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模拟考...

更新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23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28分)
  • 1.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⑴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 思想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家国情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jū gōng ____ 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A 传统文化的濡养下,使无数炎黄子孙成 为顶天立地大写的人。_ 新时代,人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接受审美熏陶、领略文化精suǐ ____、 感受家国情怀、丰富人生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时代、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⑵中华传统文化,蕴“美”万千,不胜枚举:有戏曲之美,生旦净丑,演绎_ _  悲欢人生; 有武术之美,刀枪剑戟,舞出雄健风姿;B ____ ;……文化之根,植于沃土; 文化之叶,万古长青。

    1. (1) 【正音形】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jū gōng 尽瘁

      ②精 suǐ 

      ③演绎

    2. (2) 【改语病】第⑴段A 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3. (3) 【明修辞】请在B 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
    4. (4) 【排句序】 诗、书、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谈论中国画的一组句子,

      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

      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①②③ B.⑤④③①②    c:④⑤②③①    D.⑤④②③①

    5. (5) 【对对联】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某景点为了浓化景区的文化氛围,开展了“对联征集” 活动。景区给出了上联:“ 山为屏锦何须画 ”,向社会公开征集下联。大湾区实验中学的杨帆;同学积极参加了此次征联活动,认真拟写了四副下联。请结合对联的相关知识,选出你认为他写得最好的一副下联。 (    )

      上联:山为屏锦何须画

      下联:____

      A . 水作琴声不用乐 B . 水作琴声无须弹 C . 水作琴声不用弦 D . 水作琴声曲悠扬
  • 2. 【会迁移】综合性学习

    学校将开展“天下国家·革命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准备推出一期主题板报,请完成以下任务。

    1. (1) 【栏目设计】板报需要围绕“革命文化”设计几个栏目,请你补充出来。

      栏目一:

      栏目二:革命故事荟萃

      栏目三:

    2. (2) 【前言撰写】请根据“革命文化”的主题,为板报撰写一段前言。 (80字以内)
  • 3. 【写诗文】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1)   ,枳花明驿墙。 (温庭筠《商山早行》
    2. (2) 散入珠帘湿罗幕,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3)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
    4. (4) 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
    5. (5)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 (6) 终古高云簇此城,。 (谭嗣同《潼关》
    7. (7) 锦绣诗文,脍炙人口,叩击心灵。今天,人们说到家国情怀,依然会感动于李贺《雁门太守行》 中的诗句“ ”所表现的誓死报国的决心; 人们赞扬无私奉献精神,依然会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 
  • 4. 【探诗意】下列对《夜雨寄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 . “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 . 在巴蜀羁旅生活中,“夜雨涨秋池”,更增作者心境的孤独凄凉。 C . 剪烛西窗、共话今宵是作者想象团聚后的情景。 D . 本诗描写了诗人身处巴蜀,秋夜细雨霏罪、烛光摇曳的情景,画面凄冷而温馨。
二、阅读(共44分)
  •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皇甫谧①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曰: “《孝经》②云:‘三牲④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 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④以存教,_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 修身 笃学,汝自得之!” 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⑤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 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

    《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皇甫谧,字士安,过继给叔父叔母为子。②《孝经》,书名,相传为曾子弟子所作, 是儒家讲孝道之书。③三牲,牛、羊、猪等牲畜。④豕,指猪。⑤席坦,人名。

    1. (1) 【释词义】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②面刺寡人之过: 

      ③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 

      ④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2. (2) 【译文句】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

    3. (3) 【知句读】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躬 自 稼 穑 / 带 经 而 农 / 遂 博 综 典 籍 百 家 之 言

    4. (4) 【较异同】同样是“劝诫”,甲文邹忌对齐威王“劝”的方式和乙文叔母任氏对皇甫谧“劝”的 方式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根据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 本身直接相关联,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如喜欢音乐的同学, 在听音乐时非常享受,体验到愉快, 因此在学习音乐时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动机。间接动机与 社会意义相联系,是学生内化了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的结果。例如,学生为了获得 老师或家长的表扬、物质奖励或达到某种目的而努力学习。 一般来说,直接动机更能持久地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最早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进行研究的是耶克斯和多德森,二者呈现的是 倒U 型曲线(见图1)。

    图1:学习动机与效率

    记忆保留比例

    图2:遗忘曲线

    【材料二】

    除了较强的学习动机,我们还要讲究一定的学习策略,例如:

    (一)整体学习和部分学习

    根据所学材料的学习量不同而划分的两种学习方式。整体学习又称全部学习,是把所学材料 看作一个单元, 一遍一遍地学习,直到学会为止。部分学习又称分段学习,是把所学材料分成 若干段落,逐段学习;学会第1段后,再学第2段,以此类推,最后把已学会的各段综合起来。

    (二)记忆术

    1.位置记忆法:通过与你熟悉的某种地点顺序相联系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 2.缩写与歌诀法:指利用每个调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常常采用简语或歌谣口诀来记忆, 比如二十四节气歌;理解、背诵柳宗元《江雪》时,记成“千万孤独”。3.谐音联想法:是指学习

    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语音联想,假借意义,将无意义材料转变成有意义材料的一种精加工策略。 比如将“3.14159”记成“山巅一寺一壶酒”。

    (三)及时复习

    识记了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要不断遗忘的。对于遗忘的进程,心理学家们很早就 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做了大量研究。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遗忘曲线 (见图2)。他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根据这一规律,复习最好要及时进行。

    (四)过度学习

    该理论又称为“过度识记 ”,也是由艾宾浩斯提出,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  识记的记忆,例如一篇课文读10遍便刚好可以背下来,但读完10遍之后最好还要多读几遍。 过度学习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但是也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地重复再重复。 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果也最好。

    (五)利用元认知,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

    这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比如考试过程中,读完一篇文章后,问自己“我已经读懂这篇文章了吗 ”,如果自认为读懂了 便开始做题;做题时有意关注时间,判断自己的做题速度,如果发现自己太慢,就加快审题和 写字的速度。

    【材料三】

    初三(1)班“一日学习小结”选录

    甲同学:上午最后一节课,王老师讲了“二次函数”的知识,我觉得这一章很有意思,特别  感兴趣。放学后,我留在教室做数学作业,但做了几道题,感觉不是很顺手,我觉得应该是自己 还没有理解透彻,随即翻开笔记把这一章的内容复习了一遍。回家后再做数学作业,就轻松 顺手多了。Yeah!

    乙同学:今天,我们学完了《出师表》,老师竟然要求我们明天就能流利背诵全文,太高估  我们了吧?晚上,我拿出书来开始背诵,感觉文章太长了,背诵难度很大,呀,呀,呀,又是一个 充实而“愉快”的夜晚!

    1. (1) 【辨信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中考体育能拿满分,虽然辛苦仍然努力训练属于直接动机。 B . 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它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 C . 根据艾宾浩斯的观点,假如你用10分钟便背会了李白的《行路难》,为加深记忆,最好再 多背10分钟。 D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因为遗忘是先慢后快,所以复习最好要 及时进行。
    2. (2) 【解图表】阅读【材料一】中的图1,说说面对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学习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3. (3) 【能应用】假如你是初三(1)班的语文科代表。请结合【材料三】中乙同学的学习小结, 从【材料二】中选取三条合适的学习策略帮助他把课文《出师表》背熟。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黛眉是座山

    王剑冰

    ①太行山始终以峻拔奇伟、厚重壮观著称,巍巍不知其始,荡荡不明所终。为何黄河三峡尽头, 现出这么一座峻中出秀的山?或还是因了那个名字?那名字太秀气,太雅静,说白了,太女性。

    能让人想起一条乡间小路上, 一位带有芳草气息、村野韵味的女子。如果有人远远地喊一声,

    满山满谷都会响起回音。

    ②来了才知道,还真有一个叫黛眉的女子, 一个丰姿绰约的女子,曾经是汤王妃,聪慧贤淑, 助君成功,后遇冷落,执意出走并隐化此山。我相信,王宫里不缺美人,黛眉的离去也许于商王 无损,但多少年后, 一个时代连同那个王都不复存在,她的名字却同山一起留下。我们不必查证 传说的真伪,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的欣赏和追寻。

    ③山若有了灵气,是挡也挡不住的。在通往黛眉的山道和水路上,各种念想与追寻不绝于途。

    ④进去了才知道,这山是何等奇崛险峻,百态壬姿。好容易攀上一座高崖,又会面临一道深谷。

    如此峭立,如此幽深,又如此盘旋,进来就不知如何出去。峡谷中穿行,顾了脚下顾不了头上, 什么时候猛然抬头,会发现从天而降的一块或方或圆的山石,轰隆隆砸落下来,猛然卡住,不由惊吸 一口凉气, 巨大的声响凝固在原地。往前翻越多少年,可想这片山是多么的兴奋活跃,山呼海啸, 水火翻腾。平息过后的巨石,不管不顾地保持着初始模样,有的被两峡夹持,有的被一石托住, 有的与崖一丝相连,给它一点力,必会扑下壁立的谷底,可它就那么高帆一般,乘风破浪千万年。 还有一块块叠在一起的山岩,似一摞子天书,摞得太过随意,歪歪扭扭得要倒。有人又说那不是书, 是汤王正面对黛眉忏悔,汤王想起黛眉的好,寻到这里,黛眉却是不改初衷。

    ⑤又是一道峭崖下的空旷峡谷,正是人们想象中的万丈深渊。只有鸟在这深渊里恰恰地划, 叫声掉落渊底又反弹上来。追着鸟看的时候,就追上了天穹半弯明月。大亮的白天,怎么会有 且亮?可它真真的挂在山顶。丛擦耳峡挤出来,觉得它是黛眉的发梳。

    ⑥再转过一道峡,又会发出一声叹,陡直的山峰直上九霄,飘来一块白云,被拦腰扯得七零 八落,半山里变成烟岚,幻成雾海。有些云本要带着雨去远方,到了这里,也撞得稀里哗啦。

    ⑦这里云雨多了,植被就旺盛,林繁藤茂,气候湿润,人在其中,常常遮眼障目,所以时时 爆出大呼小叫。好容易绕进一处平坦之地,竟然感觉是到了山的怀抱,那是多么大的一片草地, 各种野花点缀其中。花草在山怀里心旌摇荡、风情万种。那阵势,完全是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 景象,来了的人们,扑进草中,再也不想出来。

    ⑧所以,一味地认为黛眉山展现的是奇险嵯峨、深峡断谷就错了,她的气质,还在于她的不舍苍葱与翠秀。一个倔强女子的不羁她有,_一个灵秀女子的优雅她也有,她不甘平庸,不甘寂寞,在这里尽情腾挪,尽情舒展。_ 由此,黛眉也真的让人有一种亲近感。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窥意图】谈谈文章引用传说故事有何用意?
    2. (2) 【善概括】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黛眉山有哪些特点。
    3. (3) 【品语言】文中两个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其一,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平息过后的巨石,不管不顾地保持着初始模样,有的被两峡夹持,有的被一石托住,有的 与崖一丝相连,给它一点力,必会扑下壁立的谷底,可它就那么高帆一般,乘风破浪千万年。

      ②大亮的白天,怎么会有月亮?可它真真的挂在山顶。从擦耳峡挤出来,觉得它是 黛眉的发梳。

    4. (4) 【晓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5. (5) 【仿句子】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请仿照示例的句子,选择一处你熟悉的山水名胜,写一写它的特色。

      示例:黛眉山: 一个倔强女子的不羁她有, 一个灵秀女子的优雅她也有,她不甘平庸,不甘寂寞,在这里尽情腾挪,尽情舒展。

  • 8. 按要求完成小题。【谙情节】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 摇了两三摇……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 挑掉一茎。众人看A      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 (1) 以上文段选自《  》 (填书名),A处的人物是  (填人名)。
    2. (2) 选段文字是从何种描写角度来刻画A 的形象的?表现了A 怎样的性格特征?
  • 9. 【析形象】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提炼一对体现这一人物形象反差的词语, 并结合名著内容加以分析。 

    ①简·爱(《简·爱》)    ②祥子(《骆驼祥子》)   ③鲁智深(《水浒传》)

    示例:(《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温情与冷酷:尼摩船长智斗鲨鱼,冒险救下采珠人,他对弱者 的同情,体现其温情的一面;他用诺第留斯号击沉敌舰,任由舰上的人沉入大海,显示了他冷酷 无情的一面。

三、写作(45分)
  • 10.  写作

    文化是什么?梁晓声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所谓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 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影响着我们的 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民主和谐、诚信文明是一种社会文化,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 一种校园文化,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是一种班级文化,团结协作、质量至上是一种企业文化,登山 临水、寻奇探胜是一种旅游文化,尚左尊东、以酒会友是一种餐桌文化……大到社会国家、各行 各业,小到祖孙三代、数口之家,都有各自特定的文化。

    【写佳作】请从下列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写作。

    任务A: 以“家风”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描述展现你家的家庭文化。

    任务 B:以“家风”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倡导健康积极的家庭文化。

    要求:

    ⑴选择一个写作任务,题目自拟。

    ⑵文体特征鲜明,思想内容健康,不得套作、抄袭。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⑷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