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天桃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

更新时间:2024-04-16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卯兔追冬去,辰龙报春来。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龙既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存在,更是中国人的象征和骄傲。(本题共6小题 ,21分)
  • 1. (2024九下·南宁月考) 追本溯源知意义


    “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为兽首蛇身之状。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象征着吉祥、力量与尊荣。它神通广大,拥有雷万钧之伟力,能呼风唤雨,救黎民于水火;它是神灵和权利的象征,掌管着五湖四海,坐拥着华夏九州;它是福瑞的象征,zhānɡ显着喜庆吉祥。

    1. (1) 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    )          zhānɡ显(    )

    2. (2) 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
  • 2. (2024九下·南宁月考) 图腾古今传文化

    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上下五千年间,龙伫立于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千百年来,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贯穿文学、艺术、民俗、建筑、服饰、绘画等各个领域。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

    解释文段(二)中加点的词语。

    伫立               家喻户晓

  • 3. (2024九下·南宁月考) 薪火相传担责任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每当耳畔响起这首歌,炎黄子孙都热血沸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1840年列强入室,践踏我山河,屠戮我同胞。我们的龙图腾,被侵略者画成了羸弱病夫,这份屈辱绵延百年,刻骨铭心。在即将快要亡国灭种时,沉睡在龙的传人骨血里的家国情怀终于凝聚喷薄。林则徐虎门销烟,奋力抗英;邓世昌撞击日舰,壮烈殉国;孙中山投身革命,推翻帝制。紧接着“五·四”运动的激情、抗日战争的坚守、抗美援朝的悲壮、同抗天灾的共济……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段饱含家国情怀的壮丽史诗。

    作为龙的传人,今天的我们更应认识到龙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不朽的价值,勇于学习,大胆实践,使龙文化薪火相传,在新时代新征途上大放异彩。

    1. (1) 根据对联要求及文段的相关提示,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句子填入横线处。

      ①大地腾欢万条绿柳舞东风   ②炎黄子孙舍生忘死赴国难   ③一元复始迎新岁新岁峥嵘

      ④开源节流自力更生兴中华   ⑤扬长避短艰苦奋斗展宏图   ⑥中华儿女继往开来铸龙魂

      上联:             下联:

    2. (2) 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 . 每当耳畔响起这首歌,炎黄子孙都热血沸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B . 我们的龙图腾,被侵略者画成了羸弱病夫,这份屈辱绵延百年,刻骨铭心。 C . 在即将快要亡国灭种时,沉睡在龙的传人骨血里的家国情怀终于凝聚喷薄。 D . 作为龙的传人,今天的我们更应该认识到龙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不朽的价值。
  • 4. (2024九下·南宁月考) 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丰富多样,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有体现。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精神内涵

    题目

    作者

    诗句

    批注

    开拓进取

    《江城子·密州出猎》

     ①

      ②,    ③ ?

    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豪情壮志。

    乐观豁达

    《定风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④。    

    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

    奉献精神

    《南安军》

    文天祥

     饿死真吾志,    ⑤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   ⑥

       ⑦?    ⑧

    自强不息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⑨,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刻画了作者艰苦求学、一心向学的形象。

    抗争精神

    《满江红》

    秋瑾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道出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二、阅读(本题共15小题 ,39分)
  • 5. (2024九下·南宁月考)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前不久,“吴承恩作品票房59亿元”冲上网络话题热搜榜,引发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有关应用程序上,明代小说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国产电影票房上的贡献已达59亿元之多,共“参与”135部影视作品。紧随其后,蒲松龄“参与”作品120部,施耐庵100部,罗贯中67部,曹雪芹41部,相关作品深受观众欢迎。

    为何近些年中国电影特别热衷于改编传统经典?一方面,是由于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的熟悉和热爱,另一方面,源于经典作品中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尊重与保护并不意味着在经典面前亦步亦趋。传统文化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与时代呼应,才能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源泉。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出发进行艺术探索。

    一是扎根于时代和我们脚下的土地。文艺作品对传统经典的再现与改编,要始终立足时代的发展变化,以经典艺术形象的再造来积极回应时代要求。▲一部部经典,在历史中生成,容纳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审美观念、生存智慧、伦理态度以及处世哲学,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二是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艺术创作手法。例如,201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制作过程中,“山妖追逐江流儿”的段落由于人物动作和3D场景光影过于复杂,仅仅1分多钟、1500多帧的影像就让动画团队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处理。几年后,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2023)的制作方充分利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使得动作捕捉、分镜设计以及场景渲染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创造出极具真实效果的盛唐景象,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技术的进步为再现经典、创新经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必将赋予传统精粹以更震撼、更绚丽的艺术光彩。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2日)

    【材料二】

    五千年文明从来不缺乏精彩故事,只是缺少融入时代语境的表达方式和途径。无论是三星堆考古现场的全景式直播,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展示馆、线上文创馆,还是此前收获无数“点赞”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唐宫夜宴》等节目,都是对表达方式和途径的有益探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中国青年网,有删改)

    【材料三】

    传统戏曲,展现时代魅力

    获年轻人好评作品

    跨界融合

    效果

    歌曲《万疆》

    戏曲+歌曲

    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别有韵味。

    影片《白蛇传·情》

    戏曲+电影

    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带来全新观影感受。

    文化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

    戏曲+真人秀

    融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演出于一体,带来沉浸式体验。

    1. (1) 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国产电影票房上的贡献和“参与”影视作品之多,引发关注。 B . 近些年中国电影之所以热衷于改编传统经典,是受了观众和经典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影响。 C . 传统文化想要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源泉,就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与时代呼应。 D . 因为缺少融入时代语境的表达方式和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法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
    2. (2)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开头列举了吴承恩、蒲松龄、施耐庵、罗贯中等人“参与”影视作品的数量,证明其相关作品深受观众的欢迎,由此引出下文。 B . “上世纪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一系列《西游记》题材作品,重新激活了孙悟空这一传统艺术形象。”此句可作为事实论据插入▲处。 C . 材料提到“‘山妖追逐江流儿’片段的动画制作”运用了道理论证,证明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艺术创作手法的作用和重要性。 D . 材料从网络热搜“吴承恩作品票房59亿元”谈起,再阐述原因,进而论述了怎样进行艺术探索,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3. (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继续推动文化繁荣。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完成下表。

      推动传统文化繁荣的有效途径

      文本

      不同途径

      相同途径

      材料一

      让作品与时俱进,不断与时代呼应。

      材料二

      材料三

  • 6. (2024九下·南宁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葵花地

    廖静仁

    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裹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屁颊屁颠地尾随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鸟,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 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鸟。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出来的。 

    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 

    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体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得紧实的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 

    ⑥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沃膏润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的含义? 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⑨我也渐渐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人生旅途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1. (1)  梳理文章内容并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 (2)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的含义。

      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

    3. (3)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作简要分析。
    4. (4) 有同学发现文章第⑧段画线句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是由花及人,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请结合链接材料中的感悟及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的“如同葵花的人生”的理解。 

      【链接材料】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 7. (2024九下·南宁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为战士的出征增添了凄凉肃杀的气氛。 B . 这首词描绘了连营分炙、沙场点兵等真实的军营场面,表达了词人上阵杀敌报国的渴望。 C . 词人抓住战场上最典型的事物“马”和“弓”来描写战事,马快弦急说明了战斗的激烈。 D . “可怜白发生”一句作为结语,是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抑郁。
    2. (2) 气魄指魄力,无所畏惧的精神。古人评价《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气魄之大,虎视千古”。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这首词的“气魄”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 8. (2024九下·南宁月考) 文言文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 , 必审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①颀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和辅相。③徇:追求。④假:这里是“看待、对待”的意思。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又何焉        时时而 B . 衣食所     求其能千里也 C . 肉食者      先帝不以臣卑 D . 战    士不天下之重自任
    2. (2) 下面对甲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文章依次叙述了曹刿请见、论战、参战和释疑的过程。 B . 甲文记述齐鲁长勺之战,作者详写了战斗的过程,略写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C . 曹刿战场的指挥用语简短,既衬托战事紧迫,又表现他的坚定自信、思维敏捷。 D . 鲁庄公在作战后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说明他是一个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的人。
    3. (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虽对人主,必审而后言。

    4. (4) 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请你结合甲文内容说说鲁国取胜的主要原因
    5. (5) 甲文中的曹刿、乙文中的乐全先生都是“以道事君”之人。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谈谈曹刿、乐全身上体现的品质有何相同之处? 
三、综合(本题共3小题 ,10分)
  • 9. (2024九下·南宁月考) 新春将至,新华书店拟举办“名著遇上年味”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 (1) 【拟标语】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仿照这个标语,重新拟写一个标语。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好书让思想变得深邃。

              好读书,;读好书,。 

    2. (2) 【猜灯谜】下面是部分名著中的人物灯谜,请写出谜底人物。

      ①      ②      ③    ④ 

    3. (3) 【巧思辨】小桃不爱读文学书籍,她认为文学书籍大都是长篇大作,读起来太费时间,不如多做些数学题。你作为小桃的好朋友,会怎样劝说她多读文学书籍?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
四、写作(50分)
  • 10. (2024九下·南宁月考) 为梦想狂奔的路上,向目标靠近的途中,有风急雨骤,有孤夜寂寥。但是,不要害怕,回头看看,你就会发现有一束光一直与你相随,老师的关怀、家人的支持、朋友的陪伴……这些将成为支撑你前行的力量,伴你走向远方。

    请以“那束温暖的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