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是绿,西边是绿,南边是绿,北边是绿,一座绿岛。隔得远了,大片林木在初秋天空下晃荡成一坨坨绿色光晕,有种说不出来的jìng mù①。一栋栋民舍掩映在绿化树中,处处可见乡野的欣欣向荣,cǎo zhǎng yīng fēi②。
学校举行书法展示活动,同学们邀请你当场挥毫,你推让不过,说:“好吧,那我只好献丑了。”作品完成后,你谦虚地对大家说:“写得不好,让大家见笑了!”组织活动的老师奖给你一件礼物,你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这礼物我就笑纳了”。你的书法老师应你之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慈母手中线
陈柏清
①那一天去看同事,她正坐在阳光下。给未出世的孩子绣一个小肚兜,看她凸着肚子费力的样子,我说:“商店里有卖啊!”她笑笑说:“我想自己绣。”看她眼角眉梢温柔的笑意,我的心一下子融化了,眼圈湿润,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②站在生命的此岸,回过头,看见记忆中的母亲,常使我泪水涟涟。曾经,她的手中握着很多东西,锅铲、盆碗,还有各色衣服的针线。她手中的每一样,都标示着一个母亲的日常,也是她护持爱的武器。“贫贱夫妻百事哀”,可是母亲手中的武器,使困苦变成颜料,把日子涂抹得活色生香、和谐温馨。
③做针线活是物质匮乏年代一个家庭主妇的必备技能,家人身上的羞和暖都由一针一线织来。尽管二哥哥捡了大哥哥的剩,三姐姐穿二姐姐的旧衣,可是七个孩子加上父亲和老人的穿戴,也足够我的母亲一年四季在煤油灯下忙活。做鞋子要搓麻绳,母亲白皙瘦削的腿被搓得通红。遇到麻上没撸净的硬皮,就会把母亲的腿割出小口。这时母亲就会咬住牙关吸口气,不由自主轻哼一声,然后继续在已经有血痕的腿上搓麻绳。我说:“妈,不疼吗?”我母亲笑笑说:“没事儿,习惯了。”所以我小的时候最恨麻上的硬皮,常常在母亲搓麻绳时,坐在她身边,把那些成卷的麻翻来翻去寻找硬皮,把它撸下。每当这时,母亲就不时回头笑着看看我。
④现在天一冷,商场里就挂满了各式毛衣,羊绒的、针织的,用来御寒。可是几十年前,毛衣是奢侈品,甚至是一种家庭上档次的标志。我母亲和父亲结婚的时候,姥姥就曾经给父亲母亲各织了一件毛衣作为陪嫁之物。因为穿了很多年,有些地方已经有了破洞,母亲打算拆了,给我们改成小的。那些毛衣多年没有翻织,长期折叠的地方毛线都断了。母亲洗好,把那些弯弯曲曲、纠纠结结的毛线捋直,一小段一小段把断的地方接起来,常常一坐半天,才接出一小团,这很费眼力,也很费时间,但母亲终于完成了。她从别人那里借到了几根铁的毛衣针,每天有时间就织一点。那是我头一次看见织毛衣,心里充满着好奇,她织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母亲总是用胳膊肘轻轻推推我:“坐开点,妞子,妈妈的针会别到你眼睛。”我坐开点,一会儿又凑近了,母亲只好不时往旁边挪一点点。她把针放下时,我摸了摸,那针被母亲的手翻来倒去,竟由刚拿时的冰凉变得温热,我想,那就是一个母亲的温度。
⑤毛衣织好了,虽然穿起来扎脖子,可我还是不顾妈妈劝阻,坚持穿好几晚没有脱掉睡觉。母亲一年四季手上都有针线活做,她去世之前还有兄长一只带着破洞的袜子没有补完。洗得干干净净的袜子整整齐齐地折好,躺在母亲装着针线和布头的蓝色印花的小包袱里,旁边还有磨得银亮的顶针。
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哪一个孩子不曾穿戴过母亲缝制的衣物?那密密缝制的每一个针脚里,都是母亲在漫长的岁月中对家人无尽的爱与呵护。就像白云隙中洒落的阳光,照亮希望,抚平创伤,也缝暖了岁月。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1年第5期,有删改)
①“贫贱夫妻百事哀”,可是母亲手中的武器,使困苦变成颜料,把日子涂抹得活色生香、和谐温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所以我小的时候最恨麻上的硬皮,常常在母亲搓麻绳时,坐在她身边,把那些成卷的麻翻来翻去寻找硬皮,把它撸下。(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恐龙时代”始于何时
(英)格雷厄姆?劳顿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故事众所周知,但了解“恐龙时代”起源的人就没那么多了。在至少1亿3500万年的时间里,恐龙一直是陆地上的霸主,其统治时间是所有物种中最长的。倘若碰撞没有发生,它们也许仍然统治着地球。那么,“恐龙时代”始于何时呢?
在2亿5100万年前,二叠纪结束的时候,超过90%的生命突然消失了。灭绝的原因仍存在很大争议,但其灾难性的影响却毋庸置疑,生命几乎完全灭绝,只留下荒凉空旷的大陆。少数植物和大型陆地动物不知以何种方式幸存下来,在接下来的5000万年里,逐渐用生命重新填满了这颗空旷的星球。
第一批是现在被称为“下孔类”的似哺乳类爬行动物。它们主导着三叠纪早期,并演化出了哺乳动物。第二批是从二叠纪幸存下来的“双孔类”爬行动物,到了三叠纪中期,它们开始占据统治地位。从此以后,动物就开始变得巨大而可怕了。
其中一些动物向水生发展,演化成少儿恐龙图书中常见的鱼龙、蛇颈龙以及其他各种海洋爬行动物(虽然它们并不是恐龙),另一些则演化成蛇和蜥蜴。但最有趣的演化行为发生在被称为主龙类的陆生动物身上。
主龙类出现于三叠纪中期,并演化出了鳄鱼、恐龙和会飞的翼龙,有一种看法认为,恐龙几乎是刚一出现就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姿态,得益于优越的演化适应性,它们很快成为陆上动物的霸主,使三叠纪成为“恐龙时代”的发端。
事实真是如此吗?
近年来的发现挑战了这一观点(即恐龙的统治地位是一个既成事实),与恐龙同期出现的其它各种生物远非配角,实际上是这场表演的明星。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有趣的化石,这些化石包括劳氏鳄目,它们是体型像熊和狮子的长腿食肉动物,最大的身长可达7米,比如长有背帆的亚利桑那龙。另一组占统治地位的食肉动物是植龙目,这些大型爬行动物长着鳄鱼那样狭长的嘴,看起来有点像现代恒河鳄。最常见的草食性主龙是坚蜥目,这些低矮的动物身躯长达5米,头很小,像恐龙时代的甲龙一样浑身覆盖着鳞甲。在接下来的1000万年里,世界属于这些鲜为人知的动物,恐龙的角色毫不起眼。
直到三叠纪结束时另一场灭绝来临,这场大灾难给别的生物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各种奇形怪状的巨型爬行动物永远消失了,恐龙才开始走到舞台中央。一如恐龙灭绝为哺乳动物的崛起扫清了道路,三叠纪爬行动物的灭绝也预示了“恐龙时代”的到来。
“三叠纪晚期是恐龙的鼎盛时期”这一有关恐龙统治的错误观念,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三叠纪陆生动物的化石很罕见,而且通常是不完整的。最早的恐龙化石的确可见于三叠纪中期,当科学家们发现三叠纪化石看起来像恐龙时,便在逻辑上假定它们就是恐龙。而之后,也就是2亿年前,发生的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前期间的大灭绝,这是过去5亿年间地球上发生的五次最具破坏性的灭绝之一,但很少受到关注。这可能因为没有明显的原因,也可能因为被它夺去生命的受害者缺乏某种魅力。
因此,多年以来,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恐龙是凭借演化上的优势,在2亿年前迅速崛起的,如今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恐龙成功靠的是运气:它们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同其灭亡一样,它们的起源和全盛时期也是由灾难性的大灭绝所引发的。
由于一些尚不清楚的原因,多数主龙类遭遇了灭顶之灾,剩下的恐龙继承地球的统治权。
——选自《万物起源》,有删改
侏罗纪:约开始于2.01亿年前,结束于1.4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
三叠纪:约开始于2.52亿年前,结束于2.0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
二叠纪:约开始于2.99亿年前,结束于2.52亿年前。在这个时期,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
西山十记
袁中道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④ , 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 , 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 , 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 , 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红鱼欢快、尽情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
君子于役①
《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 ,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④ ,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役:服役。②埘(shì):在墙上凿洞做成的鸡窝。③佸(huó):相会。④桀:供鸡栖息的小木桩。⑤括:至,到来。
【材料一】2016年春节期间,央视最火的节目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最火的女孩是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让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武亦姝最终胜出,成功登顶。
【材料二】2月1日,武亦姝在个人追逐战中过关斩将,成为这个环节最高分获得者。她与博士姐姐以“月”字吟诗,脱口而出《诗经?七月》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字,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反应之迅速,心理之稳定,瞬间圈粉无数。
【材料三】长发披垂,柳眉风目,身材颀长,将一身汉服穿得飘逸出挑,【A】诗词储备丰富,写得一手美丽好字;【B】这位16岁的少女从容淡定,加上上海高中名校的就读背景,堪比“颜值与才华齐飞”。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回忆、思考或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题目自拟。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写出真情实感。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