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黄冈市知名教联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9-23 浏览次数: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 1. (2024八下·黄冈月考)  【拟开场台词】;思源学校八年级同学近日正在开展“让阅读明亮起来”综合性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初中生活史即是阅读史,每一次阅读都成为初中这首诗里抑扬顿挫的章节。阅读,可以让我们观赏五光十色的民俗风情□感受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阅读,可以让我们追古人的情思□感受今人的智慧□阅读,可以让原本闭sè的头脑变得开阔;阅读,可以让huì暗的人生变得光彩夺目。通过阅读,使黄发老人和垂髫小儿都有所收获……让我们以书籍为 , 以阅读为棹,迎着风,破着浪,追着光,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吧!

    1. (1) 请你读准开场台词中加点字的字音。

    2. (2) 请你查字典补充不会写的汉字。

      闭sè

      huì

    3. (3) 老师检查后,发现你拟写的台词中有两个成语使用不当,请你找出来。
    4. (4) 同桌指出画线句子存在语病,请你修改。
    5. (5) 填入文段中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6. (6) 开场台词写好了,你开始训练朗诵,哪一种停连方式更合适呢?“V”表示停,“∧”表示连( )
      A . 让我们V以书籍为楫,V以阅读为棹,V迎着风,∧破着浪,∧追着光,V在知识的海洋中V尽情遨游吧! B . 让我们以书籍为楫,∧以阅读为棹,∧迎着风,∧破着浪,∧追着光,∨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吧! C . 让我们V以书籍为楫,V以阅读为棹,V 迎着风,V破着浪,V追着光,∧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吧! D . 让我们以书籍为楫,∧以阅读为棹,∧迎着风,∧破着浪,∨追着光,∧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吧!
  • 2. (2024八下·黄冈月考)  【阅读品悟诗歌】 活动尾声,同学们在阅读讨论诗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你作为记录员,请整理讨论内容。

    小黄:诗文可绘景。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我们感受到“①,波撼岳阳城”的烟波浩渺;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我们感受到“②,但余钟磬音”的寂静渺远;读《桃花源记》时,感受到“芳草鲜美,③ ”的春意盎然;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时,我们感受到“缺月挂疏桐,④ ”的凄冷寂寥。

    小刚:诗文可寄情。《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⑤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无限担忧;而《子衿》中“⑥,悠悠我心”则缠绵徘侧,表达了相思之苦。

    你:诗文还能寓理。小语即将转校,她舍不得朝夕相处的同学,我们可以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安慰她。“⑦,⑧”即便她在别的学校,我们依旧是朋友!

    小文:挺合意境的。诗歌里还有节气,你能说出下面诗句中的节气吗? 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⑨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

    A.惊蛰 B.谷雨 C.夏至 D.寒露

二、阅读与鉴赏
  • 3. (2024八下·黄冈月考)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硕鼠

    《诗经•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 , 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①贯,借作“宦”,侍奉。女:一作“汝”。②逝:通“誓”。③爰:乃,于是。

    1. (1) 我们学过的《诗经》作品中,与本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是( )
      A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B .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C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D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2. (2) 《诗经》主要的手法是赋、比、兴,请结合本诗分析“比”的手法。
  • 4. (2024八下·黄冈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而去。

    【乙】

    游青碧溪记

    明·李元阳

    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予尝游焉。嘉靖丙辰,又同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观玩久 , 乃侧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中潭深两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敷纹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

    马、任二公尝建“濯缨亭”,今废矣。此溪四时不竭,灌溉千亩,人称为“德溪”云。

    【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③石罅(xià):石缝。④榖(gǔ)纹:绉纱的纹路。常比喻水的波纹。

    1. (1) 请你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成语推测法

      水尽

      ⑴深其源

      字典查阅法

      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①亲近而不庄重;②轻视,忽视;

      ③安于,习惯于;④更迭,交替

      ⑵人多易之(填写序号)

      课文迁移法

      溪行,忘路之远近

      溪而出

      词类活用法

      乃侧左崖石罅中:爬上

      ⑷皆可以赏其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称为‘德溪’云”和“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中“为”的含义不同,前者是“称、叫做”的意思,后者是“对、向”的意思。 B . “明莹不可藏针”中的“可”和“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中的“可”意思一样,都是“大约”的意思。 C . “以水明见底”和“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中“以”的意义是一样的。都可以解释为“因为”。 D .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中的“之”是“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色”,而“观玩久之”中的“之”是“音节助词,无实义”。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4. (4)  请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识,限两处)

      青 绿 白 黑 丽 于 宝 玉 错 如 霞 绮。

    5. (5) “潭”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请结合两篇文章,以此探究“潭”的丰富意蕴。
  • 5. (2023九上·金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图上旅行

    张凌云

    ①作为地理爱好者,我醉心于长时间地盯着地图,或者索性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描摹出地图的模样,持续一场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游。只要对着地形图,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

    ②我站在一小块深绿色之上。绿色代表着低海拔,200米以下是深绿,200米至500米是浅绿。此时,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接下来,我将由东往西,去做绿、黄、棕、褐、紫等色彩不断变幻的游戏,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等地貌不断地更换。

    ③我决定不按直线,稍打破常规,折向西南。平坦的地势渐渐消失,眼前山峦起伏,穿插着各种平地缓谷。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横亘在长江以南的一大片土地上,颜色也由浅绿变成浅黄,不少山峰安用深黄色标注,海拔已超过1000米。我腾挪在江西湖南的腹地上,在庐山井冈山街山之间任意切换,满面扑来的是清凉的山风和连绵的翠竹,还有偶尔飘过的茶香和辣椒香。

    ④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在广袤的中西部有它的存在,近乎于一个奇迹,这块浅绿色的圆形盆地,地势平缓,环境宜人,自有文明起,就一直是西部重镇、巴蜀之间的各种演义,除了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更多的还有酒楼茶肆和滚滚红尘。

    ⑤告别四川盆地,我径直北上,穿越汉水谷地,关中平原,到达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塬广布,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松软黄土。站在陕北苍茫的大地上,我仿佛听见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又仿佛听见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还仿佛听见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

    ⑥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伟岸的高原,也有着地球上最雄峻的山脉。地图上的黄色不见了,代之以浅棕。深棕、褐色、紫色,每变换一种颜色,海拔上升100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的地方居然用白色标注。哦,终年积雪的雪线!凡间的色彩已不能说明高原的挺拔,那是接近天穹的地方。

    ⑦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依次穿越汉民族的万山之祖昆仑山和藏民族的各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脚下也越来越高,最后到达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对着地图上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我知道,现实世界里,今生今世都不可能攀上这座最高的山峰,但在想象的空间里,此刻我正如高山兀鹫,自由翱翔在世界之巅,俯瞰所能见到的一切。我看到十多座超过8000米的高峰一路排列,它们就像不发一言的巨人,矗立在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就此凝固,唯有离太阳最近的阳光照耀着这片永恒之城。

    ⑧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如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____”等,但背景多是发生在阳关、玉门关以西,至多北疆一带,提及塔克拉玛干的很少。

    ⑨我略作停留,随即翻越天山,来到遥望阿尔泰山的准噶尔盆地,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既有莽莽高山,也有浅洼低地,准噶尔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其周围的一圈陆地,也不得不标注以低于海平面的军绿色。在这片人称中国死海的地方,我定定地站住了。

    ⑥惠风和畅,浅草依依,三三两两的飞鸟掠过湖面,又停在不远处的芦苇之上,远山连练,牛羊聚集,这田园牧歌般的风光,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处遥远的北疆。那么,就让这里成为此行的终点站吧,我将找个幽静处躺下,轻轻逍遥走一段宁静时光。

    (有删改)

    1. (1) 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3. (3) 下列诗句填入第⑧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4) 选文描述的是一场虚拟的旅行,为什么能带给人真实的感受?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 6. (2024八下·黄冈月考)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着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 (1)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百衲衣风俗”。
    2. (2) 本文围绕“百衲衣”,主要写了四件事:①,②,③母亲送百衲衣给我,④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3. (3)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4. (4) 作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你能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穿过的“百衲衣”吗?
    5. (5)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上文完成后面题目。

      链接材料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有人认为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的风俗虽含有较多的迷信色彩,应予以摒弃。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风俗的呢?结合具体风俗谈谈自己的观点。

  • 7. (2024八下·黄冈月考)  在班级“红军英雄形象大讨论”活动中,小兰同学和小溪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请结合纪实作品的特点 , 谈谈你对小溪说法的看法和理由。

    小兰:斯诺对毛泽东评价很高。你看,说他是蒋介石悬赏25万银洋不论死活都要的大难不死的传奇人物,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政治家,让我们感觉毛泽东非常崇高,很了不起。

    小溪:我不同意,我觉得斯诺分明就是抹黑他。你看,写他光着头在街上走,和农民谈话聊天;十三岁时与父亲吵架,离家出走,分明是个熊孩子的形象;和斯诺谈话时,他还松下裤带搜索着什么寄生物,这太不雅了吧。他还否认毛泽东是中国的“救星”。

  • 8. (2024八下·黄冈月考)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这是斯诺对红军哪次行动的评价?在这次行动中,红军都经受了哪些困难?请举出一例。

  • 9. (2024八下·黄冈月考)  “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着,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这是戏剧家罗斯丹对《昆虫记》的评价。有的同学认为这句话在翻译为中文的时候有错别字,其中的“抒写”应该是“书写”。你认为应该是哪两个字呢?请你阅读下面选自《昆虫记》的小语段,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三、表达与交流
  • 10. (2024八下·黄冈月考)  班级设计了“读书节”的徽标(见下图),请你介绍图标内容和寓意。要求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解释合理,不超过80字。

  • 11. (2024八下·黄冈月考)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你是否回想起你读过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课文或一部名著?请就此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⑵不只读一本书是阅读,看一部电影、走一个景点、听一则故事……也是阅读。你有怎样的阅读故事?请以“我的阅读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