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邯郸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一调考试...

更新时间:2024-11-06 浏览次数: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下·罗江月考)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 . 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 .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 .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 2. (2024高二下·邵阳月考) 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 ( )
    A . 家国情怀 B . 民本思想 C . 革故鼎新 D . 天人合一
  • 3.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下图是地处中原的龙门石窟,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土壤并收纳佛教理念,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据此可知,这种雕塑艺术( )
    A . 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B . 转化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 C . 融通了中西宗教文化内涵 D . 消除了南北文化对峙隔阂
  • 4. (2024高二下·罗江月考) 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并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 . 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 .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C . 普及中华文化智慧 D . 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 5.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浮世绘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庶民的爱好。下图是18世纪浮世绘作品《五常·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画中的日文对“义”的主旨解释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明白事理分寸,真诚相待。该作品可用于说明( )

    A . 日本贵族汉学造诣精深 B . 儒学文化圈的国别风貌 C . “文明开化”成效显著 D . 幕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6.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2017 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下列选项属于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文明成就的是( )
    A . 阿拉伯数字 B . 象形文字 C . 万里长城 D . 楔形文字
  • 7.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阿拉伯人在数学方面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花刺子密是阿拉伯杰出的数学家,他汲取和综合了古巴比伦和印度数学论著的成果,促进了数学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他的《积分和方程计算》(后更名为《代数学》) ,直到16世纪一直是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A . 反映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 B . 成为欧洲代数学的源头 C . 促进世界文明交融和发展 D . 直接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 8.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罗马共和国文化象征的西塞罗,曾经去希腊斯多葛学派开创者芝诺的学校学习;斯多葛派哲学家赛涅卡,也曾做过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和高参;罗马著名的皇帝哈德良和马可·奥勒留,都一度在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创办的学校学习。这表明古罗马文化( )
    A . 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B . 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 C . 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 . 影响了欧洲历史进程
  • 9.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中世纪的市民文学代表作《列那狐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幸福在今天,幸福在现实生活之中⋯⋯人要通过自己的机智手段追求自己的幸福”,市民文学在西欧受到了民众的支持。这反映出市民文学( )
    A . 成为西欧文化主流 B . 挑战了教会的权威 C . 以人文主义为内核 D . 缓和西欧社会矛盾
  • 10. (2024高二下·保山月考) 13-15 世纪,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先后被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人两次攻破。在此期间,许多拜占庭的工匠西行避难,他们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这一现象( )
    A . 有利于西欧的社会转型 B . 推动专制制度走向瓦解 C . 促进了庄园经济的解体 D . 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 11.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在某地文化中,水被看作最易被“污染”、造成“不洁”的媒介。因此在所有村庄中,“贱民”不可以接近公用水井。全村活动时,烹调、取水等工作必须由高种姓承担,低种姓只能清扫垃圾。这体现的是( )
    A . 种姓制度影响深刻 B . 村庄传统的生活方式 C . 印度独特的水文化 D . 埃及文化落后于时代
  • 12. (2024高二下·雷州期中) 印欧人生活在东欧平原上,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最先驯养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这从本质上说明( )
    A . 生活实践需要推动技术革新 B . 印欧人一直重视科技发明 C . 印欧人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 D . 印欧人和农业居民互动频繁
  • 13.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有学者指出,现代拉美文明是一种多元混合的文明,具有和谐性与不平等并存、开放性与依附性并存、多元文明与不平衡性并存的“悖论”。这主要是由于(  )
    A . 新的美洲文化趋于形成 B . 近代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
    C . 美洲人口及族群的变动 D . 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 14.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1831-1840年间,受政府资助来澳的英国自由移民人数为4.3 万人,是过去40余年的2.8倍;到1851-1860年移民总数达到顶峰。当时的澳大利亚被许多同时代人视为“工人的天堂”。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英国工人大量移民大洋洲 B . 澳大利亚文化多元化 C . 澳大利亚成为罪犯流放地 D . 英国工业化渐趋放缓
  • 15.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通过承认华侨国民身份、引导华侨回国投资、设置领事馆保护与管理侨民、运用外交手段保护华工权益、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筹建海外总商会等举措,推动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的政策转变。这一变化(  )
    A . 表明奴隶贸易规模空前 B . 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
    C . 标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 . 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 16.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据报道,越来越多的亚裔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放弃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西方国家,转而移民至亚洲一些主要城市。曼谷大学人口和社会研究学院 Sakkarin博士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专业型人才,原本打算进入西方劳动力市场,不过却开始大批来到东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亚洲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B . 冷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 C . 世界经济重心完成了转移 D . 东亚改变了人才引进的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徒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草原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他们随水草而迁徙,通过放牧而生存。从碣石经龙门西南到天水、陇西一线,为当时种植业与半农半牧的大体分界线,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的局面。游牧民族的天性是不断地游动,在游动中求得新的生机,然而,游牧民族在游动的过程中丧失了不断创造的文化,难以使文化沉积下来。因此,游牧文明不可能取代农耕文明,只能主动地同化于农耕文明中。如匈奴没有打败汉朝,鲜卑主动汉化,满人最终被同化,强势文化以其优秀性而使落后的文化逐渐消失。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游牧文明的基本特征。
  • 18. (2024高二下·清源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文明冲突、战争威胁等诸多难题。习近平怀着高远的全球视野和深刻的人类情怀,立足于5000年中华优秀文化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指出中华文化对新时代世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以中华文化的“和合”价值观引领新时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以中华文化的“公正”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中华文化的“包容”价值观引领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在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重新焕发光彩,为世界的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粟莉《习近平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文化”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

  • 19.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 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 20.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据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材料二  几十年来巴基斯坦社会时局动荡不稳,大量难民流离失所,避难逃到沙特、伊朗、约旦等周边国家,难以回到自身原本的家园,造成国际难民问题突出。索马里内战在1990年爆发,班图族人民属于少数族裔,因此,在内战中饱受屠杀与苦难,大量难民逃往邻国,比如,邻国埃塞俄比亚,这些人民也成为国际难民。

    ——摘编自黄格《国际难民问题成因及应对方法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国际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保护难民基本人权的努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