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 招生简章 | 《晨报》版次 |
培华中西女子学校 | 选课:英文、法文、钢琴、算术 | 民国八年六月十八第一版 |
慈惠女子学校 | 学习科目:接生学、看护学 人学试验:体格、国文、英文、算术 | 民国八年七月二十七日第一版 |
东城女子学校 | 缝纫、花边、国民修身、文算、音乐、体操 | 民国九年四月十日第一版 |
时间 | 行业 | 地区 |
工业革命前 | 毛纺织业 | 集中在东英格兰、英国的东南部和西约克夏 |
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 | 集中在伯明翰、南威尔士、舍菲尔德和东北威尔士 | |
工业革命后 | 棉纺织工业 | 英国西北方向的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博尔顿、贝里等城市兴起 |
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 | 伍斯特、南威尔士及蒙茅斯郡等地区形成了重要的炼铁中心 |
材料:在唐代,进士考试的难度非常大,能够考中进士的人都是具备卓越的才华和实力的人才。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前期和后期进士分布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变化的原因。
材料
过去的历史学家,通常以政权为中心谈论和研究历史,并且以一个政权疆域的大小,或者持续时间的长短,作为评价一个政权好与坏的标准。比如中国古代的史官对秦朝和隋朝的评价比较低。这两个朝代疆域并不算小,但它们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还留下了暴政的名声。相对于秦朝和隋朝,人们对汉和唐的评价则很高。因为很显然,这两个朝代的统治时间都很长。而且在他们统治期间,中原地区相对稳定。而今天的历史学家则通常会把秦汉,隋唐放到一起来看待。因为汉朝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继承了秦的制度。而唐取代隋,不过是统治者从关陇集团中的杨家变成李家。
——摘编自吴军《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今历史学家们看待历史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
材料一 17至18世纪,中西间贸易往来频繁。当时欧洲的紧身胸衣、裙撑和束腰等设计元素被引入中国,成为上层社会女性的时尚追求。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奇异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法国的朱里欧·莱蒙多·马萨里诺主教拥有十件在法国巴黎定制的中式彩色唕叽面料的服装。真丝面料制成的“华托裙”,也常常出现在法国画家让·安托万·华托笔下,这种裙子装饰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调,是当时很多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法国还设立了一些中国舞场、中国娱乐剧院等。以穿着中国式服装为主要特征的化妆舞会首先在巴黎和维也纳出现,之后迅速在欧洲宫廷普及。到18世纪中期,中国服饰装扮的化妆舞会在欧洲变得非常普遍,一度晋升为欧洲大众的时尚活动。
——摘编自陈霞、李遵《西方镜像中的“中国风”纺织与服装艺术考》等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放开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进一步为近代纺织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中国传统服饰的质料比较单一,主要有土布、丝绸、皮毛等。进入20世纪之后,新军的服饰被大量的绿营城防官兵模仿,通商口岸的少年纷纷模仿出洋归国的留学生穿着洋装,新政以来军、警、学界易服的举动,导致了服制材料发生了剧变。西式服饰主要用洋布、呢革,国内既不能生产也不会缝制,只得依赖进口。这就导致了西式服饰价格昂贵,而且随着易服的进行,导致国内洋货一时泛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纺织业。殆至民国成立之后,这种混乱的局面依旧没有根本的改变。当时的有识之士无不担忧地指出: “自政府改装以来,风气所趋,官民竞用外货,以致绸缎废弃,工商歇业。资本日益消耗,劳动者多有流亡,为他人开绝大之道场。”
——摘编自李超《清末民初服饰变革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启示》
材料 世界发展中心具有生成、发展与衰落的生命周期,从而导致世界发展中心的转移。 世界发展中心形成于古代亚洲,近代以来转移到欧洲和北美,目前出现向亚洲太平洋回归的新趋势,并形成其新特征。
——摘编自金泓汎、全毅《世界发展中心转移与亚太发展中心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中心的变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