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

更新时间:2024-12-20 浏览次数: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北京疏璃河遗址西周墓地中,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部分大、中型墓袝葬有车马坑。墓葬间没有明确界标,分为6个组群,组群中以大墓为中心,布局有一定规则,很少相互打破。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 . 家族观念约束加强 B . 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 . 儒家礼制约束强化 D . 族权与政权相统一
  • 2. (2024高三下·唐山月考)  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
    A . 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 . 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C . 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 D . 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 3.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北魏民歌《李波小妹歌》传唱甚广:“李波小妹字雍容,赛(撩起)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诗歌中的李波所率宗族强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税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对抗官军剿捕。据此可知当时北魏(   )
    A . 门阀士族威胁统治 B . 国家财政危机严重 C . 存在一定社会危机 D . 女性政治地位提升
  • 4. (2024高二下·即墨月考) 《世说新语》载:“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又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反映了(   )
    A . 统治者思想较包容 B . 魏晋名士放浪形骸 C . 法律制度相对宽松 D . 儒家地位受到冲击
  • 5.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下图为明代前期一百余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427件中使用通货的情况统计。该统计佐证了明代前期(   )

    A .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B . 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C . 物价多以银两计算 D . 宝钞不再作为通货使用
  • 6.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长期任职于中国海关的美国人马士说:“中国的地位历经1842、1858、1860、1885、1895 年已经逐步地降低到这样的一个地步,以致到目前1901年,仅仅保存下一个主权国的寥寥几个属性”。这表明当时( )
    A . 中国完全陷入殖民地深渊 B . 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 . 西方关注中国近代化进程 D . 列强侵华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 7.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官场现形记》有这样的描述:九省钦差江浙办案,由旱道而走,后坐民船,再下江南。上头质疑他为何不先坐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再搭轮船至上海,他却称:“火车、轮船,走的虽快,总不外乎奇技淫巧。臣若坐了,有伤国体”。据此可知(   )
    A . 中国的近代化发展较为缓慢 B . 清政府近代化努力未获得认可 C . 封建官员固守中体西用思想 D . 观念滞后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 8.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1920年,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办第一份通俗小报《劳动音》,下表为《劳动音》刊载的部分文章的标题。

    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

    国外劳动界消息

    南京机织工人听者!一般工人也听者!

    记南京机织工人暴动情形

    哈尔滨之劳工大学

    据表可知,早期共产党组织(   )

    A . 关注工农的生存状态 B . 推动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C . 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 D . 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9.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冬学教育一方面采用诉苦、对比和算账的方式,配合翻身教育实现农民“翻心”;另一方面结合基本国情、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广泛开展时事教育,重塑农民道德体系和价值观。据此可知,冬学教育的实施( )
    A . 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B . 旨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C . 保证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D .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 10.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我国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这体现了(   )
    A .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 D .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 11.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2003年到2021年,世卫组织积极应对包括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非典)、埃博拉病毒和新冠肺炎在内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2021年以来持续至今的俄乌冲突中,国际原子能机构聚焦各方共同关切,提出包括5项原则的扎波罗热核电站安全倡议,并为此积极进行斡旋。这表明(    )
    A . 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 . 经济全球化面临着重大挑战 C . 当今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已发生重大变化 D .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 12.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下图为1970年、199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出口中所占份额。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

    A . 不同程度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 . 经贸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C . 科技革命推动制造业的内部调整 D . 第三产业的比重显著提升
  • 13.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1895年,埃塞俄比亚孟尼利克政府开征特别税以抗击意大利侵略,不几天就全部收讫,广大贫苦牧民、各部族群众踊跃投军,封建诸侯纷纷表示站在孟尼利克一边。随后,孟尼利克迅速组建起一支配备10万支来福枪、400门加农炮的大军。这说明,当时埃塞俄比亚(    )
    A . 在军备上具有优势地位 B . 国内阶级矛盾得到化解 C . 团结抗敌成为全国共识 D . 民主精神在战争中发扬
  • 14. (2024高三下·唐山月考)  18 世纪,乔治·萨尔主编的 65 卷本《普遍史:从创世至今》出版之后畅销欧洲。该书力图面面俱到地描绘已知世界所有民族的历史,当新知识与《圣经》记载发生冲突时,编者则会通过各种方式论证《圣经》记载的权威性。一个世纪以后,许多世界史著作将其视为批判的靶子。由此可见(   )
    A . 新的历史著作更有价值 B . 全球视野易于发现历史真相 C . 多卷本世界史大而不当 D . 历史认识需要适时加以反思
  • 15. (2024高一下·黑龙江期中) 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逐步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由此可见,阿拉伯人的统治(   )
    A . 以促进文化多元化为宗旨 B . 以文化殖民为主要方式 C . 造成当地民族意识的消泯 D .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重构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 16.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

    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

    ——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

    材料二  在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的异同。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 17.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先秦以来,中国的统治者把自己的国家视为唯一文明的国家,自称为“华夏”“中国”“中华”,而把周边邻近地区的其他民族或部族称为蛮”“夷”“狄”“戎”等所谓的“四夷”。在华夷秩序或者华夷体系之中,中国实际上是个地区主导国家或者领导国家,左右或指导着其周边国家的对外行为。因为在华夷休系内,其周边邻国唯一共同的对外关系就是定期向中国不同王朝的皇帝们称臣纳贡。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

    ——摘编自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

    材料二  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候、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载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

    ——摘编自黄德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主要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
  • 18. (2024高三下·荣昌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全球化动力机制的变化”的课题时,制作了以下示意图做为学习成果,准备进行展示。

    请你做为学生评委,结合所学对该示意图进行评析。(要求:可以赞同或提出修改建议,并加以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