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出,就是一幅画。
②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③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④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⑤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画。
⑥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右溪记
元结【唐】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②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③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①敧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②都邑:都会城镇。③俾(bǐ):使。
①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②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材料一】
中国教育报北京3月23日讯 记者从文化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
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发出的通知强调,公共文化设施在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同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将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入其中。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举办多种陈列和展览,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材料二】
一组调查数据
天猫618活动时,13天卖出了1.08亿只粽子,2.16亿片粽叶。
京东数据显示,2023年端午节前期,京东平台平均每天售出粽子超过500万个。与粽子相关品类的消费中,销售增长最快的是粽绳粽叶,近一年销售同比增长超过300%。
从工作在外省的人购买并寄回到家乡的粽子数量来看,购买粽子最多的依序排列为广东、浙江、江苏、北京和上海五个省份。
——选摘自“搜狐网”
【材料三】
(《光明日报》)
【材料四】
几段对话摘录
小语:6月11日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听说要在线上开展一百多项活动,刚好是周六,你也上网看看吧。
小文:妈妈说,豆浆、油条、酱肘子、热干面,正吃着的食物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吃下的每一口都是满满的“文化味”啊。
小语:我平常就听爷爷说,他们老人家每天清早到公园练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之类,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文:我爸说,在“非遗购物节”上购买非遗产品还能助力脱贫呢,要我转链接给他。
小语:也转给我吧。小区前面有画糖画儿的,待会我们一起出去拍段视频,发出去和全国网友分享我们身边的非遗。
——选摘自《北京青年报》
母亲的灶台
①快过年了,今年的年夜饭我想请家人到饭店吃,打电话跟母亲商量再三,母亲执意不肯,说:“去饭店多浪费,正好咱们村的天然气开通了,你快回来看看咱家的新燃气灶吧,灶具崭新锃亮,一打开关,蓝色的火苗蹭蹭地往上窜,锅底连一丁点灰星儿都没有,一会儿一大锅饭就做好了。咱们就在家里用新通的燃气灶台做顿大锅饭,一家人热热闹闹多好!”
②拗不过母亲,我只好辞了饭店的预约,采购了一大批食材回老家。刚进厨房,母亲笑着给我把围裙摘掉说:“这大锅饭你做不了,还是我来吧!”我只好在一边给妈妈打下手。母亲虽然满头白发,身躯也不再挺拔,但做起饭来娴熟的刀工、麻利的速度依然不减当年,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我一下子回到儿时的遥远记忆中。
③母亲嫁到我家时刚满二十岁,我父亲在家里是长子,连爷爷奶奶全家九口人,最小的四叔才八岁。母亲在娘家是最小的宝贝女儿,嫁给父亲后,每天要做九个人的饭菜,还要下地干活。那时候物资匮乏,白面只有过年时才舍得吃,平时只有红薯。一大家子都正值壮年,饭量是惊人的。为了让弟弟妹妹长身体,妈妈每天中午都要擀红薯面条,一锅一锅给全家老小侍奉好了,母亲才抹把汗,自己扒拉两口,又忙着下田干活了。
④那时烧的是柴火,烟熏火燎。每做一顿饭,母亲的脸上头发上全是烟灰。她是个有心人,不断琢磨着改进家里的土灶台。她让父亲用泥巴垒了两个灶肚相通的灶台,主灶肚旺火烧饭,余火会流转到相通的另一个灶肚子,用来烧热水备用或者热馒头用,而且也解决了出烟的问题。烧柴时母亲又积累出一套好经验,摆放柴火时围着灶肚圆圈摆,中间留个大圆心,用母亲的话叫“做人要实诚,烧火要虚心。”
⑤长大了我才明白,因为燃烧需要氧气,柴火摆的太实,缺少氧气燃烧不充分,冒黑烟而且火不旺。只有摆成虚心的,才能让氧气充分进入,燃烧更充分火才更旺。母亲虽然讲不出科学的大道理,却也用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了真理。
⑥后来,家里才告别了柴火,用上了散煤灶台。母亲又迅速琢磨出怎么样掺黄土煤烧得更旺,怎么样封火既不会灭火又节约煤炭的巧办法。她还设计出一个土灶台,在主灶肚的两侧各垒了两个灶肚,充分利用主灶肚的余热,一个用来给我们烤棉衣,一个用来烤筋红薯或烤馒头。记得那时,每天晚上,母亲把蒸熟的红薯放在灶台右边炕肚里。第二天早上,我和哥哥上早自习时,取出来的红薯经过一夜的温烤,外焦里嫩,拿着暖暖的烤红薯上学,边走边吃边暖手,那温暖而香甜的滋味一直伴我成长。
⑦再后来,有了煤球就更方便了,母亲再不用担心捅火的时候煤灰满天飞,越来越干净的灶台让母亲做起饭来更加顺手了。那年母亲有了孙子孙女,都说隔代亲,母亲对孙子孙女的爱更是疼到骨头缝里,每天一大早起床给孩子们做饭。几个叔叔家的儿孙们也都爱赖着母亲的灶台,母亲只要做好吃的,就招呼着他们过来。我家的灶台从来都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天都热热闹闹。如今,燃气灶已代替了煤球,母亲更加高兴了,说:“这燃气真快真省劲,一大锅水一会儿就烧开了!”
⑧“芳儿,菜好了,快帮忙端菜!”母亲的呼喊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一看,母亲已经变戏法似的做了满满一灶台饭菜;青椒炒肉丝、小鸡炖蘑菇、牛肉炖土豆、清蒸大鲤鱼、番茄拌粉皮、锅盔夹豆腐串……我笑着赞叹道:“妈,您这手艺可以开饭店了,瞧这一桌盛宴,馋死我了,咱们赶紧开饭吧!”
⑨我们一大家子举杯共贺新年。母亲笑得合不拢嘴,连连说:“光看咱家的灶台,都经历了五次变革,从烧干柴到烧散煤,再到烧煤球,烧煤气,现在又用上了干净高效的天然气,以前想都不敢想啊。不但灶台变干净了,吃的也越来越好了,看看这一桌子好吃的,你们说,现在生活这么美,我能不幸福吗?”
⑩听着父亲爽朗的笑声,看着母亲神采奕奕幸福的笑脸,我的眼泪也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是啊,母亲把灶台当成了她的舞台,奉献了一辈子,我们这一大家子人,哪个不是围着母亲的灶台长大的?
母亲已经变戏法似的做了满满一灶台饭菜;青椒炒肉丝、小鸡炖蘑菇、牛肉炖土豆、清蒸大鲤鱼、番茄拌粉皮、锅盔夹豆腐串……
创记录的“神十三”究竟“神”在哪儿
①4月16日9时56分,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缓缓降落在东风着陆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就此圆满收官。此次我国航天员“太空出差”较以前的任务究竟有哪些不同?
②“太空出差”为啥是6个月?航天员就不能在空间站多住一段时间吗?
③首先,是对航天员身体情况的考虑。失重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会随着失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也曾表示:“长期处于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影响效应更加凸显,出现应急医学问题的概率将增高。”
④此外,除了航天员需要换班休息,载人飞船同样也要轮换。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太空辐射中,载人飞船部分电子元器件受到的辐射剂量随时间积累,在轨时间存在上限。而6个月的任务时长能够保证飞船各项指标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飞船在太空中暴露时间过长,则可能产生无法预估的风险。当然,这一国际通行做法也并非没有例外,宇航员也有“加班”的情况——半个月前刚刚从国际空间站返回的美国宇航员马克·范德·海,便在空间站中驻留达355天。
⑤“神十三”返回怎么能这么快?
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到当日9时56分返回舱成功着陆,整个返回过程仅耗时约9小时,大致相当于乘高铁从北京去往广州的时间。要知道,神舟十二号返回时,从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到其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大约花费了28.5小时。从28.5小时到9小时,快速返回快在了哪个环节?
⑦神舟十二号飞船在与中国空间站脱离后,并没有着急启动返回程序。而是先绕到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下方,与径向对接口靠拢,对径向交会对接的各项技术进行验证。也正是有了神舟十二号的“铺路”,神舟十三号在交会对接时首次成功采用径向交会对接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全面建成、运行奠定了基础。
⑧验证任务结束后,神舟十二号便进入了绕地环绕阶段。简单来说,便是围着地球不停绕圈。杨宇光解释道,绕圈是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窗口期”。由于载人飞船携带的燃料有限,返回时无法主动调整轨道面来对准着陆场所在区域。因此,只能让着陆场“主动瞄准”飞船。由于地球自转和飞船运行轨道的限制,这样的机会每绕一圈只有一次。而飞船连续不断地围着地球绕圈,便是为了寻找一个时间、气象等条件都处于最佳的返回“窗口期”。神舟十二号返回时,在这个阶段花费了大量时间,它绕地球转了大约11圈,每转一圈便要消耗1.5小时。因此,尽可能地减少“绕圈”次数,便是此次神舟十三号快速返回的关键。
⑨通过对最佳返回“窗口期”的精密计算,神舟十三号能够对脱离空间站的时机进行提前安排,从而保证飞船脱离空间站,进入绕地轨道后不久,东风着陆场便可“瞄准”飞船,省去了大量绕地时间。据了解,此次神舟十三号在这一阶段仅绕行地球5个圈次。
⑩“这整个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复杂操作,因此必须保证该技术成熟稳定后,才可进行。”杨光宇认为,快速返回技术的应用也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走向成熟、强大的象征。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据了解,此次神舟十三号在这一阶段仅绕行地球5个圈次。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定律”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请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