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卷(三)

更新时间:2024-04-03 浏览次数:39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2024九下·德庆月考) 1921年,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剪去长发,遭到学监的训斥,认为剪发有损学校名誉,阻碍教育前途,规定剪发女生不准回家和上街。1921年7月,巴县知事还发出“禁止男女同行”的告示。这反映了当时的重庆(   )
    A . 争取妇女解放的阻力很大 B . 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小 C . 大力整顿社会的不良风气 D . 教育水平低于全国各地
  • 2. (2024九下·德庆月考) 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 .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 . 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C . 推动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D . 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3. (2024九下·凉州模拟) 1942年1月,美国《先驱论坛报》报道:“湘北之大捷,其重要性最低限度可媲美英军在阿比西尼亚之胜利”。文中的军事胜利是指(   )
    A . 淞沪会战 B . 台儿庄战役 C . 武汉会战 D . 第三次长沙会战
  • 4. (2023八上·富川期末) 1937年8月,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的八角帽,不愿换上佩有青天白日徽的黄军帽。刘伯承劝道:“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救中国”的含义是(  )
    A . 开赴北伐战场 B .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 . 胜利结束长征 D . 国共合作抗击日寇
  • 5. (2023·汕尾模拟) 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共的诞生( )
    A .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B .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C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 .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6. (2023·揭阳模拟) “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
    A . 《北京条约》 B . 《南京条约》 C . 《虎门条约》 D . 《黄埔条约》
  • 7. (2024九下·富平模拟) 1915年后,各地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刊物纷纷出版,提出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口号,使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日益广泛和深刻。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 .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B .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C . 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D .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 8. ” ……维新改良的潮流急速地涨涌于民族觉醒的曙光中,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它吸引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惊醒他们的是____的炮声。”材料中”惊醒他们的炮声”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9. (2023八上·贵州) 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A . 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 . 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 .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 . 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 10. 历史学习需要把握单元主题。从下边图示内容中可提炼的单元主题是( )

    A . 皇权强化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B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 . 资产阶级园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 11. (2023八上·昭平期中) “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
    A .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武昌起义
  • 12. (2024九下·武威模拟)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是指( )
    A . 扶清灭洋 B . 自强求富 C . 民主共和 D . 君主立宪
  • 13. 某书序言中写道:“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该书是( )
    A . 《海国图志》 B . 《天演论》 C . 《革命军》 D . 《狂人日记》
  • 14.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前期的有识之士的探索历程,①处应填( )

    主要内容

    代表言论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政治制度

    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

    思想文化

    科学与人权并重

    A . 民主共和 B . 文学艺术 C . 实业救国 D . 军事技术
  • 15. (2023八上·福田期中) 中国近代史上,湖南人的血性驰名中外,其中,“抬棺入疆”击败沙俄支持下的叛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的湖湘子弟是(   )
    A . 魏源 B . 李鸿章 C . 曾国藩 D . 左宗棠
  • 16. (2023八上·湘潭期末)  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
    A . 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 .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 . 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 . 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 17. (2024九下·凉州模拟) 对“重庆谈判”这一当时的最大新闻,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的报道少、短,通常安排在新闻版的右下方,例如《毛泽东昨抵渝》这条消息,还不如《我驻沪宪兵队开始执行任务》的消息突出。这反映了国民党( )
    A . 攘外必先安内 B .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C .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 . 假和平,真内战
  • 18. (22·期中)  赫德于 1898 年 10 月 24 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 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 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

    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 . 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 . 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 19. (2022八上·龙岗期末)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这是中共中央在1937年发表的宣言节选,由此可见( )
    A .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成果得到巩固 B . 国民政府取消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C . 国民政府继续推行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D . 国共团结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正在形成
  • 20. (2023九下·福田月考) “国民党蒋介石以及他的帝国主义的军事顾问等经过历次‘围剿’失败之后,知道用‘长驱直入’的战略战术同我们在苏区内作战是极端不利的。因此五次‘围剿’中采用了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企图逐渐消耗我们的有生力量与物质资材,紧缩我们的苏区,最后寻求我主力决战,以达到消灭我们的目的。”以上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遵义会议决议)》,我们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 . 国民党取得了第五次“围剿”的胜利 B . “左”倾冒险主义仍然控制着中央 C . 国共两党都针对战争状况进行了反思 D . 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保卫中央苏区
  • 21. (2022八上·佛山期末) 北伐前夕,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主持召开了战时政治工作会议,周恩来、恽代英等许多共产党员参加并作了重要报告,会议制定了《北伐军最近宣传大纲》,筹建了北伐宣传队。由此可知(   )
    A . 北伐得到群众广泛支持 B . 共产党重视革命的宣传工作 C . 北伐战士革命意志坚定 D . 国共开始达成共同出兵共识
  • 22. (2022八上·佛山月考) 岁月沧桑,百年屈辱,如图这张合影拍摄于120年前的北京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再次签到不平等条约。这次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内容是(  )

    A . 巨额的战争赔款 B . 东郊民巷划为使馆界
    C .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D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 23. (2023八上·雷州期末) 《清史稿》记载:“(1874年) 海防议起,直隶总督李鸿章、船政大臣沈葆桢请开采煤铁以济军需。上允其请,命于直隶磁州、福建台湾试办。”该史料叙述的是( )
    A . 近代民用企业的开办 B .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 C . 北洋舰队的初步建成 D . 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
  • 24. (2024九下·阳谷模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发表文章说,从 1935 年起,“民族解放大学校”已经开学,这个大学没有围墙,学生至少也有四万万,学校功课只有一门,叫“民族解放教学”,等到一切失地收回,就举行毕业典礼。这表明,陶行知意在( )
    A . 改变传统社会习俗 B . 鼓励兴办新式学校 C . 号召全体国民积极抗日 D . 呼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二、材料分析题
  • 25. 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围绕“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问题进行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一】梳理史实,了解现代化进程

    第一组同学梳理史实后,绘制了如下世界现代化进程示意图。 (部分)

    【任务二】研读资料,提炼现代化内涵

    第二组同学通过收集资料,阅读整理,提炼了以下两个式子。

    等式: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不等式:现代化≠西方化

    【任务三】聚焦观点,认识中国式现代化

    两组同学聚焦如何推进“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探究。

    1. (1) 请写出示意图中①②两处的标志性事件。
    2. (2)  结合示意图,根据“等式”提示说明英国是现代化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3. (3) 同学们结合“不等式”提出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观点。请运用示意图中近代中国在政治制度上探索现代化的一个史实加以说明。
    4. (4)  综合上述学习探究和所学知识,说说推进“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应有的坚持。 
  • 26. 国情影响选择,选择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摘编自石崇科《毛泽东选集》(第二版)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 (单位:亿吨)

    ——数据来自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变题:中国GDP增长率波动曲线。 (1953—2022年)

    注: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发展的速度,数值越大表明经济总量较前一年增长的幅度越大;数值为零,表明经济总量较前一年持平,数值为负表明经济总量较前一年减少,经济倒退。

    ——摘自《中经数据》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内容是什么。
    2. (2) 概括材料二两幅图反映的共同现象。任选一图,指出其粮食产量变化与哪一农业政策密切相关。 
    3. (3)  从材料中可以概括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哪些特点?图中1958年到1964年之间中国GDP增长率波动最大,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解释。 中国共产党擅长在复杂形势下做出符合国情的选择。综合上述材料,运用相关史实对此观点加以论述。 
  • 27. (2023八上·株洲期末) 202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大事件中,我们都可找到毛泽东同志的身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一杆大旗迎风扬,镰刀斧头闪金光。跟着领袖毛委员,浩浩荡荡上井冈。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根据地建立在农村,嘿,在农村。嘿,革命永远向前进,向前进。

    ——湖南民歌

    【材料二】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刘伯承《回顾长征》

    【材料三】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四】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摘编自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机场的讲话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后,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什么样的新道路?写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

    1. (1) 材料二中的“会议”是指哪一次会议?为什么这次会议后,“我军”“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
    2. (2) 根据材料三,毛泽东对中国的抗战形势作出怎样的判断?举例说明划线句子的观点。
    3. (3) 针对“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材料四认为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解决?
  • 28. (2024八上·湘西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陈旭龙《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 (2) 材料二:总而言之,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务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一个现代政权,…这场战败标志了清王朝的即将灭亡,并且引发了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中的“这场败仗”指的是哪场战争?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这场战败引发的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分别是什么事件?
    3. (3)

      材料三: 


      材料四: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数量、地域分布、设立形式方面归纳证商口岸发展的趋势(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