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4-08-20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 1. (2023八下·沈北新期末)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望(tiào)级( shí) 蛮(hèng) 自其说(yuán) B . 徨(páng) 择(jué) 绕(yíng) 耳欲聋(zhèn) C . 回(yū) 演(yì) 蜒(wān) 色彩斑(lán) D . (biàn)碍(zhǔ) 诬(miè) 名其实(fù)
  • 2. (2023八下·沈北新期末)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对外开放的持续____,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满怀”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以____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____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展现出自信自强的精神____。

    A . 推进 前所未有 融入 风采 B . 推进 空前绝后 进入 风采 C . 推动 前所未有 融入 风度 D . 推动 空前绝后 进入 风度
  • 3. (2023八下·沈北新期末)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生活里,要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 , 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选对方向,就不妨先不问收获,专心耕耘。成功的曙光也许就在前头。古往今来,多少成功者,都是凭借辛苦钻研和辛勤深耕,才取得了非凡

    A . ”生活”是名词,”耕耘” 是动词,”可能”是副词。 B . “有意义的事”是偏正短语,“辛苦钻研”是并列短语。 C . ”成功的曙光也许就在前头”这句话中,” 也许”作状语。 D . 画线句子有语病, 修改方法是:将”才”改为”就”。
  • 4. (2023八下·沈北新期末)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1. (1)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 . 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代表作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 C .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贫穷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 D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在哥哥阿尔焦姆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2. (2) 阅读《艾青诗选》,请根据以下诗句提示写出具体诗作名称。

      作品

      诗句

      A《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士地爱得深沉……”

      B《

      “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 5. (2023八下·沈北新期末) 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 (1) 海内存知己, 。
    2. (2) 可怜身上衣正单,
    3. (3) 怒而飞,
    4. (4) ,教然后知困。
    5. (5) 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二、阅读理解 (53分)
  • 6. (2023八下·沈北新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江村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②,微躯③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夏,诗人在友人的帮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②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③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俄顷风定云 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愁苦的心境。 B . 《江村》中颔联写景物之幽: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江村景色的幽静跃然纸上,使诗人惬心快意。 C . 两首诗中”风怒号”和”抱村流”均用夸张修辞,前者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后者生动地描绘出溪水紧紧围绕江村的情态。 D . 两首诗都写出诗人彼时的愿望,前一首期盼广厦庇护天下寒士,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感;后一首但求故人供禄米,表现难得的安定生活带来的满足感。
  • 7. (2023八下·沈北新期末)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晋平公浮①西河,中流而叹曰:”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船人固桑进跪而对曰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而至。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平公曰:”吾门下食客者三千余人,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谓不好士乎?”固桑对日:”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②耳。夫腹下之毳③,背上之毛,增去④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将腹背之毳也?”默然不应焉。

    (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浮:泛舟。②六翮:(hé)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③毳:鸟兽的细毛。④去:失去。

    1. (1) 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皆无而至

      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 . 谓不好士乎

      爱者甚蕃(《爱莲说》)

      C . 食不足

      有时发白帝(《三峡》)

      D . 默然不应焉。

      伯乐不常有( 《马说》)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

      ②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

    3.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船人固桑进跪而对曰君言过矣

    4. (4) [甲]文运用A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B,[乙]文中的船人固桑用C比喻人才, 他想告诉晋平公D的道理。(C用原文两字词语回答;A、B、D三处均概括回答) 
  • 8. (2023八下·沈北新期末)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竹类植物简称竹,俗称竹子,全世界有70多属1200多种。严格意义-上竹类不属树木范畴,竹似木非木,似草非草,介于草木之间。竹类分布广,面积大,生长快,成材早,一株毛竹从出笋到成材只需两个月,4-6年即可采伐利用,是可再生资源,有”第二森林”美称。

    ——摘自《中国绿色时报》

    [材料二]

    竹子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先秦时期,人们用竹子来狩猎,将竹子当作书写的载体,____。查阅历史文献,发现事实并不仅限如此。在先秦时期的著作中,早已有将竹子拟人化及将竹子比喻成君子的记载。比如《国风·卫风·淇奥》一诗,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

    到了汉代,____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祀器》中记载:”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意思是说,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是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这一将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提法,也奠定了”岁寒三友”的文化基础。

    魏晋时期,____,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神来之笔描绘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胜景。戴凯更是爱竹至深,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竹子,写了中国第一部画竹专论《竹谱》。

    在唐代,诗歌达到了鼎盛时期,咏竹之风更盛。许多有才华的大诗人留下了很多咏竹名句,灿若星辰。有人统计过,在《全唐诗》中,与竹有关的诗篇达1000多首。竹林、竹风、竹影,表达文人隐居竹林的清逸;竹中空有节,表现了虚心、正直的品质;竹子凌霜傲雪,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文人们对竹子的喜爱又上了一个台阶。

    宋代,在”两竹”领域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在宋代诸多画作名家中,苏东坡的好友文同(字与可)颇有成就。苏东坡曾在《文与可画贫笃谷偃竹记》一文中写道,“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盛赞文同高明的画论、高超的画技和高尚的画品,“胸有成竹”这一成语也出自此篇。

    ——摘自《封面新闻》

    [材料三]

    竹笋壳制作的一次性餐具,在餐饮外卖市场供不应求:竹缠绕管廊等竹缠绕产品,在一些市政工程中推广应用;竹制集装箱底板防水且不易断裂,逐渐成为行业新宠……在共谋绿色发展的当下,竹子这一古老物种,正因科技赋能而创造更多替代塑料的可能。

    近日,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发挥竹子在治理塑料污染、代替塑料产品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作用,为高能耗、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从科研成果到企业实践,再到国家行动、全球倡议,中国提出这一好”竹”意,将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积极贡献。专家表示,”以竹代塑” 倡议彰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担当与务实行动,必将对进一步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摘自《人民日报》

    1. (1) 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竹类严格意义上不属树木范畴,介于草木之间。其分布广,面积大,生长快,成材早,有”第二森林”美称。 B . 汉代将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提法,奠定了” 岁寒三友”的文化基础。 C .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出自于苏东坡好友文同的《文与可画贫笃谷偃竹记》一文。 D . ”以竹代塑”的倡议,为高能耗、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担当与行动,必将对进一步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2. (2) 请将下列三句话对应的序号填写到[材料二]中合适的位置。

      A.竹子进一步赋予人的品格

      B.文人雅士对竹子的喜爱表现得更加直接

      C.更看重的是竹子的”物用”

  • 9. (2023八下·沈北新期末)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遥远的麦田

    陈雪

    ①那是一块很大很大的麦田,大得把世界隔在视线的尽头。

    ②夕阳一盏,余晖满天。远远望去,麦穗犹如镀上青金色,金中泛青、青里起金,铺成一块巨大的毯子,空濛又奇幻。其实,五月的麦子还很年轻,秆是绿的,叶是绿的,麦芒是绿的,麦仁也是绿的。落日多情,细亮的光线绕成网、织成幕,闪得人眼睛也细了。麦芒如一根根金制的吸管,吸收着大自然的灵气。闭上眼睛可以听到麦仁细细吮吸的陶醉声,还可以闻到麦子清甜的淀粉香。睁开眼,看见两只不知名的鸟儿正煽动着翅膀飞进夕阳的光晕里。那刻,我想起了____。这里虽然没有山,但有树。有了树,鸟儿就有了家。远远望去,不知道是麦田长进了天里,还是天嵌入了麦田里,茫茫然连成了一片。

    ③我长久地站在那里,站成了一株麦子,披着轻薄的晚霞,浴着凉软的晚风,像麦子一样摇头晃脑。躲在麦田里的鸟儿时不时啁啾几声,潜伏起来的虫子悄悄地唧唧复唧唧,它们在吟诵田园诗。那刻,我想化用顾城的诗:麦子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④多久没有见过这么广阔、纯粹、真诚的世界了?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一路披荆斩棘,终于跳出农村,扎根于城市。然而,我的世界却越来越狭窄了。空间是狭窄的,狭窄到身体被限制在几十平方米的格子里。时间是狭窄的,狭窄到独处几乎成为奢望。时空的狭窄逼迫得人与事也狭窄起来,疏于用心经营。这些狭窄挤压得人心几乎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弹性的实体,脆弱冷漠、僵硬疏离。

    ⑤此刻,在这样一个偶然的黄昏,这一切都被抚慰。那颗心被抻开、再抻开。终于,它变得柔软了、敞亮了、自在了、豁达了。

    ⑥这片遥远的麦田让我想起那片更遥远的麦田。

    ⑦故乡产麦,麦田如沙漠般辽阔无垠。田里易夹生野麦和燕麦,它们和小麦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很难区分。不过,它们的穗子和小麦穗明显不同。于是,每到抽穗时节,乡人们就会鏜入麦田拔除杂麦。

    ⑧那天,我做功课累得昏昏沉沉,母亲带我去麦田拔杂麦。平原地区的麦田连绵成海,人的视线几乎不受阻隔,被空旷拉到无限。我一头扎进麦田里,目光如放出去的钓线,轻而易举地就在麦海中钩起猎物。

    ⑨不知过了多久,我腰身酸疼,抬身舒缓,不经意间瞥见夕阳正在树梢,树远如荠,无数朵荠莱做成托盘着咸蛋黄样的落日。余晖如金水般明晃晃、金灿灿地流动着——整个麦田神圣了。天地那么博大,而我那么渺小,这对年少轻狂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心里的骄狂在那一刻湮灭了,我感觉自己成为一个点,一个微不足道的点,如浮尘般轻飘飘地浮在天地间。直至后来读____,我才能准确描述当年的感受——孤独渺小。

    ⑩那天,麦田教给我谦卑和敬畏。那晚我辗转难眠,用目光在中国地图上游历了一遍又一遍。一个村庄的麦田就可以那么旷博,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少个村庄呢?

    ⑪如今,我终于明白那天在我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那是一个女孩意识觉醒的日子,她在与天地的对话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知道了”我是谁”“为什么而来”“又将去往何处”。我想,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麦田,它养育我们的身体,启蒙我们的精神,引领我们的人生旅程。

    ⑫天色渐青,遥远的麦田渐渐入梦。我知道,我又一次得到了它的点醒。

    1. (1) 根据选文,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远远望去,麦穗犹如镀上青金色,金中泛青、青里起金,铺成一块巨大的毯子,空潆又奇幻。

    3. (3) 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一头扎进麦田里,目光如放出去的钓线,轻而易举地就在麦海中钩起猎物。

    4. (4) 赏析选文第⑨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不经意间瞥见夕阳正在树梢,树远如荠,无数朵荠菜做成托盘着咸蛋黄样的落日。

    5. (5) 请分析选文插入⑦-⑩段有何作用? 
    6. (6) 请结合全文内容,判断以下诗句应分别填入第②段和第⑨段中的哪-处横线上,并简要阐述理由。

      A.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10. (2023八下·沈北新期末)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古人夏天如何驱蚊

    卜庆萍

    ①炎热的夏天酷暑难耐,又有猖獗的蚊子叮咬。今人依靠先进的科学,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已应对自如。那么,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在夏天又是如何驱蚊呢?

    ②用烟熏。夏天,古人困于蚊虫叮咬,因条件受限而无特效驱蚊之法,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烟熏驱蚊法。古人发现,蚊子怕烟熏,又有惧怕特殊味道的习性,因此古代多采取这种较为常见的烟熏驱蚊法。因艾草、萵草烟雾不多,味道不呛人,为古人驱蚊的最佳材料,燃烧艾草、萵草以驱蚊的做法便走进了百姓日常生活。南宋诗人陆游曾赋诗,描写了古人以艾草驱蚊的生动场面。诗句曰:”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

    ③艾草、萵草还被古人制作成最早的驱蚊工具——”火绳”。秋天到来的时候,古人将结过籽的艾草、萵草采集回家,像编辫子一样将其编成绳状,然后挂在房梁上晾干,保持干燥不受潮,等到来年夏天蚊子猖獗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古人将这种简易火绳在屋内点燃,夏天的晚上,驱蚊效果也是很好的。这火绳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坟香。

    ④挂蚊帐。挂蚊帐的历史较为久远,这也是延续至今的古老防蚊工具。炎炎夏日,叮人的蚊子被挡在蚊帐外面,人们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追溯历史,其实春秋时期就已有蚊帐了。南朝梁元帝在《金楼子》中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翠纱之帱”中避蚊。”翠纱之帱”,指的就是蚊帐。《诗经》中也提到过古代蚊帐,其诗”肃肃宵征,抱衾与襇”中的”调”,即为那时的蚊帐。唐宋以后,蚊帐得以普及,当时多有诗歌记述蚊帐之事。北宋张耒《禹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四首》中说:” 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以此观之,那时蚊帐已是居家必备之物了。夏天酷热,蚊子又多,古代百姓为度苦夏,即使没钱,也要借钱弄一顶蚊帐以御坟。

    ⑤佩戴香囊。古人有佩戴香囊的习惯,许多香囊中的药材也有驱蚊功效,如藿香、薄荷、八角、茴香、紫苏、菖蒲等。这相当于今人用风油精涂在身上,既醒脑明目,还能驱赶蚊蝇。佩戴香囊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时尚,明清时期很是流行,这使古人在驱蚊的同时,又追求了风尚。

    ⑥点吸蚊灯。清代出现了精巧的铜制吸蚊灯,锥形的灯身上张开一个喇叭形的”大口”,灯捻被点燃后,因冷热不均产生的气流,从喇叭口迅速吸入,蚊虫便会被这股热气流吸进灯盏内而亡。吸蚊灯,又称灭蚊灯,其实在明代已开始使用,明代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就已提及此灯。这种吸蚊灯精巧又科学,展示了古人面对自然的智慧和决心。

    ⑦使用灭蚊缸。古人还会采用灭蚊缸这种奇葩灭蚊法,即在家中大缸内注水养青蛙,因蚊子喜阴凉,又需要在水中产卵,所以爱往缸里飞,一飞进去就会被青蛙吃掉了。

    ⑧种驱蚊草。古人通常会在自家庭院内种植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花草,即驱蚊草。这些花草散发的气味不仅能净化院中空气,而且有驱蚊之效。常见驱蚊草有藿香、紫罗兰、凤仙花、夜来香、猪笼草、薰衣草等。古人在夏夜乘凉时,既能呼吸芬芳的花香,又可防止蚊子的侵扰。

    ⑨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面对自然的种种挑战和困扰,古人虽不能像现在这样去分享盛世文明的先进劳动成果,但他们在艰难的起步中,每一种取材自然、想法奇妙的应对蚊虫侵扰的办法和措施,无不向世人展现了古人的努力和才智。也正基于此,今天的人们才一步步走向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可不能小觑古代简易的夏天驱蚊之法,那是一块块坚硬的现代文明基石。

    1. (1) 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 (2) 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南宋诗人陆游曾赋诗,描写了古人以艾草驱蚊的生动场面。诗句日:”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

    3. (3) 选文第⑧段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是什么?
    4. (4) 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人将艾草、蒿草作为驱蚊的最佳材料是因为其烟雾不多,味道不呛人。 B . 延续至今的古老防蚊工具——挂蚊帐,历史较为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C . 明清时期,古代文人雅士喜欢佩戴香囊,既有驱蚊功效,又追求了风尚。 D . 古代灭蚊缸这种奇葩灭蚊法,展示了古人面对自然的智慧和决心。
三、写作(50分)
  • 11. (2023八下·沈北新期末)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

    一首古诗,让我们与古人对话,寻觅逝去的美好;一张照片,让我们回忆起童年,想起儿时生活的美好;一次旅游,让我们看到山川河流,欣赏自然万物的美好;一次对话,让我们心灵相通,懂得了理解的美好……美好藏在万事万物之中,让我们一起发现并记录。

    请以”藏在 ▲ 的美好”为题目,写-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全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文题一: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他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要求:①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