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局部
内容 | 出处 |
“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山,徙潢河之滨。” | 《辽史·太祖本纪》 |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孔子大圣,万事所尊,宜先。” | 《辽史》卷七十三 |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 | 《金史·百官志》 |
时间 | 毛泽东的“上山”思想 |
1927年6月 | “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第一次提出了“上山”思想。 |
1927年7月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
1927年8月 | 八七会议后,瞿秋白曾邀请毛泽东到上海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回答说: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
1927年9月 | 在秋收起义受到严重挫折后的文家市前委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上山做“特殊的山大王”的主张。 |
中国三线建设区域划分示意图
材料一 明清市镇,作为周围乡民商贸的集散地以及地主乡绅居住的集中地。其中少数大镇的繁华必依赖丝、棉等跨地区的贸易发达而成气候,追究其原因,而该镇在商贸的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具备的优势更为重要。例如经丝技术为南浔人所独创,对生丝、绸缎的鉴识,南浔、盛泽的牙人、牙商较之他地更为精明,以及若干公馆、会所以及商业组织的有力参与,等等。总之,事在人为,都是市场“物竞天择”的结果。明清市镇的形成往往是在离县城较远、数县交集的“两不管”地带率先出现;离县城较远,路途为河湖港汊分割,村落细碎成网,小市镇数量反而多起来。有些大市镇的发展,其经济实力远胜于县城, “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民谚,妇孺皆知。
——摘编自《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材料二 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小康社会的现实样板。此后,政策进一步趋向积极。1984年,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到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四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独特的经营机制和产权结构使乡镇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优势,某些产品,国营企业生产亏损,乡镇企业生产却能盈利,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1987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说: “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摘编自《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民族韧性,即柔而不弱、刚而不脆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和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表达。近代以降,帝国主义加之国内的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将中华民族的“弯枝”压到最低点,人民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渊,看不清中国要到哪里去。将历史的“弯枝”以救亡图存的保护机制、动力机制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反弹出去,成为民族韧性指引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最深刻的根据。
——摘编自《民族韧性:民族复兴进程的透视》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以“韧性”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材料 “历史分期”就是对历史进行分段地研究,这是一种对历史进行研究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关于历史分期问题,五种形态学说长期在新中国史学界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历史编纂学说的主要工具和方法,该学说认为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1978年以后,学术界对历史阶段划分开始了新的探索。叶文宪提出中国古代历史分为酋邦时代(五帝时代)封建王国时代(夏商西周)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和专制帝国时代等几个时代。冯天瑜将中国历史时代划分为宗法封建时代(商代及西周)宗法封建解体时代(春秋战国)皇权时代前期(秦至中唐)皇权时代后期(中唐至清)共和时代(民国、人民共和国)。这些时代划分对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对于从新的角度认识历史有重要启发意义。
——焦培民《中国历史分期新论》
中共党历史年年表 | |
历史时期 | 历史阶段名称 |
1921年7月—1949年10月 | |
1949年10月—1978年12月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1978年12月—2012年11月 | |
2012年11月至今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