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 | 陈独秀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提倡白话文,主张“救亡图存,开通民智” |
1905年 | 陈独秀等组织岳王会,宣称继承岳飞抗金至死不变的志气 |
1915年 |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首期名为《青年杂志》),主张“革中国人思想的命”,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身上 |
1920年 | 陈独秀创办《劳动界》,主张“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宣传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
历史时期 |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
公元4世纪 |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
公元5—6世纪 |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
记载 | 出处 |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 《周易》 |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 《周书·无逸》 |
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 《礼记·哀公问》 |
材料一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即玉门关、阳关)焉”。玉门关坐落在地势较高的疏勒河南岸高地上,登城举目,四野无垠。彼时疏勒河水水势浩大向西流入罗布泊,沿河流形成了一条东西交通的道路,东达敦煌,西通楼兰。凡是西汉政府出兵西域或者接受西域诸国投降等与军事有关的事务,都经由玉门关出入;而一般西汉使节出使西域或西域使者进入西汉则经过阳关。西汉时期四郡两关都处于河西走廊的绿洲之中,适宜屯垦生产。 |
明中期以后,明政府继续修缮长城工事,遂使“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明蒙双方在长城沿线开设贡市、马市。昔日满目萧条的边塞重地张家口呈现“南京罗缎铺,苏杭纲缎铺,……临清布帛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的繁华景象。蒙古地区也“耕具有牛有犁,其种子有麦有谷有豆有黍”。塞外还屹立起一座归化新城(今呼和浩特市),“垦田万顷,连村数百”,“城郭宫室布满丰州川”。“蒙人入塞”与“汉人出塞”现象普遍,汉人带去了制铁、制瓦等技术。汉族“边人大都五分类夷,五分有京师气习”,蒙古族人渐习华风,历主贡市的三娘子平日爱穿大红彩缎妆汉服,“每于佛前忏悔,求再生当居中华”。明朝长城沿线曾出现“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景象。 |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谏官言谏两大系统构成。秦汉时御史受丞相或少府节制,东汉开始,御史台逐渐独立出来,至宋代,御史的任用由皇帝亲自选用,不许宰执推荐。秦汉时御史尚有不纠三公的规定,至两晋南北朝,御史中丞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劾。迄于明清,特别还增加了对所谓“学术不正者”的举劾权。清朝更是明确规定,科道官的重点纠劾对象是“王公、贝勒”。西汉侍御史和刺史品秩为六百石,相当于低级县令,唐代的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但有权监督六部尚书。与此相反,言谏组织不断萎缩,元代干脆取消谏院。中国历朝都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如汉代的《刺史六条》,清代的《钦定台规》等。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摘绵自李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视域下的制度设计变迁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力监督的历史梳理》
材料 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四次长期波动及其特征
次数 | 技术和组织创新集群 | 支柱部门和主导部门 | 核心和关键投入 | 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 | 管理和组织变革 |
第一次 | 以水力为动力的工业机械化 | 棉纺织业、铁制品、水车、漂白 | 铁、原棉、煤 | 运河、收费道路、轮船 | 工厂制度;企业家;合伙制 |
第二次 | 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和运输机械化 | 铁路和铁路设施、蒸汽机、机床、制碱业 | 铁、煤 | 铁路、电报、蒸汽轮船 | 股份公司;把任务分包给负责的技术工人 |
第三次 | 工业、运输和家庭的电气化 | 电力设备、重型工程、重化工、钢制品 | 钢、铜、合金 | 钢轨铁路、钢制轮船、电话 | 专业化职业管理系统;“泰勒主义”;巨型企业 |
第四次 | 交通、民用经济、战争的机动化 | 汽车、卡车、拖拉机、坦克、柴油发动机、飞机、炼油厂 | 石油、天然气、合成材料 | 无线电、高速公路、机场、航班 | 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福特主义”;等级制 |
——据【英】弗里漫【葡】卢桑《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
关于文化有如下看法:
美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1858—1942)认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无法从临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获益的部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指出:“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角度予以肯定。”
——摘编自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围绕“文化与国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