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上饶市新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4-12-20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4高二下·茂名期中) 《史记》载:“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资治通鉴》载:“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张良令力士操铁椎狙击始皇,误中副车。始皇惊,求,弗得,令天下大索十日。”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 . 民族矛盾的加剧 B . 政策严苛的原因 C . 六国势力的复辟 D . 关中地位的重要
  • 2. (2024高一下·樟树月考) 延康元年,九品中正制正式颁行,中正评议包括“品”“状”“簿阀”三项。西晋时,“簿阀”(祖、父两代的本朝官爵)成为定品的主要依据。经过魏晋两代九品中正制的运行,在汉魏、魏晋政权更迭中立有功勋的家族居于高品,原本在东汉时同质性的世家大族出现了分化。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 . 提高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 B .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C . 适应了魏晋政局变动的需要 D . 确保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 3.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京的繁盛热闹。但如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桥下的那只船正要穿过桥洞,却没有放下桅杆,眼看就要撞到,船上人才慌忙放倒桅杆。而且桥上有文官坐着轿子,武官骑着大马互不让道,等等诸如此类的隐喻,据此,最合理的解释(  )

    A . 城市街道需更宽敞的设计 B . 北宋重文轻武使官场矛盾突出 C . 北宋的商品经济虚假繁荣 D . 北宋的繁华盛世之下败象已现
  • 4.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据表可知,陈独秀的行为(   )

    1904年

    陈独秀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提倡白话文,主张“救亡图存,开通民智”

    1905年

    陈独秀等组织岳王会,宣称继承岳飞抗金至死不变的志气

    1915年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首期名为《青年杂志》),主张“革中国人思想的命”,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身上

    1920年

    陈独秀创办《劳动界》,主张“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宣传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A . 摧毁了守旧势力的思想根基 B . 实现了普通民众的文化启蒙 C . 表明民主主义革命深入发展 D . 推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5.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现金出口登记条例》,对地主、豪绅及资本家私运现金出口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规定,并以边界武装哨所代行“红色海关”职能,杜绝银元等“硬通货”流出苏区。这些举措(   )
    A . 为反“围剿”斗争胜利奠定基础 B . 成为了抗战时期物资流通的保证 C . 反映了中央苏区民主建设的原则 D . 有利于苏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 6. (2024高二下·怀安月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所谓的“脑体倒挂”现象,即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收入远远大于从事复杂的科技工作的脑力劳动者。该现象反映出(    )
    A . 知识分子的地位有待提高 B . 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活跃局面 C . 人们的就业理念发生转变 D . 传统城市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 7. (2024高一下·临沂开学考) 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公元5—6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 . 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 . 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 C . 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 . 民族迁徙决定中西历史走向和趋势
  • 8. (2024高一下·门头沟期中) 印加帝国拥有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有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畜收归国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等。这些统治措施( )
    A . 有利于维护帝国统一 B . 促进了帝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C . 有效抵御了外来入侵 D . 便利了美洲诸文明间的交流
  • 9.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17世纪,培根在《论真理》中主张在观察和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思考和判断。笛卡尔在《方法论》等书中指出,现有历史知识不可靠,主张“决不把任何没有明确认定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理来接受”。由此可见,两人都强调(   )
    A . 理性主义的价值与作用 B . 关注社会现实 C . 科学实验的应用与推广 D . 挣脱教会束缚
  • 10.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1917年10月,民众感觉到二月革命还没有谢幕。前线军官习惯于不把士兵当人看,农民选出的土地委员会成员被扔进了监狱,工人则正在与黑名单和闭厂停工作斗争。更有甚者,政治流亡者依然被当作“不良”公民关在国门之外,否则他们就会因为1905年的革命行为遭到监禁。这揭示出当时俄国(   )
    A . 专制统治笼罩整个社会 B . 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成熟 C . 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D . 一战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 11.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与1952年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基本结构相似,民族区域“自治权”部分从11条增至28条,新增部分主要涉及招工、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外贸、流动人口管理、环境保护等。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B . 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工作重心 C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D . 基层民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 12.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睡虎地出土《秦律十八种》,共109条规定,涉及生活方方面面,但无任何条文规定死罪,更不用说夷灭三族之类的酷刑。同时出土的有《秦律杂抄》《法律答问》。《秦律杂抄》有27条规定,无涉及死刑。这表明(   )
    A . 律令走向了儒家化 B . 秦律严苛值得质疑 C . 注重维护百姓利益 D . 依据律法进行统治
  • 13.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有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这一课时,查找了以下三则文献史料。这可用来研究(   )

    记载

    出处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周易》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周书·无逸》

    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礼记·哀公问》

    A .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社会生活 B . 农耕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C .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D . 封建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 14.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至1936年撤销市政厅时,对于许多市民来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摩登城市生活逐步变成了现实”,广州实现了向“现代都市”的转变。材料主要揭示了近代广州(   )
    A . 城市化发展实现了质变 B . 社会经济地位优势明显 C . 西学东渐影响市民价值 D . 制度建设推动城市发展
  • 15.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暴发于14世纪中后期的黑死病导致欧洲宗教神职人员和官员大量死亡,而这些人恰恰是掌握拉丁语的主要群体,以至于拉丁语再也无法维持其官方语言的地位,中世纪文化也走向衰落。这使欧洲(   )
    A . 进入漫长黑暗时期 B . 宗教的权威不复存在 C . 民族语言开始推广 D . 开启新一轮文化创新
  • 16.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莱布尼茨(1646~1716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曾和在华传教士白晋维持了6年的通信联系,他们有关《易经》的讨论对莱布尼茨的数学研究很有帮助。他们发现,《易经》卦图和莱布尼茨的数学二进位十分相似,从而推动了莱布尼茨二进制算数的完善。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 . 东学西传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 B . 中国传统科技发展领先于西方国家 C . 传教士占据文化交流的主导地位 D . 东方文化点燃了西方思想解放之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边疆治理与民族交融。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即玉门关、阳关)焉”。玉门关坐落在地势较高的疏勒河南岸高地上,登城举目,四野无垠。彼时疏勒河水水势浩大向西流入罗布泊,沿河流形成了一条东西交通的道路,东达敦煌,西通楼兰。凡是西汉政府出兵西域或者接受西域诸国投降等与军事有关的事务,都经由玉门关出入;而一般西汉使节出使西域或西域使者进入西汉则经过阳关。西汉时期四郡两关都处于河西走廊的绿洲之中,适宜屯垦生产。
    ——整理自魏迎春、郑炳林《西汉时期的玉门关及其性质》等

    明中期以后,明政府继续修缮长城工事,遂使“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明蒙双方在长城沿线开设贡市、马市。昔日满目萧条的边塞重地张家口呈现“南京罗缎铺,苏杭纲缎铺,……临清布帛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的繁华景象。蒙古地区也“耕具有牛有犁,其种子有麦有谷有豆有黍”。塞外还屹立起一座归化新城(今呼和浩特市),“垦田万顷,连村数百”,“城郭宫室布满丰州川”。“蒙人入塞”与“汉人出塞”现象普遍,汉人带去了制铁、制瓦等技术。汉族“边人大都五分类夷,五分有京师气习”,蒙古族人渐习华风,历主贡市的三娘子平日爱穿大红彩缎妆汉服,“每于佛前忏悔,求再生当居中华”。明朝长城沿线曾出现“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景象。
    ———摘编自曹大为《长城: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玉门关作为军事关隘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政府“设四郡据两关”的历史作用。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明中期以后长城沿线民族互动的影响。
  • 18.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谏官言谏两大系统构成。秦汉时御史受丞相或少府节制,东汉开始,御史台逐渐独立出来,至宋代,御史的任用由皇帝亲自选用,不许宰执推荐。秦汉时御史尚有不纠三公的规定,至两晋南北朝,御史中丞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劾。迄于明清,特别还增加了对所谓“学术不正者”的举劾权。清朝更是明确规定,科道官的重点纠劾对象是“王公、贝勒”。西汉侍御史和刺史品秩为六百石,相当于低级县令,唐代的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但有权监督六部尚书。与此相反,言谏组织不断萎缩,元代干脆取消谏院。中国历朝都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如汉代的《刺史六条》,清代的《钦定台规》等。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摘绵自李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视域下的制度设计变迁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力监督的历史梳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 19.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四次长期波动及其特征

    次数

    技术和组织创新集群

    支柱部门和主导部门

    核心和关键投入

    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

    管理和组织变革

    第一次

    以水力为动力的工业机械化

    棉纺织业、铁制品、水车、漂白

    铁、原棉、煤

    运河、收费道路、轮船

    工厂制度;企业家;合伙制

    第二次

    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和运输机械化

    铁路和铁路设施、蒸汽机、机床、制碱业

    铁、煤

    铁路、电报、蒸汽轮船

    股份公司;把任务分包给负责的技术工人

    第三次

    工业、运输和家庭的电气化

    电力设备、重型工程、重化工、钢制品

    钢、铜、合金

    钢轨铁路、钢制轮船、电话

    专业化职业管理系统;“泰勒主义”;巨型企业

    第四次

    交通、民用经济、战争的机动化

    汽车、卡车、拖拉机、坦克、柴油发动机、飞机、炼油厂

    石油、天然气、合成材料

    无线电、高速公路、机场、航班

    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福特主义”;等级制

    ——据【英】弗里漫【葡】卢桑《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长期波动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本主义长期波动中“技术和组织创新集群”“管理和组织变革”的发展趋势。
    3. (3) 若2010~2030年为资本主义发展第五次长期波动的“上升期”,请指出该时期经济中的“支柱部门和主导部门”及“核心和关键投入”的内容。
  • 20.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文化有如下看法:

    美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1858—1942)认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无法从临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获益的部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指出:“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角度予以肯定。”

    ——摘编自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围绕“文化与国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