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请以“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题,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外历史中各取一例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语言通顺,字数不超过240字)。
材料一 从庄园制度向租佃制度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五件重要的事情:一、土地资源成为真正的私产。二、土地的耕种者获得了自由,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三、农业生产不再以满足庄园主和庄园成员需要为目的,加入了商品流动大潮。四、农民获得了向城市移民的权利,农村人口开始急剧涌向城市。五、农民摆脱了受封建主保护的网格,转由国家的法律制度保护,开始向近代社会靠拢。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事实仍旧是,18世纪80年代间,生产力确实有了惊人的进展,或者,如现在的经济学家所认为的,生产力有了“一个进入自驱动发展的起飞”。更明确地说,当时产生了一个机械化工厂体系,它以迅速降低的成本极大量地生产商品,以致它不再是依靠原有的需要,而是创造出其自己的需要。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抛弃了英国模式,转向重工业发展……凭借其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以及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上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摘自周斌、李水凤《中国:做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材料一 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
——摘自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材料三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摘编自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就经济实力而论,美国和德国已先后赶上或超过了英国,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斗争,大大激化了欧美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放弃建立在力量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的“光荣孤立”政策,逐步走上了“结盟”的道路。
——摘编自王振华《英国外交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当一方的战争目的是正义的,另一方的战争目的就必然是不正义的。但这种原理并不是不可逆的,即战争的一方是不正义的并不能说明对方就是正义的,因为有可能战争的双方都是不正义的。
——摘自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第二版)
材料三 1500年到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主要指西欧)直接或间接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到20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位于世界的中心,他们主导着全世界……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弱、政治危机、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