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

更新时间:2024-12-05 浏览次数: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1. (2024八上·泸州期中) 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
    A . 传统纺织业受到冲击 B . 自强求富初显成效 C . 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D .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2. (2024八上·恩平月考)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 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 . 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C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 .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 3. (2024八上·海珠期中) 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 4. (2024八上·海珠期中) 洪秀全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试图根据自己的设想重塑中国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具体反映洪秀全这一思想的文件是(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资政新篇》 C . 《变法通议》 D . 《劝世良言》
  • 5. (2023八上·天河期中) 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     )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A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B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D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6. (2023八上·惠来月考)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此材料说明艾尔曼(   )
    A . 是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开脱罪行 B . 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清朝的灭亡 C . 指出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 D . 颂扬太平天国是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 7. (2023八上·天河期中) 对于洋务运动,有提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全然没有现代变革的概念”;也有提出“洋务运动“求强”、求富”,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对这一分歧解释合理的是( )
    A . 忽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B . 对洋务派追求目标认识不同 C . 研究洋务运动的视角不同 D . 对洋务运动难以客观的评价
  • 8. (2024八上·汝阳期末) 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下列属于这类企业的是(    )
    A . 安庆内军械所 B . 福州船政局 C . 江南制造总局 D . 湖北织布局
  • 9. (2024·潮南模拟)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没有国旗的。在中外交涉中,清政府因见西方列强侵华舰船均悬挂本国国旗。于是,在1866年,总理衙门确定大清黄龙旗为中国的第一面国旗。由此可见,列强侵略(   )
    A . 推动清政府产生近代国家意识 B .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全面灾难 C . 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真理 D . 给中国人民带来西方生活方式
  • 10. (2024八上·期末) 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这称赞的是(   )
    A . 查禁鸦片,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B . 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左宗棠 C . 反击日军,中炮牺牲的左宝贵 D . 重创吉野号,黄海殉国的邓世昌
  • 11. (2023八上·天河期中) 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19世纪90年代与19世纪40年代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 . 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
    B . 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 . 索取中国赔款的数额加大
    D . 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 12. (2023八上·天河期中) 纪录片《走向海洋》这样写道:“黄海风云突变。……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决战,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此战中,率领致远舰重创日舰、最后壮烈殉国的海军管带是(    )
    A . 邓世昌 B . 左宗棠 C . 丁汝昌 D . 关天培
  • 13. 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 .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 . 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 . 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 . “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 14. (2023八上·天河期中)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球俱发蓝。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上述材料说明了义和团(   )
    A . 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盲目排外,有迷信色彩   B .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C .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D . 成为了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 15. (2023八上·中江期中)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中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这两种形势的是(    )
    A . 《南京条约》签订和义和团运动 B . 《马关条约》签订和瓜分狂潮 C . 《辛丑条约》签订和辛亥革命 D . 《马关条约》签订和新文化运动
  • 16. (2024八上·潮州期中) 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萍浏醴起义 B . 二次革命 C . 黄花岗起义 D . 护国战争
  • 17. (2024八上·海珠期中)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革命派通过著书论作,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的的书报杂志是:(     )
    A . 《时务报》 B . 《申报》 C . 《革命军》 D . 《国闻报》
  • 18. (2023八上·天河期中)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歌谣反映了(     )
    A . 太平天国时期推翻清朝统治的目标 B . 戊戌变法时期实行变法图强的愿望 C . 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革命纲领 D . 义和团运动时期反抗外来侵略斗争
  • 19. (2024八上·海珠期中) 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
    A . 新式学校的出现 B . 女性地位的提高 C . 历史发展的潮流 D . 封建制度的结束
  • 20. (2023八上·永年期中) 1912年1月27日,孙中山致电各国公使说:“本总统甚愿让位于袁,而袁已允照办,岂袁忽欲令南京临时政府迅速解散,此则为民国万难照办者,盖民国之愿让步,为共和,不为袁氏也。此电文体现了(     )
    A . 孙中山捍卫共和的决心 B . 列强武力干涉中国革命 C . 袁世凯接受临时政府的主张 D . 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21. (2024八上·永年期末) 识读下图,约法二取代约法一说明了(     )

    A .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B . 袁世凯的权力得到了约法的严格约束 C .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准备复辟帝制 D . 近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取得了重大成就
  • 22. (2023八上·天河期中)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同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继任。就任后,袁世凯于1914年修订《总统选举法》,不但自己可以终身担任总统,还可以由他的子孙继任,这与封建帝制已无多少差别,体现辛亥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破坏,“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上述材料中,“辛亥革命成果”遭到破坏的时间是(    )
    A . 民国元年 B . 民国二年 C . 民国三年 D . 民国四年
  • 23. (2024八上·海珠期中)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发了各省纷纷响应。最终革命行动(     )
    A . 结束了清朝统治 B . 结束了封建专制 C . 推翻了北洋政府 D . 创建了人民军队
  • 24. (2024八上·海珠期中) 一篇《旧思想与国体问题》的文章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     )
    A . 李鸿章 B . 康有为 C . 鲁迅 D . 陈独秀
  • 25. (2023八上·广州期中)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材料讲述的是新文化运动(   )
    A . 兴起的背景 B . 抨击的对象 C . 运动的过程 D . 取得的成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共40分)
  • 26. (2024八上·海珠期中)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清朝有军队约80万,英国远征军最多2万人,英清人数为1:40。但清朝兵力散布全国各处,每遇战事,需要从各驻扎地抽调兵丁。清朝的调兵速度大致为:邻省约30~40天,隔一二省约50天,隔三省约70天,隔四省约90天以上。清军并非全员作战,比如在1841年8月厦门防御战中,4300名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参战者不足2000人。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274880磅到8436072磅几乎翻了一番。英国在此期间曾扩大对华鸦片走私,其中1845-1849年中国年平均进口3.9万箱,1850-1854年年平均进口5.35万箱,1855-1859年年平均进口6.85万箱,但鸦片的盈利并不足以弥补其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仅生丝一项出口就可将其抵消。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

    材料三   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结果赔偿巨款,京津一带驻兵,形同异域,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割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的精神。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归纳鸦片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中英贸易出现了什么状况?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后来英国人是如何应对的?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再陷”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中哪一条款可以证明“满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割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精神”?
  • 27. (2024八上·海珠期中) 在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建立一个近代化国家而进行不懈地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国运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民权乃公理,宪法实良图。此是因时药,真为救国谟(谟:计谋,策略)。光明布宗旨,感激为驰驱。圣主犹无恙,苍苍意岂无。

    ——康文佩《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

    材料三   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1. (1) 料一中,“它”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作者对此事件持什么样的评价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
    2. (2) 材料二表明,康有为的主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
    4. (4)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 28. (2024八上·海珠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从1912年到1914年,公布了一系列法律和命令,规定总统或地方督军可以宣布戒严……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后,陈独秀受到很大刺激。他认为……中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办杂志宣传新思想。

    ——摘编自刘统《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的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但他并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

    材料三:被民主和科学所唤起的成批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几乎在一夜之间纷纷成了社会主义者。西方传来的社会主义思潮迅速地影响了“五四”前后涌出的一代出类拔萃之辈。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青年杂志》创办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主义”的内容。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