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籍【甲】(A.烟波浩渺B.浩如烟海),记录着数千年的沧海桑田。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穿越古今的演绎,深受观众喜爱。节目【乙】(A.聚焦B.聚集)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以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让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
典籍是文化传承的载①( )体,蕴藏其中的家国情怀和奋斗激情,给人思想启迪和精神动力。通过一本书,在时间上思接千载,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书本虽小,但就像一个时空容器,的美丽意象、的宏大场景、的深沉思考……古今中外都可尽收其中。人们翻开书籍,就如同打开了一个广mào②( )的精神世界。
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②“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③“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③之,所恶勿施尔也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⑤也。
【注释】①桀(jié)纣(zhòu)夏朝、商朝的两位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聚,积攒,聚集。④尔也:而已。⑤圹(kuàng):原野。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锦诗之美
——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
羽毛
①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成长为一种精神。
②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容清秀的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③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快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
④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度。莫高窟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
⑤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房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
⑥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乎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的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迫使她留下。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
⑦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之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⑧这些年,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
⑨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 A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
⑩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如同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叹:B“一个地道的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⑪那她为何坚持留下?
⑫“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就上升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很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然而来了以后,一辈子默默无闻,遭遇坎坷还继续去画画,还是一丝不苟地画。他就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就没支撑了,而且他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就觉得这是他真正的家。”
⑬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与她别样的洒脱和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
⑭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
⑮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
请阅读全文,根据资料分析“锦诗”这一名字背后的美好寓意。
锦:金文(金,金丝金线)(帛,纺织品),表示以金丝代替蚕丝纺织。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用金丝线织成的闪光绚丽的织品。
诗:说文解字【言部】诗,志也。从言,寺声。《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原文: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
小语质:我认为这些事例选得不够好,不够典型,描写又太细碎。我的解疑:
二十四节气
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提起这首 已经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二十四节气歌》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
②“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比如,“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 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认识自然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的确令人惊讶。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十四节气”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③“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即便如此,现代农业的耕作仍然没有逃脱原来的节气规律,即便由于气候变暖和地区差异的确有些出入,一般也都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节气变化来准备需要添减的衣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所以,“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的指导或参考意义仍然存在,“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④“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所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 还有人类应该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⑤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答。
蜗牛通常是全身藏于壳内,只有外套膜的软肉露出一点点在壳的外面。A见状,便立刻打开它那极其简单、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工具。这是两片呈钩状的颚,锋利无比,细若发丝。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弯钩上有一道细细的小槽沟,这就是它的工具。它用它的这种外科手术器械不停地轻轻击打蜗牛的外膜,其动作不像是在施以手术,而像是在与猎物亲吻。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它像是在与蜗牛“拉钩”。它在“拉钩”时,有条不紊,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每拉一次,都要稍事休息,似乎是在观察“拉钩”的效果如何。它“拉钩”的次数并不多,顶多五六次,就足以把猎物给制服,使之动弹不得。然后,它就要动嘴进食了。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大众化”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 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有无数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里“轻舞飞扬”。初二(2)班开展了一场名为“一网情深”的综合性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我的网名是:
取名理由是:
作文(一)《最好的奖赏》
作文(二)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做一个努力的人好处在于,人家见了你都会想帮你。如果你自己不做出一点努力的样子,人家想拉你一把,都不知你的手在哪里。
——刘同
检验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儿。别自欺欺人,当生命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余华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曾国藩
作文要求:①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毕业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