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沧衡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4-09-03 浏览次数: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在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逸周书》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1962 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发掘出残陶器90 余片,全是夹砂红陶,质地粗糙。据此可知( )
    A . 历史结论应时代发展而变化 B . 考古资料更具历史研究价值 C . 实物史料增强了文献可信度 D . 古籍文献中所载可信度最高
  • 2. 山西高平羊头山神农庙中刻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的碑上有“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精舍立趾,伽蓝有处”“招集名僧,妙聪永侍”“地称唐公,山号羊头”等文字。该碑文反映了( )
    A .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 . 佛教冲击了传统文化 C . 北齐遏制宗教发展 D . 中华文化多元包容性
  • 3. 唐朝大历时期,“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甚至深山幽谷三五户居家之处,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表明,“榷盐法”的实施( )
    A . 提升了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 B . 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 . 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 D . 造成借贷关系的普遍化
  • 4. 下图是辽朝中央北面官运作机制图。金庸创作的《天龙八部》写道:“(皇帝)笑道:‘……封萧峰为楚王,官居南院大王……’……转头向左军将军耶律莫哥道:‘我任你为南院枢密使,佐辅萧大王,勾当军国重事。’”这一描述( )

    A . 肯定辽“蕃汉分治” B . 阐释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基层治理 C . 真实地再现辽朝史 D . 对辽国官制的认识并不完全准确
  • 5. 明人徐渭在论及绍兴府会稽县时说:“今按于籍口六万二千有奇,不丁不籍者奚啻三倍之。而一邑之田仅四十余万亩……合计依田而食与依他业别产而食者仅可令十万人不饥耳、此外则不沾寸土者尚十余万人也。”这说明,该地区( )
    A . 人地矛盾问题凸显 B . 户籍制度趋于崩溃 C . 土地兼并程度加剧 D . 民众生活水平较高
  • 6. (2023高一上·咸阳月考)  “讲道理”是太平天国对士卒民众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19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在各占领地区的“讲道理”侧重于政治说教和宗教宣传;19世纪60年代初,以经济劝导为主,要旨劝谕民众进贡、交赋、纳税。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权指导思想的改变 B . 时局战局的恶化 C . 基层政权建设的巩固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7. 1907 年、1909 年各级各类学堂教师来源构成(单位:人)
     

    本科毕业生

    留学生

    旧学教师

    外国教习

    1907 年

    1909 年

    1907 年

    1909 年

    1907 年

    1909 年

    1907 年

    1909 年

    专门学堂

    212

    379

    159

    370

    251

    297

    79

    122

    实业学堂

    311

    748

    69

    243

    176

    445

    43

    108

    师范

    优级

    91

    152

    52

    144

    66

    80

    69

    91

    初级

    739

    876

      

    347

    349

    39

    27

    中学

    1 266

    2 108

      

    817

    1 107

    28

    51

    高小

    5 249

    10 039

      

    5 261

    7 005

    19

    53

    表中的变化体现了当时( )

    A . 人才观念发生了巨变 B . 教育在变革中求发展 C . 传统的教育体制瓦解 D . 西方文化受到了抵制
  • 8. 1931 年9月 27 日,北平学生发表《告全国民众书》,指出:“向国联报告请求公判”,是“软弱无效,坐以待毙的政策”,主张工农兵学商“组织起来”“联合起来”。《告全国民众书》发表的背景是( )
    A . 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B . 日本占领东北三省 C . “华北自治运动”进行 D .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 9. 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规定,一切脱离生产的武装部队不能超过居民人数的2%;脱离生产的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不能超过1%;民兵不能超过5%,且一律不脱离生产、不吃公粮。该规定( )
    A . 有利于边区民主建设 B . 说明党的重心是发展生产 C . 贯彻了精兵简政原则 D . 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0. 1978 年陈云提出,生产和基本建设都不能有材料的缺口,“各方面都要上,样样有缺口,表面上好看,挤来挤去,胖子挤了瘦子,实际上挤了农业、轻工业和城市建设”。其意在强调( )
    A . 扩大企业自主权 B . 保证生产资料的供应 C . 改革旧经济体制 D . 要协调经济比例关系
  • 11. 针对波斯帝国皇帝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30—前522年在位)征服埃及事件,希罗多德直白地说:“与大军同行的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据此可得出的认识是,波斯帝国的征战( )
    A . 促进了文化交流 B . 扩大了疆域版图 C . 增强了经济实力 D . 拓展了贸易范围
  • 12. 1164年,英王亨利二世颁布《克拉伦登宪章》规定:“无论任何教士因何种事由遭到传讯或控诉,在收到国王的法官的传唤时,都应来到国王法院,并回答国王法院认为应当回答的问题。”“国王的法官也应被派到神圣的教会法院以督察案件在那里是如何审理的”。这些规定( )
    A . 实现了英王统而不治 B . 说明王权已超越教权 C . 限制了教会的司法权 D . 促成民族国家的建立
  • 13. 下图为画作《杜桑将军将两封信交给英军将领》,刻画了1798年海地领导人杜桑将军把信递给在海地统率英国军队的一位将军。信中指出法国政府特派员要求杜桑抓住英国将军,而杜桑拒绝执行命令,原因是他不能因食言而使自己蒙受耻辱。画的下面,有海地的图画,铭文是“自由、平等!”。这幅画反映了海地( )

          

    A . 民族民主意识增长 B . 摆脱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 C . 联合英军反抗法国 D . 拥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 14. 18世纪下半期和19 世纪上半期,“欧洲世界经济突破了它在漫长的16 世纪创造的疆界,并开始将巨大的新地带并入它所包含的有效带动分工中”,形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概念、核心与外围产业的边界。这主要是因为( )
    A . 新航路的开辟 B .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 早期殖民扩张 D . 世界市场的形成
  • 15. 1927 年 12 月,联共(布)十五大指出:“如要求尽量运用农业资金以从事工业建设,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不仅是与农民在政治上的破裂,而且也是破坏工业本身的原料基地,破坏其国内市场,破坏输出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平衡。”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 对工业从农村吸收资金有所限定 B . 利用商品价值规律进行工业建设 C . 确立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重点 D . 积极调整国民经济严重失衡局面
  • 16. 启蒙时代法国人看重文明史,如伏尔泰撰写的《风俗论》;19 世纪和20 世纪上半叶英国人看重文明史;“二战”后,文明史的撰写权、解释力就逐渐落入美国之手。据此可知,文明史的撰写( )
    A . 标准主要由文明古国构建 B . 取决于世界大国的经济实力 C . 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D . 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在公元前221 年的统一,是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的重要标志。秦武力扫平作为宗法政制之承担者的周朝诸侯之后,建立了郡、县、乡、里的垂直型行政系统,“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原六国的贵族被废为平民,秦始皇按军功等能力任用官吏,士兵按征兵的程序入伍。

    春秋战国的儒家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法家则基于治野人的办法,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倡行“集权”“法治”。 秦选择立足国家之维而攻击儒学为“六虱”的法家,“举事实,去无用,不道仁义”,把君主的意志作为法律,以秦篆的形式“颁行天下”,不分畛域地强制实施。夏商周形成的“华夏”“诸夏”的“文化共同体”的意识,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变成了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的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

    ——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方面的体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变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大体分为先秦的萌芽期、汉唐的发展成熟期、宋元明清时的鼎盛至近代的转型,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

    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取以必渐,勤则得多

    西汉·孔臧《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

    宋·江端友《戒子通录》

    凡在仕官,以廉勤为本。人之才性,各有短长,固难勉强。唯廉勤二字,人人可至

    南宋·赵鼎《诫子勤廉》

    凡在朋侪中,切戒自满。惟虚故能受,满则无所容

    元·许衡《许鲁斋语录》

    立身修行之道……要须立得诚实两字,则各成片段,皆可以自立于世

    明·吴麟征《教诲语》

    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去,有志者事竞成矣

    清·于成龙《治家规范》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特点。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图像证史的角度赏析图片宣传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英]西蒙·蒙蒂菲奥里《书信中的世界史》

    材料二 热衷于英美“特殊关系”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希腊和罗马的关系来形容英美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的观念,在二战前就有人提及。 战后,在英国政治家的有力推动下,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急剧升温。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指出:为了对付“暴政”,英联邦与帝国必须和美国“建立特殊的关系”。这是英美特殊关系的初步形成。1964 年,美国担心英国工党政府会在希腊所做的那样,突然把在远东抵御共产主义传播的负担完全交给美国,甚至说:“在维护远东的和平方面,美国不想孤单一人,我们相信,英国依然能在那里发挥重要的作用。”1980年1月,卡特总统指出:“任何外来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都将视为对美利坚合众国根本利益的进攻。这种进攻将遭到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的回击。”对此,英国人该有何种感想呢?

    ——摘编自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

    1. (1)  书信史料会留下重大的历史线索。探究材料一中书信体现出的历史线索。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英美“特殊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