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09-03 浏览次数: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2000—8000年,出土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和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器,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这可以说明( )
    A .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的起源地 B . 湖南先民率先进入新石器时代 C .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 D . 湖南的先民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 2.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西汉初年,全国共有60多个郡,受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其余均为异姓诸侯王占据。汉高祖剪除异姓王、大封同姓王后,同姓王占据35个郡。到汉武帝时期,通过开疆拓土、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等举措,全国达到110个郡国,均处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上述变化(     )
    A . 提高了地方郡守的权威性 B . 增强了西汉政权的合法性 C . 加强了行政运作的合理性 D . 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开放性
  • 3.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南朝时,君主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要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情况,“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这一举措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 门阀士族的渐衰 C . 选官制度的嬗变 D . 刺史权力的异化
  • 4.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下表出自6342-1号西夏文草书户籍账残卷,其中每一户首先记户主姓名,然后记人数、与户主的关系和姓名。其中凡姓氏后带有“氏”字者皆为已婚女性。这一史料主要可以印证(     )

    第6户

    一户千叔讹吉二口

    男一

    大一讹吉

    女一

    大一妻子焦氏兄导盛

    第9户

    一户嵬移雨鸟五口

    男二

    大一雨鸟

    小一子正月有

    女三

    大一妻子罗氏有有

    小二女白面黑金□

    第27户

    一户千玉吉祥有四口

    男一

    大一吉功[祥]有

    女三

    大三妻子瞿氏五月金

    妻子梁氏福事

    女铁乐

    A . 宋夏矛盾逐渐消除 B . 户籍制度不断改善 C . 民族融合有所发展 D . 人口数量遭到破坏
  • 5.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明代农村不定期集市较多,“居民随处随时相互贸易”或“以秋夏登禾日贸易,任民便也”。至清代,农村集市一般多有期,出现一旬一市、二市、三市、四市、五市等形式,且邻近集期多半错开。这些集市具有附近居民“以有易无”、集散土产品、调剂劳动力和资金余亏等功能。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农村商品生产程度提高 B . 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C . 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D . 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 6.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1861年,清政府不但授予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还给予他“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督以下悉归节制。”清政府此举的主要动机是(     )
    A . 实现东南肃清之局 B . 保障政府财赋来源 C . 应对列强便宜行事 D . 武装训练新式军队
  • 7.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1918年,由于孙中山护法所依恃的西南军阀背弃,第一次护法战争半途而废,前功尽弃。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也因为孙中山培植的粤军陈炯明部后来叛乱革命而失败。这两次失败(     )
    A . 推动孙中山转变革命策略 B . 表明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 C . 源于资产阶级革命派退让 D . 标志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
  • 8. (2024高三上·宝安模拟) 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 . 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 . 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 . 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 . 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 9.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1964年8月,某次会议做出决定:“工业集中的城市的老企业,要把能搬的企业或一个车间、特别是有关军工和机械工业的,能一分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线、二线……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B . 国民经济结构得以根本改变 C . 落实中共中央的八字方针 D . 人民踊跃建设“四个现代化”
  • 10. (2024高二下·河池月考) 如图是我国《对外援助数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十年探索时期我国对外援助不断增长 B .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援助数额开始减少 C . 对外援助状况与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 D . 亚非拉国家是我国对外援助主要国家
  • 11.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大量史料证实,南部埃及经历了两个干旱周期,第一次出现在20000年前左右至公元前7000年,第二次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第一次干旱使人们集中到尼罗河谷地,而第二次干旱使整个东北非洲只限于尼罗河谷和少数绿洲才适合人类生存。这反映了在古埃及(     )
    A . 环境变迁关系社会兴衰 B . 尼罗河推动文明进入巅峰 C . 农业生产活动经常中断 D . 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危机
  • 12.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大学最早建立于11、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到13世纪,大学课程内容渐趋定型,如文学课程规定为“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神学课程为《圣经》和彼得伦巴德的《意见集》。此外,对法学、医学课程也有规定。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兴起的大学(     )
    A . 打破了宗教的垄断地位 B . 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 C . 获得的自治权极其有限 D . 有利于实现思想解放
  • 13.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二一九法令”,宣布农奴取得人身自由,且可以赎买一份份地。农民获得份地时,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这一改革对当时的俄国(     )
    A . 恢复了农奴的完全自由 B . 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C . 奠定了统一的经济基础 D . 反映了专制政治的发展
  • 14. (2024高二下·辽源期末) 以下是1883年美国联邦法院的一份判决书:当一个人刚从奴隶制下走出来,并因一些特别有利的立法而摆脱了那些奴隶制的限制之后,在向上进步的过程中(他)必须要经历某种阶段,才能成为一个同等的公民。这( )
    A . 有利于美国社会的重建 B . 受到南北战争进程的影响 C . 不利于社会认同的构建 D . 一定程度缓解了种族冲突
  • 15.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1927 年 12 月,联共(布)十五大指出:“如要求尽量运用农业资金以从事工业建设,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不仅是与农民在政治上的破裂,而且也是破坏工业本身的原料基地,破坏其国内市场,破坏输出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平衡。”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 对工业从农村吸收资金有所限定 B . 利用商品价值规律进行工业建设 C . 确立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重点 D . 积极调整国民经济严重失衡局面
  • 16.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1981年,里根开始担任美国总统,开始一系列改革:削减财政开支,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由此可知,里根改革(     )
    A . 延续凯恩斯主义 B . 受到苏联影响 C . 践行新自由主义 D . 旨在抑制通胀
二、非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17题18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8分,共52分)
  • 17.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人口数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是1949-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比曲线图。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发展趋势,并概括其影响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城市化与国家”拟定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8.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政策为由,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并建议中国也与德国断交,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提上日程。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参战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极力主张中国参战。在段祺瑞主持下,内阁会议于3月通过了与德国绝交的决定。但在提交国会审批的过程中,段祺瑞与总统黎元洪产生矛盾,一度被免去职务。经历政治争斗后,段祺瑞重新担任总理,主持内阁再度通过对德宣战的决定。

    进步党人【注】梁启超多次上书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并公开发表《中德国际前途观》《余与此次对德外交之关系及其所主张》《绝交后之紧急问题》等文,称“若拒美请而孤立,则中国将来必为列强俎上之肉,今出此途,于救亡之外,尚有一线进取之路耳”。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则着眼于内政。孙中山在致北京国会电中称,中国参战会引发“排外之盲动”等危险。5月发表的《中国存亡问题》一文中,孙中山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性质的战争,是一场世界强国弱肉强食的战争,中国国力弱小,不宜卷入其中。就参战得到的一些利益,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获得。中国不应该冒险参战,而是应该将工作重心放在改革内政、奖励农业、工业发展,推动交通建设上。

    ——改编自王建朗《北京政府参战问题再考察》

    【注】进步党:民国初年一个大规模政团,是当时政坛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包括部分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民间知名人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7年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中国参战的态度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19. (2024高二下·郴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没去过印度的马克思认为被殖民前的印度社会处于几近停滞的状态,甚至直言印度“没有历史”,从根本上缺乏推动自身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英国的殖民统治恰好可以从根本上破坏印度传统社会的结构,进而成为刺激印度迈入现代化转型的外来动力。

    材料二   在19世纪70年代,考察过爱尔兰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惨况”后,马克思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导致爱尔兰陷入“糟糕的社会状况”之中。马克思晚年摈弃了早期关于印度社会的认识和观点,丝毫不见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影子。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胡洁瑶《从“双重使命”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马克思认为“被殖民前的印度社会处于几近停滞状态”这句话?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态度变化并对变化进行评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