雨伞装在一只套子里,手表也装在一只灰色羚羊皮套子里,当他拿小刀削铅笔时,他的小刀也装在一只小套子里;他的脸好像也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着黑眼镜,穿着法兰绒衣服,用棉花塞着耳朵,坐上出租马车总要叫车夫把车篷放下。简单地说,这个人表现出一种经常的、不能克服的冲动,要把自己包起来,就是说要给自己做个套子,让自己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影响。现实让他烦恼,让他害怕,总是令他不安。也许是为了替自己的胆怯和对现实的厌恶辩护,他总是赞美过去,赞美那些从未存在过的东西;甚至他教的古典语言事实上也成了他的套鞋和雨伞,让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哦,希腊语多么洪亮,多么美妙啊!’他会带着赞美的口吻说,像是要证明自己的话,举起手指,念道:‘人!’”

    “别里科夫还试图把他的思想也藏在套子里。只有写着禁止什么的政府公告和报纸文章对他来说一清二楚。当有公告禁止男孩晚上九点以后上街,他就觉得清楚明确,这种事是禁止的,这就够了。任何批准或允许的事总让他有疑虑,觉得模糊不清,没说明白。每当城里获准开设戏剧俱乐部、阅览室或茶室,他就会摇着头轻声说:‘当然这是可以的,这很好,可我希望不会引发什么事情!’”

    “任何违反法令、偏离常轨、不合规矩的事,即使在别人看来不关他的事,也会让他沮丧。如果他的一位同事去教堂迟到了,或者有传言说中学男生胡闹了,或者有人看见一位女教师晚上和一个军官在一起,他就心神不宁,说他希望不会出什么事。在教师会议上,他的小心、谨慎,他对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年轻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对班级里吵闹现象的独特想法,简直是折磨我们。”

    “哦,他希望这不要传到当局耳朵里;哦,他希望不会出什么事;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罗夫和四年级的叶果罗夫开除会很好。你知道吗,他就凭他的哀叹、沮丧,凭他苍白的小脸上的黑眼镜,把我们打垮了。我们让步了,扣了彼得罗夫和叶果罗夫的行为分,罚他们课后留校,到最后把他俩都开除了。教师们都怕他,甚至校长也怕他。你能相信吗,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正派人,受的是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教育,可这个穿着套鞋、拿着雨伞的小男人,竟然控制了整个中学十五年之久!不光中学,事实上他控制了整座城市!女士们星期六不敢办私人的戏剧演出,生怕他听见;他在场的时候牧师也不敢吃肉和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种人的影响下,我们城里的人在过去十到十五年里变得什么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不敢交朋友,不敢读书,不敢帮助穷人,不敢教人读书写字……”

    ……

    “一个月后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参加了他的葬礼——两所中学和神学院的人都去了。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好像很高兴终于被放进一个套子里再也不用出来。是啊,他的理想实现了!好像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葬礼那天天色阴沉,下着雨,我们都穿着套鞋、打着伞。”

    “必须承认埋葬别里科夫这样的人非常令人愉快。从墓地回来时我们都神情肃穆,没人想表现出愉快的心情——这种心情多年以前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都经历过:大人出去了,我们可以在花园里玩一两个小时,享受一下充分的自由。”

    “我们心情很好地从墓地回来。可是不到一个星期,生活又回到从前了,一样阴郁、压抑、没有意义。事实上,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还有多少这样的‘套中人’活着呢,将来还会有多少呢!”

    “确实如此。”伊凡点上烟斗说。“将来还会有多少呢!”布尔金重复了一遍。中学教师走出谷仓。他矮矮胖胖,完全秃顶了,黑胡子长到腰。

    “是啊,确实如此。”伊凡又说了一遍,“如果你愿意,我也给你讲个很有教益的故事。”

    “不,我们该睡觉了,”布尔金说,“明天讲吧。”

    他们走进谷仓,躺在草堆上。他俩刚盖上被子准备入睡,突然听见轻轻的脚步声——啪嗒,啪嗒……

    走了一会儿又停住,一分钟后又响起啪嗒声……

    “是玛芙拉。”布尔金说。脚步声渐渐消失了。“你看见、听见人们撒谎,”伊凡说,翻了个身,“他们因为你容忍他们撒谎而叫你傻瓜。你忍受侮辱,不敢公开说你站在诚实和自由的人一边,你自己也撒谎,还微笑:这么做只是为了一片面包,一个温暖的角落,一个一文不值的小官衔。不,不能再这样活下去。”

    “好了,你扯到别处去了,伊凡,”中学教师说,“睡觉吧!”

    十分钟后布尔金睡着了。可伊凡不停地叹气,翻来覆去;后来他起来,又走到外面,坐在门口,点上烟斗。

    (节选自诸逢佳译本,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布尔金对“套中人”现象司空见惯,他说玛芙拉“这样的人没什么稀奇”,然后讲述怪人别里科夫的故事,以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B . 别里科夫“总是赞美过去,赞美那些从未存在过的东西”,甚至也赞美自己教的古老的希腊语,说明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C . “别里科夫还试图把他的思想也藏在套子里”,只认可“写着禁止什么”而疑虑“批准或允许的事”,体现他是个有自己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人。 D . 从全文看,伊凡内心压抑,“出来打猎,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想暂时逃避现实;听了布尔金的故事,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心情更加沉重。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次写到村长的妻子玛芙拉,着重描写她脚步的啪嗒声,既呼应开篇,使结构严谨,又渲染了氛围,强化“套中人”形象。 B . 小说运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描写别里科夫整天躲在“套子”里;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 C .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中取材,看似信手拈来,但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也能反映出复杂的人物关系,使情节曲折离奇。 D . 小说语言简洁平实富有表现力。如对别里科夫的一句口头禅“希望不会出什么事”,就鲜明地表现出别里科夫胆小、迂腐的性格。
    3. (3) 划线句详细描写了别里科夫的各种“物件”,却唯独没有关于他个人面部特征的描写,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 (4) 选文呈现的是“故事中的故事”,教材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请从叙事的角度说说你更欣赏哪一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下·宁波期末)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 , 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 , 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书奏不纳。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八年,代杨秉为太尉。蕃让曰:“齐七政 , 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复,诚辞恳切。帝不听,因流涕而起。

    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而驱驰崄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B . 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C . 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D . 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后被举荐的人亦称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B . 刺史,官名,汉始设,本为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宋元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C . 七政,是中国古代天文术语,说法不一,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D . 论,也称评、赞、诠、叙、议、述,名称不一;总称论赞,指附在史传后的评语。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蕃为官清峻,士民敬畏。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陈蕃不接待宾客,为人清高,故其升迁后送行者不敢出外城以相送。 B . 陈蕃直陈时政,忠君为国。皇上驾临广成苑打猎,陈蕃认为现在非太平之时,且令百姓为打猎驱禽除路,有违圣明君主体恤百姓之意,上疏表示反对。 C . 陈蕃敬才礼贤,正直低调。对高洁之士周璆敬重有加,专门为他准备一床榻;皇上让他担任太尉之职时,陈蕃认为自己才能不如王畅、李膺,予以推辞。 D . 陈蕃不避强权,刚正不阿。拒绝大将军请托,主持人才选拔,不偏袒权富;面对宦官掌权、陷害忠良的局面,陈蕃犯颜直谏、以身试险,直至最后遇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

      ⑵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5. (5) 陈蕃“终取灭亡之祸”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简要概括。
  • 4. (2023高一下·宁波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殿:在最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 . 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 . 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 . 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2. (2) 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一下·宁波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赤壁赋》中的“”慨叹人生很短促,人的个体很渺小。
    2. (2) 《琵琶行》中用“”来表现琵琶女虚度岁月。
    3. (3)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两句表现出西湖景色令人陶醉,诗人观赏不够,流连忘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一下·宁波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地球上一些似乎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中,其实仍有许多生物在顽强生活着。生物体为了更有利于生长,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神奇的适应能力。

    生物    ①    ?以生活在世界最寒冷大陆上的企鹅为例,它们的身体天生就有保温的功能。企鹅的静脉缠绕在动脉上,可为动脉内的血液保温。当它们潜入海中捕猎时,心率会降低15%,    ②     , 而这些能量又可以用来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那生物又是如何在高温环境下生存的呢?____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骆驼,它们在不喝水的情况下也能存活长达7个月。骆驼的血细胞相较其他生物可以    ③     , 其皮毛也可以防止出汗和流失水分。此外,科学家还在缺乏空气的地壳岩石里等极端环境中发现了特殊的生命形式。通过这些研究,或许在未来我们就能解释其他生命形式会如何在宇宙的其他地方生存。

    1. (1)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的生物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它们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显然是保持水分。 B . 对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的生物来说,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显然是保持水分。 C . 保持水分对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的生物来说,显然是很重要的生存能力。 D . 保持水分显然是重要的生存能力,尤其对于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的生物。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 7. (2023高一下·宁波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①在学习中超越,在继承中转化,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②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新时代以来,文化艺术领域更加自觉探索中国风格,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中国风”不断焕新文化风景。

    我国有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③沉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富有旺盛的文化创造力,这是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以中国音乐为例,我们不仅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音乐,而且有    A    的雅乐传统。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古琴成为人类历史上极富文化含量的乐器,④保存至今的琴曲    B    。古琴独特的记谱法和打谱实践、围绕琴乐形成的丰富而深刻的古琴文化,让古琴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    C    的瑰宝。

    1. (1) 请在文中横线空格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关于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处两个分句要前后调换。 B . ②处“精髓”的“髓”读suǐ,形声字,“骨”表其意义范畴。 C . ③“沉淀”应该换成“积淀”。 D . ④处“保存”和“至今”位置调换意思不变。
    3. (3)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不忘本来”的倡导,学校读书文化节开展了以“从《乡土中国》的视角,窥破《红楼梦》里的诸事结局”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主题活动。请你参照示例,从以下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简要解读。

      示例:

      问题: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争——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作用的。

      解读:宝玉对黛玉是一种无比激动的、强烈的感情,而宝玉对宝钗更多的是一种姐弟式的听话、撒娇的平淡感情,费孝通曾指出只有这样淡漠的感情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而最终也正是宝玉和宝钗结为连理,避免了宝黛爱情的热烈可能会带来的不必要的变故。

      问题:

      ①探春理家——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②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

      解读: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下·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55年9月下旬,钱学森乘“克利夫兰总统号”抵达香港,走完了历时5年的归国之路。他说,“我打算竭尽努力,去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材料二:88岁的袁隆平仍然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他回答了西方学者“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更成为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精神标杆。

    材料三:“科研要瞄准企业发展痛点,用新技术帮助企业进行‘靶向改造’提升竞争力。”东北大学的王昭东团队研发的热轧钢材新一代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构建起我国独特的资源节约型钢材生产体系。他说,未来,将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

    以上三则科学家的故事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