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西南州长顺县部分学校2024年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06-04 浏览次数:11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30分(1~15题,每小题2分。以下各题均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在答题卡内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标号涂黑)
  • 1. 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公祭神农炎帝典礼在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陵举行。祭祀黄帝和炎帝是因为他们(   )
    A . 教会人民进行人工取火 B . 治水有功得到人民爱戴 C . 发明了文字并编出乐谱 D . 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 2. 2023年3月以来,淄博烧烤现象级出圈。在淄博有位古人,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位古人是(    )
    A . 齐桓公 B . 晋文公 C . 秦穆公 D . 楚庄王
  • 3. 史料实证是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如果我们要恢复历史的真面目,唯有借助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相关史料。如果要考证“秦统一中国”,最可信的史料是(   )
    A . B . C . D .
  • 4. (2023九上·茂名)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以下描述唐太宗时期统治的对联是(    )
    A . 调整政策呈开元,后期昏庸误王国 B .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后人评 C . 开明君主吸亡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D . 陈桥兵变成君主,重文轻武是国策
  • 5. 揭示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果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 张骞通西域——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B . 李自成起义——解决中俄边界问题 C . 郑和下西洋——增进中亚友好关系 D . 戚继光抗倭——推翻明朝专制统治
  • 6. 王泽的爷爷今年(2024)恰好八十大寿,他平时总强调自己出生于民国。寿宴后,一位历史老师问王泽:你爷爷出生于民国哪一年?王泽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
    A . 民国三十二年 B . 民国三十三年 C . 民国三十四年 D . 民国三十五年
  • 7. 从1941年6月到1943年5月,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战,彻底粉碎了日本对东南亚和世界的扩张部署,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卫国战争和美英盟军对日作战。这表明(   )
    A .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及牺牲 B . 中国人民取得了至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 D .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8. 在安徽博物院的藏品中,有一件打满补丁、破旧不堪的小棉袄特别引人注目。1949年,14岁的马毛姐就是穿着这件小棉袄,和哥哥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划着桨,把着舵,6次横渡长江,把3批解放军战士送上长江南岸。“把解放军送过去,把敌人的碉堡消灭了,以后我们穷人过好日子。”材料表明(   )
    A .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全国的胜利 B . 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得到了解放 C . 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了南京 D . 人民支持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 9. 2024年1月13日,台湾地区“大选”落幕,民进党籍参选人赖清德当选,其后瑙鲁、图瓦卢宣布“断交”,台当局所谓的“邦交国”仅剩余12个;此外,因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世界卫生组织拒绝台湾参加世卫大会。这些事实反映了(   )
    A . 国际社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 B . “一个中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C . 中国国际地位获得大福提高 D . “一国两制”政策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 10. (2023·大庆) 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这表明( ) 
    A . 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 B .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11. 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自由民。据估计,公元前431年,雅典全部人口为40万,其中自由民为16.8万,外邦人为3.2万,奴隶为20万。而自由民中妇女也被排除于民主的殿堂之外。这可以用来佐证雅典民主政治(   )
    A . 具有狭隘性 B . 是最真实的民主 C . 具有广泛性 D . 是一种暴民政治
  • 12. “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束缚中的人们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上述材料认为,文艺复兴(   )
    A . 宣传“神权至上”理念 B . 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C .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 . 对古典文化进行了创新
  • 13. 《剑桥拉丁美洲史》中指出,1800年西班牙王室禁止殖民地建立工厂,1801年又颁布命令称“殖民地工厂与蒸蒸日上的西班牙工业形成对立”,要求殖民地官员们对于殖民地工厂“以他们能够采取的最简便手段予以摧毁,甚至可以考虑……王室国库接管”。上述材料能够用来说明(   )
    A .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 B . 欧洲开始殖民扩张的背景 C . 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D . 拉美独立运动取得的成果
  • 14. 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1918年,扎格鲁尔向英国提出完全独立要求 B . 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 1948年,英国向世界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 D . 1993年,欧盟建立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 15. 2022年春节期间,广州多个公园开展“云观灯”,全方位、多维度展示传统灯会,让百姓足不出户就能赏花灯、品年味;春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随时随地‘云拜年’”。这些“云”技术的应用主要得益于(   )
    A . 妇女地位的提高 B .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C . 多极化趋势的推动 D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20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 16. 【原始人类·现代模样】距今约3万年,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
  • 17. 【国共合作·共赴国难】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 18. 【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中国共产党将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 19. 【法治传统·源远流长】罗马在法学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 20. 【政治变革·除旧布新】依据以下知识结构示意图,A处应该填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21小题,共10分。
  • 21. 2024年“三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提树立大农业观,为此,黔东南某班级开展了“重拾农耕,追根溯源”为主题开展一次古代中国农业文明寻觅之旅的活动,邀请你参加,一起完成活动任务。

    【粮食篇·探索农业起源】

    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巢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为主,花纹简练朴素。

    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工具篇·见证农业发展】

             

    【巨著篇·总结农业规律】

    示例

    卡片1:

    著作:《农政全书》

    作者:徐光启

    介绍: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

    生产的经验,记述了有关农学的

    理论和农作物种植、农具制作的

    方法,论述了垦荒兴修水利和备

    荒救灾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欧洲

    的水利方法。是一部综合性的农业科学巨著。

    農政全書

    卡片2:

    著作:《齐民要术》

    作者:____

    介绍:____

    【感悟篇·传承农业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看2023年“三农”工作战略部署

    1. (1) 一组同学对古代农业的起源非常好奇,他们查阅史书搜集了上述材料,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下列推论。

      发现1:粟的遗存。推论:

      发现2:稻谷遗存。推论:

    2. (2) 二组同学对“生产工具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比较疑惑。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3. (3) 三组同学正在制作以上农业巨著学习卡片,请你仿照左边示例,帮他们补充完整卡片2中横线上空白处的内容。
    4. (4) 四组同学对“重拾农耕,追根溯源”主题进行归纳总结。你认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2--24小题,第22小题10分,第23小题10分,第24小题10分,共30分。
  • 22. 侵略与反侵略,寻求国家的独立与富强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的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的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总格斯选集》(第1卷)

    材料二: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探索救国,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

    图片

    人物

    林则徐

    孙中山

    事迹

    黄海大战抗击日军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材料三:当前,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呈上升趋势,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人民军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力量支撑,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加快现代化步伐,加紧练兵备战,加强战斗精神培育,确保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一声令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不负党和人民期望重托。

    ——摘编自《反抗侵略的伟大胜利、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帝国”注定最后被打垮的史实,并分析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完成①②③④空白处相应内容。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历史思考和启示。
  • 23.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

    材料二:“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但是,党仍然坚持和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凡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毛泽东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推进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现代化进程。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改革开放。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材料四:2022年,我们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23年新年贺词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各是什么?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我国“一五”时期投资的重点是什么?分析“一五计划”成功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是如何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并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4. (4)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你认为中国能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 24. 2023年10月7日,俄乌冲突没有停止,巴以冲突再度爆发,停火协商,维护和平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仅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摘编自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材料三:

    失去亲人的加沙儿童

    2023年12月4日,以色列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继续对加沙地带的袭击,已致15523人死亡,41316人受伤,死伤人员中70%为妇女和儿童。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表示,加沙地带70%的医院已经停止服务。

    ——央广网北京12月4日消息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图示反应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变化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请根据提示信息,填出①②处对应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两次战争性质的不同?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国家角度分析,怎样才能使材料三图片反映的现象不再发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