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在制造业劳动力的占比 | 移民在建筑、运输两个行业劳动力的占比 | 移民在铜矿、成衣行业和铁矿业的劳动力占比 |
1/3以上 | 1/4多 | 2/3或更多 |
材料一 在古希腊的雅典,为构建社会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必须加入城邦生活,城邦是实现人类本性的道德共同体,城邦所求之善业,在于培养公民高尚的行为,造就有文化的君子。人类要幸福,具备德行是必备条件,追求至善就是追求现实的幸福。人类“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人类将无幸福可言。
——摘编自孟广林《中西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1902年初,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对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中国传统的私德教育已无法适应建立民族国家的需要,所以倡导道德革命,在国民教育中大力倡导公德教育,将培育公德作为新民的第一要务。
——摘编自梁启超《新民说》
材料一公元前 12世纪左右,地中海北部和东部出现了严重的农业歉收状况,一些族群特征复杂的民族向地中海世界迁徙,其浪潮席卷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现代学者将这个迁移的人群称为“海上民族”。公元前1207年,海上民族开始以黑海沿岸以及西地中海为根据地,借助武力向东地中海地区迁徙,以寻求新的生存地。在此过程中,他们摧毁了特洛伊城、赫梯帝国、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最终到达埃及。海上民族大迁徙打碎了一个旧的文明体系,为地中海文明的古老机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立了地中海文明。正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阵痛,才孕育出腓尼基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而这些文明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指挥《海上民族大迁徙与地中海文明的重建》
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通往新大陆的航路,从而拉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的序幕。在这次迁徙过程中,由东向西横越大西洋的移民船队络绎不绝。在17世纪里,仅从不列颠群岛前往美洲的移民就有约25万人,18世纪增加到约150万人。据估计,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大迁徙的移民超过1亿。而世界总人口在1500年为4.4亿人左右,1900年为16亿人左右。移民多跨洋跨洲前往新的定居地或暂居地。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
材料一 经过唐末五代战乱的破坏,教育面临严重危机。北宋初期,书院应运而兴。宋代书院数量众多,对学生入学没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书院有丰富的藏书,又受佛教禅 林讲学制度的影响,“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于一体。
白鹿洞书院 | 朱熹在此讲学,朝廷又赐国子监经书 |
岳麓书院 | 理学家张栻曾在此讲学,并和朱熹进行学术探讨和论辩;2005 年正式恢 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
丽泽书院 | 理学家吕祖谦所建,倡导“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的学风 |
象山书院 | 陆九渊主持下,求学者多达数千人;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盛况空前 |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大学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11、12世纪,学者模仿行会的建制成立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自治团体来管理大学。中世纪大学既培养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它也是理论多于实践、抽象多于具体的。
材料 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为主题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 | 文明因交流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仲音 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 ——习近平 |
材料 | 作为鲜卑族政权,拓跋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移风易俗,为了更好的学习汉人文化,他将首都从平城迁至洛阳,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军事上向南发动对南朝梁国的战争,大力开疆拓土。最终鲜卑族融入华夏文明圈,长期战乱的中原大地再次焕发生机,而孝文帝的改革比彼得足足早了一千多年。由于其改革极大推动华夏文明发展,所以孝文帝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之一。 ——摘编自百度文库 鸦片战争前,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已经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文明史,它的文化曾经一度辉煌,对周边邻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具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感。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使中国看到了自己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学习西方的行动。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行打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也通过战争、暴力和对中国的掠夺强行向中国输入”引发了之后半个世纪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 ——摘编自百度文库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摘编自1 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一次接见外宾时的谈话 |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碰撞,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融合,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