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一)

更新时间:2024-05-08 浏览次数:135 类型:三轮冲刺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4·丽水模拟) 班级开展“美学散步”文艺欣赏活动,请阅读文章,完成任务。

    诗和画的分界(节选)宗白华

    ①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

    ②但中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无我之境”,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我随便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

    ③唐朝诗人王昌龄一首题为《初日》的诗云: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④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散发着一股温暖,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抚摩一下榻上的乐器——闺女所吹弄的琴瑟箫笙——枕上的如云的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地躲在那枕边的美发上。诗里并没有直接描绘这金闺少女(除非云发二字暗示着),然而一切的美是归于这看不见的少女的。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

    ⑤王昌龄这首诗,使我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门采尔的素描1956年曾在北京展览过),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乳白的光辉弥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室里的主人是在画面上看不见的,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这晨风沁人,怎能还睡?)

    太阳的光

    洗着她早起的灵魂,

    天边的月

    犹似她昨夜的残梦。

    (《流云小诗》)

    ⑥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诗和画里都是演着光的独幕剧,歌唱着光的抒情曲,这诗和画的统一不是和莱辛所主张的诗画分界相抵触吗?

    ⑦我觉得不是抵触而是补充了它,扩张了它们相互的蕴涵。画里本可以有诗(苏东坡语),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它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像伦勃朗“的油画、中国元人的山水。

    ⑧诗也可以完全写景,写“无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抚摩,和物的对话,表出对物的热爱,像王昌龄的《初日》那样,那纯粹的景就成了纯粹的情,就是诗。

    ⑨但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然而由于诗叙写了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着情绪的感受。

    ⑩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选自《艺境》)

    【批注1】提出观点。

     

     

     

     

    【批注2】你从“拈”字中读出了什么?

     

     

    【批注3】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王昌龄诗歌的画意。

     

     

     

     

     

     

     

     

     

     

     

     

     

     

     

     

     

     

     

     

     

     

     

     

    【批注4】

    门采尔的画和王昌龄的诗全是画,全是诗。这句话和开头作者的观点矛盾吗?

     

     

     

     

     

     

     

    【批注5】

    诗和画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批注6】

    读完选文,你认为诗与画是怎样的关系?

    1. (1) 回应批注2:你从“拈”字中读出了什么?
    2. (2) 回答批注4:门采尔的画和王昌龄的诗全是画,全是诗。这句话和开头作者的观点矛盾吗?
    3. (3) 阐释批注5:诗和画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4. (4) 图解批注6:下面最能诠释作者眼中“诗”与“画”关系的一项( )
      A . B . C . D .
    5. (5) 照应批注3:请你写出《木兰柴》这首诗的画意。

      木兰柴

      (唐)王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所处。

      【注释】:①柴:通“寨”,栅栏。②岚:山林中的雾气。

  • 2. (2024·台州模拟) 阅读

    【热点再现】

    央视网消息:近期,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的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不少家长反映,课间十分钟学生除了接水、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得老老实实待在教室里。随后,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

    那么,如何让课间十分钟“燃”起来?台州各地的学校有新招,他们将跳皮筋、接力跑、投壶、踢毽子、滚铁环、踩高跷、抖空竹、老鹰捉小鸡、丢沙包等传统游戏引入校园,让曾经专属于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在10后中活跃起来。孩子们在课间活动中“跳”出花样、“玩”出自信,收获快乐和成长。

    【资料一】

    《论语·先进》篇有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曲折地表达了古人理想的课余休闲生活。

    而中国士人的很多课余放松也来自游戏。游戏,古时称“戏、游嬉”。《礼记·学记》中记载:“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意思是:学习时就努力进修,休息时就尽情游乐。

    【资料二】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回:“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再拜受,主人般还,曰:“辟。”主人阵阶上拜送,宾般还曰:“辟。”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宾就筵。

    左右告矢具,请拾投。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算焉。宾党于右,主党于左。

    《礼记·投壶》

    【注释】①沂(y1):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②舞零(yu):这里指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南。③司射:主持射礼的官员,投壶属于射一类的事。④枉矢哨壶:弯曲的矢和歪嘴的壶。⑤般还:古人受拜时退缩转身以示谦让的一种动作。⑥辟:免礼。

    【资料三】

    ①中国民间传统游戏历史悠久,门类齐全。流传至今的游戏项目,数不胜数。游戏既是民间娱乐活动,又是一种传统文化。传统游戏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乐此不疲。

    ②民间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增强体质。游戏中孩子情不自禁地展开互动,肢体逐渐协调运动,在游戏参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如家喻户晓的民间游戏踢毽子、丢沙包等,能够锻炼孩子的腿部支撑力、弹跳力,锻炼手部的力量,使其与腿部运动互相协调。再如:捉迷藏,孩子在游戏中需要系统地观察周围的环境,通过左顾右盼、来回奔跑等形式,鍛炼了心肺功能,在观察用眼等方面也获得了进步。

    ③民间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的民间游戏,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游戏的熏陶,对游戏中吸收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孩子形成生活智慧,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他们在游戏后建立了深情厚谊,延伸到生活中也愿意互相帮助,从帮助他人、与他人合作等方面获得了很多的快乐,这些独生子女也变得不再孤立、自私。如____

    ④民间游戏可以提高孩子对文化的认同。民间游戏可以宣传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让孩子自然地记住文化信息,对传统文化形成一种熟悉感,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如各个地区都有一些方言,部分的方言游戏能够传承语言文化,如花样跳皮筋时孩子说唱的歌谣:“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⑤民间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游戏在传承过程中,还可以创新,如手工制作小灯笼、舞龙、旱船、毛驴等秧歌道具。传统游戏经过改良,又增添了新的元素,有了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1. (1) 在阅读【资料二】时,小州对画波浪线句“左右告矢具,请拾投”中的“具”字不太理解,请结合所学为他答疑解惑。

    2. (2) 用“/”给【资料二】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3处)

      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

    3. (3) 《礼记·投壶》中主人和宾客的对话颇有意味,请你任选下面一个句子,在括号中补充其说话时的神态或动作,并阐述理由。
      A . 主人( )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 B . 宾( )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
    4. (4) 阅读【资料一】和【资料二】,分析《论语·先进》与《醉翁亭记》中理想的休闲状态有什么不同?
    5. (5) 在阅读【资料三】后,小台和小州对于文章的观点有不同的见解。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小台:我认为文章围绕第①段中的“传统游戏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乐此不疲”展开论述。

      小州:我不这么认为。文章是围绕最后一段中的“民间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展开论述。

    6. (6) 从【热点再现】中另选一个游戏,并参照【资料三】第②段的画线句,为第③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7. (7) 为了丰富“课间十分钟”活动,小台准备向学校推荐以下传统游戏。请你任选一项,帮忙阐明推荐理由。
      A . 投壶 B . 对弈 C . 吟咏(飞花令)
    8. (8) 在推动“课间十分钟”活动过程中,小州听到了另一种声音: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让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会影响下节课的学习效率。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以上【资料】及【热点再现】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做到有理有据,120字左右。
二、文言文阅读
  • 3. (2024·柳州模拟)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 , 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 ,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子瞻:苏轼,字子瞻。②病:忧愁,苦闷。③会稽:即会计,指钱财、赋税等事务。④瓮牖(yǒu):用破瓮做的窗户。形容家道贫寒。⑤挹(yi):汲取。⑥骚人思士:指诗人和心怀忧思之人。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全石为底 不物喜 B . 不可知源 势益张 C . 出淤泥不染 隶从者 D . 心乐 以天下所顺
    2. (2) 下列对【甲】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到小石潭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 B . 文中写潭中游鱼细致生动,或动或静,精灵可爱,同时也通过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C . 作者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凄苦忧伤的情感基调是矛盾的。 D . 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可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这里的“无人”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连山绝壑,长林古木。

    4. (4) 【甲】文作者游小石潭时感情有何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 (5) 【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被贬后所作,分析他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更欣赏哪种情感呢?并谈谈理由。
三、诗歌鉴赏
  • 4. (2023·婺城模拟)  古往今来,无数名家都书写少年。请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结合诗句内容,探究古人笔下理想的少年形象。

    少年行(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赠少年

    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 , 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释】①淮阴市:淮阴侯韩信曾在此受胯下之辱,后来却成为一代名将。诗人以此为典勉励自己。

四、默写
  • 5. (2022·奉化模拟) 【赏诗文】同学们对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很感兴趣,邀你来探究。整理诗文中的“柳”与“别”。

    诗文中的“柳”

    古诗里的“别”

    摇曳多姿的柳,在古人笔下意趣万千。它是《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离愁;是谢道韫“①”(《咏雪》)的才情;是李白“②,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乡愁;是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游山西村》)的希望;是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④”(《咸阳城东楼》)的苍凉。

    试听别语慰相思。“山回路转不见君,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目送;“挥手自兹去,⑥”(《送友人》)是李白的静听;“⑦,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的牵挂;“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的安慰。

    ⑨由以上发现,除了柳,古人别时寄情的载体还有

五、综合性学习
  • 6. (2023·永吉模拟) “教育双减”话题,成“两会”焦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部分学生、家长多有误解,为此,某初中学校开展“聚力‘双减’促发展”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加。
    1. (1) 黑板报上有一幅漫画,请你向同学们简要介绍画面的主要内容。

    2. (2) 班级通讯员转发了一则消息,从中可以看出“双减”获得了怎样的效果?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①今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育国情调查中心发布了《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②《报告》显示:“双减”后,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

      ③《报告》显示,“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表示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分别是96.8%、92.8%、90.5%和96.0%。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89.0%的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学生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75.5%的家长认为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家阅读、运动、劳动、社会实践总时间增加,68.2%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明显增加。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22年3月2日)

      你的探究结果:

    3. (3) 活动中,有少数同学认为名著阅读加重了学业负担,不应提倡。引发了大家积极的讨论。

      李华说:“名著阅读不会加重学业负担,反而能培养我们优良的品德。”

      张红说:“是名著为我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门,让我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怎么会是负担呢?”

      请你从所阅读的名著里,分别为李华和张红补写一个事例论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要求写出作品、人物名称,主要事迹及作用。

      为李华补写的事例论据

      为张红补写的事例论据

六、写作题
  • 7. (2024·金华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墨子号”里有“小孔成像”的基因,飘过秦砖汉瓦的雪也飘过现代高楼,话剧《骆驼祥子》改编于老舍的经典名著,模仿人类智能出现了 AI……有人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也有人说:“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⑴题目自拟;⑵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⑶不少于500字;⑷不得出现包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