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记述 | 出处 |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汉书·董仲舒传》 |
材料一
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 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 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 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 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 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
——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 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 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 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 一个阶层,他们安详、 平和、 耐心、 勤劳、 节俭,他们 (比白人劳工) 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材料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 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 | 代表名言 | |
特征一 | 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 | “知者创物, 巧者述之, 守之世, 谓之工。” |
特征二 | 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 |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
特征三 | 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 |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
特征四 | 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 |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 |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