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8 浏览次数: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二下·大连月考) 《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尚书·召诰》载:“王(周成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这体现出西周治国思想(    )
    A . 摆脱了神权统治色彩 B . 摒弃了原始民主传统 C . 蕴含有以民为本意识 D . 吸收了儒家政治理念
  • 2. (2024高二下·大连月考) 从商鞅变法推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的强制性分家异财制度,直到汉初亦沿袭。但从西汉末开始,累世同居之风兴起,如樊重“三世共财”、蔡邕“三世不分财”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确立 C . 宗法思想在汉代复活 D . 封建国家对基层控制力削弱
  • 3. (2024高二下·成都月考) 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论,乃至中国社会传统的组织和习惯,都被朱熹视为“天理”,但是人可能违反天理,因为各人秉赋不同,有清有浊,如果浊气抬头,天理就被“人欲”所取代,为了弥补人性的这一不足,理学家在方法论上(   )
    A . 强调“知行合一” B . 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 . 主张“格物致知” D . 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
  • 4. (2024高二下·大连月考) 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   )
    A . 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 . 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 . 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 .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 5. (2024高二下·齐齐哈尔期末) 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知(   )
    A . 近代救亡图存运动形成高潮 B . 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C . 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 D . 中国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 6. (2024高二下·余姚月考)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地区的巴比伦国王组织编撰的。据研究表明,古罗马法律原则和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启发,如合同法、财产法和刑法。在现代社会,许多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从法典中汲取对于人权和平等的价值观,强调每个人应该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这可用于说明(   )
    A . 西亚是世界文明最早起源地 B . 古代西亚文化传播利于世界文明发展 C . 古代西亚法律体系最为发达 D . 战争加强了区域文明间的交流与合作
  • 7. (2024高一下·平阳期末)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启蒙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的主张(   )
    A . 折射出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 B . 旨在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 C . 印证了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D . 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
  • 8. (2024高三下·浙江模拟) 在古希腊学校,体操意在使学生有强壮的体格,以适应未来劳动和作战的需要;诗歌承载着希腊人的文化理想,传达着关于城邦、道德、友谊、爱情和生活的观念。这反映出古希腊教育(   )
    A . 推动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生 B .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C . 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 D . 激发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 9. (2024高二下·大连月考)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十七条规定:“团体成员彼此之间有缔结契约的权利,只要他们不把它用来破坏任何涉及社会秩序的法令。”该规定(  )
    A . 维护了罗马皇帝的专制统治 B . 注重协调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 C . 将民主政治原则引入成文法 D . 旨在促进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 10. (2024高二下·罗江月考)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平面十字形建筑物上方建造半球形穹顶,此种风格是在古罗马半圆拱顶墙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十字形平面建筑则是古罗马长方形大会堂建筑的演化建筑形式。这可用以说明(    )
    A . 东西方文化交汇于君士坦丁堡 B . 基督教文化起源于拜占庭 C . 古罗马文化滋养了拜占庭文化 D . 民主政治影响了建筑形制
  • 11. (2024高一下·凌云期中) 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式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当时印度(   )
    A . 神学思想走向衰落 B . 佛教统治地位确立 C . 社会平等逐渐实现 D . 种姓制度遭到冲击
  • 12. (2024高二下·邵阳月考) 某古代文明被称为“美洲的罗马”,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他们没有文字,在绳子不同地方系上类型不同、颜色各异的结,用于记帐或记述重要事件。该文明( )
    A . 建立起官僚体系,强化国家综合治理 B . 发明了“浮动园地” C . 采用二十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 D . 与外界交流相对频繁
  • 13. (2024高二下·大连月考) 下面为印欧人早期(公元前3000-前1000年)迁徙路线图。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选项中,其中与图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   )

    ①广泛使用了马以及马拉战车             ②制定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③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             ④首次将西亚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 14. (2024高二下·成都月考)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了叙利亚,逐渐接触到腓尼基字母,并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由此发明了希腊字母 随着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希腊字母随之扩散和传播 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波斯人也在希腊出没.并且回国后引发本地生活方式的改变 这表明( )
    A . 古代希腊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B . 西亚对区域文明的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 C . 人员流动推动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 D .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
  • 15. (2024高二下·罗江月考) 1995年,国际留学生总量为170万人,到2013年猛增至410万人。1999~2013年美国的国际留学生数量增长了72%,但其国际占比却从2001年的28%降至2011年的19%。这反映了(   )
    A . 国际竞争加剧对精英人才的争夺 B . 单边主义使美国国际信誉受损 C . 科技发展扩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D . 经济滞胀使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 16. (2024高二下·大连月考) 1689年起,英国商人开始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此后饮茶之风席卷了整个英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英式茶文化。正宗的英式下午茶非常讲究,幽雅舒适的环境、丰盛的点心、高档的茶具以及悠扬的古典音乐都是必不可少的。上述材料集中反映了(   )
    A . 政治变革助推了文化的认同与创新 B . 文化伴随着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 C . 英式茶文化体现出含蓄内敛的西方哲学 D . 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二、材料分析题
  • 17. (2024高二下·广州期中)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 18. (2024高二下·大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闵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清代前期政府想方设法破坏华侨社会,颁诏将海外华人召回或是行文至东南亚各朝贡国,要求押解华侨归国。……到了清朝末年,受到西方风气的影响,朝廷对护侨的态度也积极起来。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放宽华工出洋的限制,但同时要求地方大吏应与外国使节“会订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从这一年开始,清政府才开始意识到海外华人也是大清子民,需要庇护,清政府第一次从国际的法理的立场来关注华侨并对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相关政策加以保护。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经历了数次大规模内外战争,为了筹措经费可谓是绞尽脑汁。而在此时,华侨为了得到大清朝的承认和护佑,个个慷慨解囊,清政府发现海外华侨的捐款和汇款简直就是一座大金矿。

    ——摘编自劳焕强《小议近代中国移民政策与西方殖民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晚清政府侨民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 19. (2023高三上·大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东北亚区域内,历史上有多条以贡赏贸易为主的商业交通路线,其中尤以丝绸交易为大宗,被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肃慎族频繁朝贡,初步形成了东北与中原往来的稳定路线。秦汉时期,夫余人开启了东北亚最早的丝织品贸易。随着中原文化传入,形成了东北亚早期海陆丝绸之路。随后,辽南地区完成汉化并远播到朝鲜半岛,改变了东北亚区域古代文明的固有格局。隋唐时期,渤海国开辟的日本道,直达京都。辽代贵族为追求盛产于滨海地区的海东青开辟了鹰路。金代开辟了自燕京经上京(哈尔滨阿城区)沟通今俄罗斯的“黑绍之路”。明代修建的“永宁寺碑”与“重修永宁寺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官修碑铭。清末在黑龙江中游开出的“黄金之路”是东北亚丝绸之路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典型。

    ——摘编自王禹浪、张佳慧《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四十年概述》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亚丝绸之路”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论述题
  • 20. (2024高二下·西充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其中的前三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的自身发展而言;后两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言。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特性”提炼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可以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