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别 | 对华侨的期许 |
改良派 | 能履行君宪国民之责,改良政治,应主动承担国民之责,对政府“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改良之,监督之,纠察之” |
革命派 | 应支持革命,建国民政府,做共和国民。澄清“国”“君”“民”的关系,履行国民责任,当“联合大群,团集大力” |
◆制定《上海市办理婴幼保育机构暂行最低标准》。 ◆创办工厂托儿所166所,收托儿童4654人。 ◆举办保育人员训练班和在职营养员轮训班。 |
◆一切人都要劳动。 ◆一切通过实业,一切为了实业。 ◆消灭家庭出身所带来的特权。 ◆精神权力由学者学握;世俗权力由私有者掌握;把选举适当人选充当人类的伟大领袖的权力交给全体人民;把尊重作为付给统治者的工资。 |
国家 | 1776—1825年 | 1826—1875年 | 1876—1926年 |
英国 | 43.6 | 22.6 | 14.0 |
美国 | 11.7 | 24.0 | 43.7 |
德国(德意志) | 9.8 | 21.2 | 17.5 |
“破格”选任官吏:管窥两汉的盛衰汉代官吏选任除正常的仕进外,还存在不以典章制度或诏令为规则的身份“破格”现象。以下为《汉书》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
《汉书》的记载
◆“(桑)弘羊,洛阳贾人之子,以心计(心算能力),年十三待中。”
◆河南贾人卜式因“愿输家财半助边”“数求入财以助县官”,被武帝超拜为中郎。
◆韩安国“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在吴楚之乱时因“捍吴楚于东界”,“名由此显梁”,后来“坐法失官”,汉武帝“素闻安国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
《后汉书》的记载
◆东汉时陈神“仕郡功曹”,“察孝廉,州辟治中从事”,因坐刺史臧罪被下狱,车骑将军邓骘“闻其名而辟焉”,后举茂才,为汉中太守。
◆刘祐因“举奏有罪”之功而以宗室身份破格“复迁河东太守”。
◆东汉梁冀“少为贵戚,逸游自恣”,先后担任黄门侍郎、侍中、执金吾、河南尹等。
◆单超、徐璜、具瑗、左棺、唐衡五个宦官,因诛除梁氏有功,得到桓帝宠幸,“破格”同日封侯,称为“五侯”。
历史的镜像:新小说梁启超于1902年创立中国最早的专载小说期刊——《新小说》,提出“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倡导“小说界革命”。《新小说》于1906年停刊,共发行2卷24号。下表为《新小说》的部分作品。
项目 | 作品 | 内容 |
塑造的主人公形象 | 《新中国》 | 苏汉民:为让国人觉醒、纠正人心而发明了“医心药”和“催醒术” |
《黄绣球》 | 黄绣球:受维新思想影响放了足,与丈夫分别开办男女学堂 | |
《霍桑探案》 | 霍桑:科学、理性、法制的代言人,“东方福尔摩斯” | |
描写的发明 | 《电世界》 | 电犁、电气肥料、电气枪 |
《水底渡节》 | 对汽油引擎、四轮汽车、电瓶等新科技名词做出解释 | |
《新纪元》 | 潜水艇、日光镜、避电衣、流质电射灯等军事发明 |
◆据悉外务部奉旨电驻日本横滨领事封禁小说报馆,以平息自由平权新世界新国民之谬说,并云该报流毒中国,有甚于《新民丛报》,《丛报》文字稍深,粗通文学者尚不易入云云。
——天津《大公报》(1903年4月)
◆1917年,钱玄同致函陈独秀时指出:“梁任公实为创新文学之一人。……输入日本新体文学,以新名词及俗语入文,视戏剧小说与论记之文平等,此皆其识力过人处。鄙意论现代文学之革新,必数梁君。”
——摘编自《陈独秀书信集》
评析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宣传口号
提出时间 | 口号 |
1949.10.03 | “拥护共同纲领”“拥护中夹人民政府”“拥护人民民主专政” |
1950.02.12 | “人人是先生,人人是学生,人人要问,不论老少,人人要识字” |
1950.11.12 | “准备最好的粮食,献给国家,保卫祖国” |
1950.11.18 | “稳定物价,加紧生产,加强劳资团结,搞好公私关系” |
1950.12.17 | “缴完翻身粮,赶快闹翻身,好好把田分!” |
1952.07.04 | “男女一齐发动,男女平等,反对打骂,婚姻自由” |
1953.10.01 | “发动增产节约竞赛,继续提高管理水平,为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而奋斗!” |
1954.03.03 | “搞好生产迎接普选” |
1954.03.23 | “边生产,边建社!搞好生产,争取入社!” |
1956.05.02 | “亚非各国的友谊万岁!”“拥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摘编自《人民日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前后,总督威廉·本廷克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深受“安立甘派”的影响。“安立甘派”认为印度文化是迷信粗野的,必须让英国文化取而代之。“安立甘派”的托马斯·B·马考莱在其1835年的《印度教育备忘录》中主张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语教育,认为“必须尽最大努力,在我们和被我们统治的亿万印度人之间造就一个中间阶层,这些人的血统和肤色是印度的,但其品味、观念、道德和才智却是英国式的,再由他们用印度的语言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给最广大的普通民众。”
——摘编自莫传笈《英国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的帝国形象》
材料二 提拉克(1856-1920)曾接受英式教育,创办宣扬民族主义的报刊。他继承了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以来的历史神话,把雅利安的文明推远几个世纪,把英国统治以前的时代描写为一个神光朗照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任何政治行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达摩罗阁”亦即神法或宗教法则的统治,所谓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即神圣的宗教职责)的应有之义。提拉克强调在殖民统治面前无所作为就是背弃自己的达摩,就是怯懦行为,这是神所不齿的。
——摘编自欧东明《浅论印度民族主义意识的确立》
指出马考莱与提拉克对待印度文化的不同态度,并予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