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赎买政策 ②设立经济特区 ③“一国两制”构想 ④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①美国 ②日本 ③欧盟 ④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材料一 “儿童”这一概念的发明并不是由生物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一种社会产物……中世纪晚期的西欧,无论是经西、雕塑和艺术,还是读本文字,都很少能够见到一个真实的儿童,人们常用“小成年人”的形象来表达他们眼中的孩子,即“儿童”是未成型的“成人”。到近代早期,“小大人”的形象逐渐放一个个灵动活泼的世俗生活的儿童形象所取代。这种形象的前后变化体现了人们看待儿童的目光的行变。
——李肯卫《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西欧儿童形象的变化》
材料二 1839年。英国工厂工人共有419560人,其中十八岁以下的少年和儿童即达192887人。为了扩大童工的未源,工厂、矿区和手工制造业等部门大量招收年幼童工,煤矿有时起收了年仅四岁或五、六岁的重工,六岁到七岁的也不少,经常是七至八岁,而最普遍的是八至九岁。由于童工劳动力价格极其低尿,因而很快地排挤了成年工人。
——摘编自庄解忧《英国工业时期童工的作用与地位》
材料三 1925年青岛(日商)大康炒厂5000多人罢工,其中3/5为童工。大康炒厂“主持罢工”的全是一般童工。各地纱厂、火柴厂青工童工的自发斗争,都是反抗情绪高涨之证明。除直接进行或参与罢工斗争外,童工也以消极怠工的方式反抗资本家的压迫、利利。
——普运庚刘长飞《民国初年的查工研究》
材料四 经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前人们认为社会福利主要依靠自救与互助的想法被抛弃,民众要求政府担责。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对儿童权利的保护。
——满小默等《美国儿童福利政策变革与儿童保护制度》
材料五 国际联盟1924年通过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儿童权利”概念:……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法定的形式使“最大利益”成为保护儿童权利的一项基本原则,儿童作为权利的主体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乔东平等《西方儿童福利理念和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六 新中国初期作为“社会需要”的儿童,这时候的儿童主要是“接班人”和“建设者”。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化、成人化”是其主要价值取向,儿童被异化。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变断”认识儿童,这种认识其实质是“发现”儿童和重新确立儿童本位论。21世纪以来的儿童观念是对改革开放以后“儿童本位论”的进一步深化与研究,表现为“解放儿童”和“向儿童学习”。
——陈乐乐《新中国.70年儿童观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材料一 放眼人类文明演进历程,开放包容是文明主体自我洗涤的历史性动力。文明作为有机生命体,总是生长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开放和相互影响中接受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塑造……这种开放包容塑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与可能性,体现了文明之间的良性互动。
——吴舒婷,曹兰《“文明互鉴论”对“文明冲突论”的历史性超起》
材料二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和需求不断扩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不断地冲破旧有的藩篱……资本主义文明虽然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成果,但一种不平等的依附、从属、压制关系是资本主义文明呈现给世界的最典型的关系。
——李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叙事》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中国给出清晰回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华社2023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