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德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8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4高三下·德阳模拟)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易传》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辩证法传统的一个重要源头。《系辞传》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又说:“爻者,言乎变者也。”在《系辞传》作者看来,《易经》就是一部讲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书。《易传》的这种辩证法思想,对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②《易传》“阴阳刚柔”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

    ③《系辞传》认为,宇宙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两种对立因素的互相作用。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就是阴和阳,也就是柔和刚。在这个思想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区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壮美和优美。或者叫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美的这两大基本类型,同时也就是艺术意象、艺术典型、艺术风格的两大基本类型。

    ④《易传》的影响不仅在于这两类美的区分,更在于这两类美的统一。《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就是说,阳和阴,刚和柔,不但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都是“道”所不可缺少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和优美的关系,就不是相互分裂的,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所以姚鼐说,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偏胜”,但却不可以“偏废”。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⑤在西方美学中,崇高和美是对立的。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崇高则是理性内容压倒和冲破感性形式。中国古典美学的壮美,却并不破坏感性形式的和谐。它仍然是美的一种,是阳刚之美。它和优美(阴柔之美)并不那么绝对对立,也并不互相隔绝。相反,它们常常互相连接,互相渗透,融合成统一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系统中,壮美的形象不仅要雄伟、劲健,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韵味;优美的形象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骨力。

    ⑥《易传》“知几其神”的思想引发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⑦《易传》在讲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时候,提出了“神”这个概念。《系辞传》说:“阴阳不测之谓神。”韩康伯注:“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求也。”“神”是“阴阳不测”,“变化之极”,“神”,是“妙万物而为言”,也就是说,“神”是世界万物的极端微妙的变化的规律。

    ⑧既然“神”是宇宙万物微妙变化的规律,《系辞传》的作者又进一步认为,凡是把握了宇宙万物微妙变化的规律的,也就可以说是达到了“神”的境界。《系辞传》说:“知几其神乎!”又说:“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兆,“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系辞传》作者用“知几”“知来”来规定“神”的概念,这就是说,凡是能把握事物变化的先兆,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将来的,就叫做“神”。换句话说,凡是能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就叫做“神”。这样,“神”的概念,就成了一个认识论的概念。

    ⑨后来,庄子的寓言故事也使用了“神”这个概念。庄子说的“神”,是指人们在技艺上达到的神化的境界。这同《系辞传》所说的“神”显然有着逻辑上的联系。《系辞传》讲的“神”是指对于事物变化发展的微妙规律的把握,庄子讲的“神”则是指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微妙规律而后获得的一种创造的自由。经过庄子的发展,“神”的概念就由一般的哲学概念转化为一个美学概念,从而对审美和艺术领域产生直接的影响。很多人把“神”作为一种很高的、甚至是最高的审美标准来品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很多艺术家则把达到这种神化的境界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审美理想。

    【注】①《系辞传》是《易传》七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总论《易经》的大义、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概念。

    (摘编自叶朗《<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易传》阴阳刚柔的思想将美区分为壮美和优美两大基本类型,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 B .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并非相互对立隔绝,而是常常互相连接、渗透,融合成统一的艺术形象。 C . 文中“神”的内涵,先是指“事物变化的规律”,再是“对规律的把握”,最后是“把握规律后获得的创造自由”。 D . 《系辞传》认为把握了事物微妙变化的规律,就可至“神”的境界,这一境界是很多艺术家毕生追求的审美理想。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阴阳刚柔”到“知几其神”,由表及里地论证了《易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B . 文章展开论述时,大量引用《系辞传》中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C . 第四段将西方美学中崇高和美的关系与中国古典美学中壮美和优美的关系对比,论证了中国古典美学两类美的统一观。 D . 末段对《系辞传》中的“神”和庄子寓言中的“神”的关系进行论述,阐明了“神”由哲学概念到美学概念的转化过程。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这一论画理论,反映了《易传》阴阳刚柔互相渗透,融合统一的美学思想。 B . 作为一般哲学概念的“神”,它能把握事物变化的先兆,预见事物的未来,但不能对审美和艺术领域产生直接的影响。 C . “知几其神乎!”中的“神”之所以成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是因为它能把握事物变化的先兆,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将来。 D . 如果作家艺术创作达到了庄子所说的神化的境界,那么作家就具有了把握事物变化发展规律后获得的创造的自由。
  • 2. (2024高三下·德阳模拟)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北黑土地含碳量高、土壤质地疏松、适耕性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由于高强度开发利用和用养失衡,传统的翻耕技术破坏地表秸秆保护层,以及风蚀和水蚀严重等因素,黑土地的生态和生产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退化。

    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团队通过借鉴引进模仿自然的国际保护性耕作方式,为吉林省的梨树县研发并创建了“梨树模式”,解决了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移除导致耕地退化的关键问题,有效保护了黑土地。

    “梨树模式”以秸秆覆盖为核心,建立了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施肥、除草、防病及收获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其中,覆盖了收获、休闲季、播种+施肥+镇压、除草、苗期、后期等流程,包括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秸秆覆盖垄作以及高留茬垄侧栽培等适合不同地域与土壤特点的种植模式。

    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可以减少农机作业次数以保护黑土地,抗风蚀水蚀,保水抗旱效果好,适用于土壤疏松的地块,特别是风沙区和坡岗地。据测定,秸秆覆盖免耕地块保水能力相当于每年增加了40毫米至50毫米降水。秋季机械收获后,将秸秆直接覆盖在地表,在秋季或春季用归行机进行秸秆归行处理,春季适时用免耕机直接在苗带播种。

    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种植可以解决土壤板结的问题,同时能提高地温和加速低洼地水分的散失。缺点是需对土壤进行部分动土,增加了作业成本。在秸秆覆盖的前提下,直接对苗带通过条带旋耕疏松土壤,或在秸秆归行后对苗带进行旋耕,作业宽度通常为60厘米至70厘米,深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不宜过浅或过深。条带旋耕后必须镇压,待来年春天适时免耕播种。在不影响播种质量的情况下,秸秆量少的地块可以直接条带旋耕,秸秆量大的地块要先归行再条带旋耕;若春季条带旋耕作业,最好先进行归行处理,保证旋耕带没有或留存少量秸秆,然后镇压等待播种;如春季干旱,最好是边归行边条带旋耕边播种。采用条带旋耕能提高播种带的地温和促进水分的散失,有利于幼苗的生长,还可以避免土壤板结对播种的影响。

    秸秆覆盖垄作种植可以实现垄上增温、垄下保墒,农民容易接受,适用于地势较洼或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地块。秋季机械收获后,在起垄种植的地块将秸秆集中覆盖在垄沟,春季种地前进行垄上灭茬,然后适时用免耕机播种,6月末进行中耕培垄,行距60厘米左右。

    与传统模式相比,高留茬垄侧栽培种植操作方法简单、省工省时、增产潜力大,适合低洼地及山坡地。在秋季收获后,地上留有30厘米以上高度的秸秆,春耕时田间不进行翻地和机械灭茬,播种在原垄侧进行。

    传统的翻耕技术,破坏了地表秸秆的保护层,扰动了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使土壤的生态和生产功能退化。相反,秸秆覆盖还田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蚯蚓数量增加,使土壤的生物性状得到了改善。据统计,秸秆覆盖还田地块每平方米蚯蚓数量可达114条,是常规垄作地块的6倍。秸秆覆盖还为猎鸟和小动物等野生动植物提供掩蔽和食物。

    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为核心的“梨树模式”,具有蓄水保墒、培肥土壤、减少侵蚀、稳产高产等多重功效,实现了粮食安全与缓解气候变化的协同增效。此外,秸秆覆盖还田在节约成本、减少碳排放、绿色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方面也能发挥巨大作用。

    (摘编自李保国等《“梨树模式”呵护“耕地中的大熊猫”——聚焦黑土地保护性利用》)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强度开发利用等原因黑土地质量下降“梨树模式”的创建 B . 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抗风蚀水蚀,保水抗旱土壤疏松的地块 C . 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种植提高地温、促失水分幼苗生长 D . 秸秆覆盖垄作种植垄上增温、垄下保墒可以避免土壤板结
    2.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传统模式相比,秸秆覆盖垄作种植操作方法简单、省工省时、增产潜力大,适合低洼地及山坡地。 B . “压舱石”和“梨树模式”的引号都有特定称谓的作用,与标题里的“耕地中的大熊猫”明显不相同。 C . “梨树模式”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黑土地的地表环境,所以东北一带的动物和微生物不会面临生存危机。 D . 文章对“梨树模式”的四类种植模式进行了全面介绍,思路清晰,逻辑严谨,使用大量数据,科学性强。
    3. (3)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我国长期贯彻的一项国家战略。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分析“梨树模式”是如何体现这一战略的?
  • 3. (2024高三下·德阳模拟)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掉落林间的美好

    迟子建

    ①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②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后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

    ③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豫之惑,瑟瑟缩缩的。

    ④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概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

    ⑤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天呐,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晚的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盛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

    ⑧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⑨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慑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个月亮,才美得夺目。

    文本二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围绕“月”这一核心意象,依次呈现了故乡的圆月、四季的月,重点写了冬春之交,黎明与黑夜之间的月亮。 B . 文本一第③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四季月光的描写,引出后文具体描写黎明与黑夜之间摄人心魄的月色。 C . 文本二以真情实感为依托,将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D . 自古以来,月光总与思乡联系在一起,但迟子建和苏轼都善于从生活中观察和发现美,赋予了“月”新的生命感悟。
    2. (2) 文本一二都写到了作者发现的美好月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他们描写月色的相同之处。
    3. (3) 有人评价,迟子建的作品有“朴素的诗意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4高三下·德阳模拟)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也。少孤贫,举进士,知崇安县,徙通判宜州,以母丧庐于墓三年,不宿于家。终丧,起知海陵、江原二县,通判泗州。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 京师号“铁面御史”。其言常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排而绝之,后乃无后患;君子不幸而有诖误,当保持爱惜,以成就其德。故言事虽切,而人不。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神宗即位,召知谏院。三月,擢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抃感激思奋,面议政事,有不尽者,辄欲启闻,神宗手诏嘉之。会王安石用事,下视庙堂如无人。因争新法,怒目同列曰“公辈不读书耳!”抗折之曰:“君言失矣。如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邪?”安石默然。熙宁三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州故多盗,闻汴性宽大,细民多骈聚为盗。抃捕获其情重者,黥配他州,盗遂遁去。移越州,吴越大饥,民死者过半。抃出官廪,平其价以粜,次谕富人出粟,而以家赀先之,民乐从焉。下令修城,使民食其力,故越人虽饥而不怨。复知杭州,杭旱与越等,其民尤病。既而朝廷议欲筑其城,抃曰:“民未可劳也。”罢之。告老,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与山僧野老游不复有贵势也。居六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抃和易长厚,气貌清逸,人不见其喜愠。为吏诚心爱人,所至崇学校,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治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

    (节选自《东都事略》)

    【注】①皋、夔、稷、契:传说中舜时贤臣。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退居A于衢B有溪石C松竹D之胜E与山僧野老F游G不复H有贵势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厌,指憎恶,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中的“厌”意思不同。 B . 居,指过了,与“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居”意思不同。 C .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 D . 坐,指坐着,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中的“坐”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抃希望朝廷能分辨君子与小人,他认为应严厉对待小人之过,对小人毫不宽容,以免后患;应善待君子诖误,保全并爱护君子,以成就君子德行。 B . 赵抃任职益州时,以身作则,使当地官场的风气为之一变;在任上,赵抃巡视益州治下属县,偏远的小城都无处不到,百姓高兴,贪官污吏惊恐。 C . 赵抃任副相时,恰逢王安石执政。王安石与人争论新法时,斥责众人不读书,赵抃以皋、夔等人没有读书仍为贤臣进行反驳,王安石听后沉默不语。 D . 赵抃在越州修治城池,使百姓自食其力。任杭州知州时,杭州的旱情比越州更严重,朝廷想让他再次修筑城墙。赵抃以百姓不能再劳累拒绝了修筑。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②面议政事,有不尽者,辄欲启闻,神宗手诏嘉之。

  • 5. (2024高三下·德阳模拟)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

    万里西风 , 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①吴潜,南宋词人,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贬为福建安抚使。此词是他前往福建道经豫章(今江西南昌)时所作。②万里西风: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③木末,树梢。④断送,逗引。

    1. (1) 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中“云涨”“涛作”,写出了洪州山高云涌、洪流浩荡之景,也烘托出诗人登高望远的空蒙、悲旷之感。 B . “何处征帆木末去”中的“征帆木末”,写出了水程之远,又写出了片帆在日暮时分在树梢隐没的情景。一个“去”字,写出了一种远行的动态。 C . “秋渐紧”中“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秋意凄凉之感,而城头号角之声的融入,使得这种萧条悲凉的色彩更加浓郁。 D . “愁难着”一句想象奇特,以固态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同时也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沉挚委婉,令人回味不已。
    2. (2) 滕王阁因王勃而名扬天下,后人登临滕王阁留下的作品多有王勃的痕迹。你觉得吴潜的这首词中,有哪些地方有可能受到了王勃的影响。
  • 6. (2024高三下·德阳模拟) 名篇名句默写;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小石潭记》写了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的美景,但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2. (2) 李煜《虞美人》中写遥忆金陵宫廷,慨叹物是人非,充满无限怅恨的两句是:“。”
    3. (3) 挚友遭遇学习“瓶颈期”,为了助其挣脱心中的苦闷与彷徨,我们可以借脍炙人口的古诗以赠之,比如“”就很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 7. (2024高三下·德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波富贵,我也要接一点”……眼看东北旅游爆火、“尔滨”火箭式晋升顶流,各地文旅也没闲着,纷纷铆足劲要“分一杯羹”。其实,从“橘”来“莓”往的双向奔赴开始,人们就意识到,这波文旅热潮不是“尔滨”的独角戏,(①),是城市旅游出圈的大机遇。地方文旅俯下身子、撸起袖子,用网民 甲 的形式为本地宣传,也愿意接受各种“吐槽”,主打一个“听劝”,赢得口碑也就 乙 了。

    时至今日,(②)。过去是得资源者得天下,景区多、名头响、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游客自然就多。再后来是,(③),各类由资本推动修建的大型度假村、游乐园、主题公园、仿古小镇、商业街等拔地而起,引来一大批拥趸。再看当下,从有有味,到至如归 , 地方文旅出圈拼的更多是服务与创意,是朴素热情、人情味儿、烟火气,是谁能精准捕捉大众的情绪与需求。要知道,就在几个星期前,哈尔滨还困于冰雪大世界“退票风波”, 丙 后,其猛掏家底、“花式待客”,给游客呈现出了一个让本地人陌生的“尔滨”,才化危为机、博得了眼下的“泼天富贵”。

    覆盖面与综合性强的文旅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吃住行游购娱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推动其稳健发展,对于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将产生显著牵引作用。依据要素禀赋理论,发展需要的要素越丰裕,发展便越好。文旅产业 丁 依赖固有资源“吃老本”, 戊 规模和数量的竞争, 己 要素条件的竞争。城市以旅游经济为场景,掏出一张大家都认可的名片,吸引更高规模、更高质量的人才和资本,就能触发要素条件的跃升。

    1. (1) 请在文中甲、乙、丙三处横线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填入丁、戊、己三处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只 也不是 就是 B . 不是 也不只是 而是 C . 不是 也不是 而是 D . 不只 也不止是 就是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4. (4) 请在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 (5) 文中加点的“从有‘淄’有味,到‘滨’至如归”,如果改为“从淄博到哈尔滨”,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四、作文(60分)
  • 8. (2024高三下·德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旅行者号”是人类用于外太空探索的太空探测器。探测发现,在太阳系的边缘存在一堵温度高达50000度的等离子体火墙。这表明,仿佛太阳系就是人类当下星际航行的“天花板”。类似的“天花板”现象,在历史发展、现实生活中,也常常会出现。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请以“天花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