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主题阅读:05 科学精神

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更新时间:2024-09-26 浏览次数:36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元主题阅读
  • 1. 课外阅读。

    从小就爱问“为什么”

    爱迪生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留下了2000多项发明,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之相比。

    那么,爱迪生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呢?在他身上,可以发现远大的事业心、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他曾说过:“所谓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可见他的成功与他强烈的事业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离不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小时候良好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8岁时在学校读书,因爱提问题惹恼了老师,只上了3个月的学就被学校以“头脑愚笨不堪教化”而赶出了校门,从此再也没有进过任何学校接受正规化教育。开始时,爱迪生是在母亲指导下自学;12岁时,他为了能到一家大型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免费阅读报刊,在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从此便开始了他边谋生一边学习的生涯。

    遇事爱问“为什么”,这是爱迪生的一大特点,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开始。

    在一般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是供他们游玩的场所,但在爱迪生眼里,它是一个个问题的迷宫。如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声越来越大,闪电越来越密,等等,他便在心里琢磨?____?____?____?

    爱迪生从小就发爱动脑筋,发现什么不明白的事情,碰上他觉得应该明白的事情的道理,他的问话就会多起来,而且这些话中都是一个内容:为什么?正是这种从小就爱思考、动脑筋、永不满足的性格,使他逐渐走上了科学的发明创造之路,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 (1) 爱迪生走向成功的开始是(    )
      A . 他有远大的事业心。 B . 他从小就爱动脑筋。 C . 他遇事爱问“为什么”。 D . 他有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2. (2) 联系短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3. (3) 第3自然段中列举了爱迪生“8岁时”和“12岁时”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4. (4) 你是怎样理解爱迪生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的?
  • 2.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②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圆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 , 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 (1) 下列哪个词语和“司空见惯”的意思不同?(    )
      A . 层出不穷 B . 熟视无睹 C . 见怪不怪 D . 屡见不鲜
    2. (2) 第②段中的“这一特点”指的是(    )
      A . 实验中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B . 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C . 助手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变红了 D . 助手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紫罗兰花瓣会冒烟
    3. (3) 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填表。

      人物

      “?”

      从“?”到“!”的过程

      “!”

      波义耳

      紫罗兰遇到盐酸为什么会变色?

    4. (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把“?”拉直变成“!”,作者这样表述,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观点。(   )

      ②波义耳经过反复实验发现,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

      ③作者选取了化学家波义耳的事例来证明观点,很有说服力。(   )

    5. (5) 如果再给选文添加一个事例,下面两则材料,哪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一: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澡盆中的水随着身体的浸入而不断溢出,这是为什么呢?其他物质浸入水中也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吗?他经过反复的实验,终于发现了浮力定律,还帮国王测定了皇冠的纯度。

      材料二:莱特兄弟自幼爱好机械,向往飞上蓝天,他们努力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鸟类的飞翔秘密,探索它们起飞、升降和盘旋的机理,进行飞行器的研制。经历了一次次的试飞,经历一次次的失败,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我选择材料,我的理由是:

  • 3. 课外新视野。

    石头为什么会“烂”

        几十年前,在列宁格勒博物馆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1843年帝俄时代从埃及搬来的两座人面狮身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了,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诊断,原来是列宁格勒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

        石像受不了列宁格勒潮湿的空气。潮湿的空气含有很多水分,水联合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一齐向石像进攻,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石像还害怕列宁格勒的寒冷。它的身上有无数缝隙。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就冻成了无数的小冰碴。①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1/11。②小冰碴只好用力往外伸张自己的身体,这个力量可不能小看,能使指头尖大的面积上受到2500千克的压力!这样就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病根”找出来了,科学家就“对症下药”,给两位客人全身涂满油脂,把缝隙全都堵死,不给空气和水分进攻的机会。从此,两位客人的身体才没有继续坏下去。

        这么说,在气候干燥温暖的埃及,石像是不是永远不变呢?不,在大自然里,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石像一样在变,只不过变得慢一些罢了。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那里的金字塔高度也减低了。

        埃及虽然气候干燥温暖,却有冷热的变化,而只要有冷热的变化,石头就会受到破坏。

        白天,石头表面热,要膨胀,里面冷,要收缩;黑夜,又反过来,石头表面冷,要收缩,里面热,要膨胀,就这样,一部分要胀,一部分要缩,拉来扯去,日子一长,多大的石头也会给拉扯碎的。

        石头还受到生物的进攻。

        许多小动物也是石头的破坏者,它们有的在石头上打洞,有的叮在石头上生活。

        生物死后,尸体也能分解出有机酸,迫使石头分解。

        这许多破坏者常常是联合起来向石头进攻的,科学家把它们的联合进攻叫做“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没有不“烂”的石头。

    1.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瘦弱”:

      “病根”:

    2. (2) 画线的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 (3) 读一读,体会画曲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4) 用你学过的科学知识,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画曲线自然段:
    5. (5) 概括地说,石头慢慢“烂”掉的原因是什么?
    6. (6) 短文最后一自然段中“这许多破坏者”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 4. 课外阅读。

    从臭气弹到原子弹

        费米小时候十分调皮,他常常拿出许多时间去玩耍和恶作剧。他和同伴爬到楼顶用盛水的桶相互战斗;和女同学开玩笑,选举其貌不扬的女同学当“五月皇后” , 然后大肆鼓噪,使那位被推选的少女啼笑皆非;他偷偷把一盆水放在虚掩着的门上,让第一次走进的人浇个落汤鸡,等等。然而,这对费米来说还不算够,他又闹到课堂上来了。

        有一次,教授正在课堂上讲课,费米和他的朋友拉赛蒂却交头接耳,他们玩弄着自己设计制造的臭气弹,只听得“砰”的一声,臭气顿时充满了整个教室。教室里一片惊叫,课被搅乱了,老师愤然离开教室,把费米恶作剧的事情在全校通报批评,许多老师纷纷向校方建议:“把肇事者费米永远开除学籍!”

        这时,费米的实验老师卢吉·普齐安站出来大声为费米辩解。他说,费米搞臭气弹固然不对,但他是因为精力旺盛得不到知识的满足,老师的责任应该是引导他,并教他丰富的知识。普齐安老师深知费米出奇的聪明和才干,他担保说:“这个小伙子将来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这样,费米的学籍被保住了。

        在日后的学习中,普齐安十分注意帮助和保护费米。他和其他的老师不同,自认是一位才疏学浅的人。他对学生的帮助不是多给学生知识和予以指导,而是反过来向学生求教,以此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他了解到,费米已经全部掌握了自己现有的知识。于是,他要费米教他理论物理学,他谦虚地说:“费米,我才疏学浅,你博闻强记,请你给我讲一些物理学方面的新知识吧。”见老师诚心以待,费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给老师开了一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课程。

        普齐安对费米的爱护和激励成为费米后来考入大学深造的极大推动力量。1922年7月,费米以优异的成绩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26年,25岁的费米担任罗马大学第一任物理学教授,并在居里夫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慢中子铀的人工衰变的现象,由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由于受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统治的迫害。费米1938年举家逃往美国。他在芝加哥大学参加并主持了第一个原子反应堆的设计和试验。随后,他又参加了“曼哈顿计划”,终于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1. (1) 选择下列引号的用法,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序号。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重要的、着重指出的部分。

      C.表示特定的含义。   

      D.表示否定或讽刺。

      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中的引号用法依次是:    

    2. (2) 请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与画横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从画出的句子中看出普齐安是一个的老师。
    3. (3)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普齐安老师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没有学生聪明。 B . 普齐安虽然才疏学浅,但他非常虚心。 C . 普齐安老师并不才疏学浅,他向费米请教理论物理学的目的是要调动费米学习的积极性,让他把多余的精力用到深入的学习中去。
    4. (4) 普齐安对费米的爱护、激励产生了哪些影响?
  • 5.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神奇的电子书包

    ①提起书包,没有一个人会不动心的,因为它曾经伴随我们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令人遗憾的是,眼下孩子对书包却有一种畏惧感。据说有人称过中学生的书包,大都在10公斤到20公斤左右。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学生的脊背,也压痛了父母的心。

    ②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别急,在E时代,已经问世的电子书包将舒展父母们的眉头。据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调试一种电子书包。这种书包相当于16开本书本大小,厚度约1厘米,重量700克,内存1MB。第一批准备试用的200台电子书包,分4个班,将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和深圳4个城市试用。

    ③这些书包如果做得秀气些,完全可以放在口袋里。虽然不起眼,却可以从小学用到大学毕业,读研、读博还都可以用,一用就是几十年。所有的作业都可以在这本书里完成。想要更新内容,只要拿张盘往里一输就成。这样,课堂上再也看不到堆积如山的课本、作业本,连钢笔、铅笔等文具都不用带了,一本16开本的电子书包将代替这一切。

    ④在新加坡,电子书包的发展要更快一些。它实际上是一个贮存、记载和阅读信息、资料的电子装置,上面设有若干电子卡插槽,学生可以插入课本卡、作业卡和字典卡等,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

    ⑤但是要普及这种产品,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严格地说,就技术而言,它比掌上电脑还简单,并非什么高精尖产品。它唯一的缺点是价格还太高,现在的售价在1500至1600元,相当于一个学生高中三年的书费,还难以在全国推广普及。要把它的价格降到1000元以下,也并非什么难事。手机刚出来不也是一两万元吗?现在也不过千把元了。

    ⑥另一方面,传统的纸质教材不利于环保。我国在校的学生超过____亿,如果平均每个学生的课本为__本,每年达到___亿册,而学生所用的作业本姑且每学期每门课按6本计算,将达到___亿册,课本和作业本加起来将达到___亿册。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为此每年将欲掉多少森林。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将改变这种状况,为我们多留下几片森林,为子孙多留下一些绿色。

    ⑦秤砣虽小压千斤。别看电子书包小,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它不仅给中国的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还会对社会的很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1. (1) 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由第②、③段我们可以看出,其“神奇”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 (2) 请分析第②段“重量仅700克”一句中划线字“仅”的表达作用。
    3. (3) 第④段中说“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4. (4) 从第⑤段看,电子书包的普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的原因是;电子书包必将被普及的原因是
    5. (5) 第⑥段中加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6. (6) 结合选文,谈谈电子书包的使用有哪些意义?(至少写三点)

    7. (7) 假如你是电子书包的设计者,结合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你还想使电子书包具有什么功能?请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 6. 学与问

    ①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②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睛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你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____”就是这个道理。

    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惑,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⑤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日新月异:

      相辅相成:

    2. (2) 将名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D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 (3)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这样做,短文中提到的原因有哪些?
    4. (4) 短文围绕着“学与问”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找出来。短文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请简单概括。
    5. (5) 大科学家沈括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提出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

      明白的道理:

    6. (6) 阅读《学与问》,你一定联想到了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这两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 7. (2023六下·淮安月考) 课外阅读

    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着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围绕中心论点,从两个方面来论证的。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方法来论证说理。
      A . 道理论证 B . 举例论证 C . 比喻论证
    3. (3) 第①自然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这”指的是
    4. (4) 第③自然段“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中“经历”和“感受”能否互换?为什么?
    5. (5) 第②自然段“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什么?
  • 8. 课外阅读。

    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④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

        ⑤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⑥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1. (1) 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什么?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2. (2) 本文语言生动,意义丰富深刻。请根据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3. (3) 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的事例,说明了“”的观点。
    4. (4) 第⑤自然段作者结合现实生活,运用的写法,表明了的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