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4...

更新时间:2024-05-15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 1. (2024七下·德阳期中)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xūn)    基 (diàn)        澎(bài)  鞠躬尽(cuì) B . 友 (zhì)        起 (dié)        咳(sou)  为人知 (xiān) C . 越 (zhuó)  对 (xiào)        金 (xīn)  气冲牛 (dǒu) D . 果 (shuò)    草(shuài)   然 (yōu) 心贯注 (qián)
  • 2. (2024七下·德阳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狂澜 深霄 酣然入梦 锲而不舍 B . 诘问 污秽 至死不懈 目不窥园 C . 誓言 镶嵌 死而后已 妇儒皆知 D . 选聘 骨碌 马戈裹尸 迥乎不同
  • 3. (2024七下·德阳期中)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的科学家

    ——邓稼先。

    B .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值得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C . 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 , 后来读了鲁迅先《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D . 闻一多先生的演讲 , 让特务们无力反驳。
  • 4. (2024七下·德阳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18年6月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工会、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职工广泛参与、积极响应。 B .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 .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D .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 5. (2024七下·德阳期中)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闻一多、臧克家都是现代诗人。闻一多的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诗集《烙印》是臧克家的代表作。 B .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 .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鲁迅的代表作品除了散文集还有小说集,如《呐喊》《彷徨》。 D . 《卖油翁》的作者是欧阳修,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6. (2024七下·德阳期中) 仿照例句,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例句:我喜欢蓝色,我愿我的胸怀像蓝色的天空一样宽广;我喜欢白色,;我喜欢红色,;我喜欢金色,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 7. (2024七下·德阳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传统文化止于独行盛于大众徐嘉翼

    ①当众人被“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撩拨起续诗的兴致时,有人却嗤之以鼻:“参加接龙的很多人对诗的用韵一窍不通,折射出大众对真正传统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时代,真正的诗人都是寂寞的,诗歌都是小众的”,使不少网友“诗情酒兴渐阑珊”。

    ②这一观点体现出当今一些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总是端着架子,否认群众基础,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高姿态,充分显示其狭隘性。而这,也恰恰是他们相对落寞的原因之一。传统文化的发扬,当有“大足以容众”之胸怀,有“海纳百川”之气度,而不能在自我设限中孤芳自赏。

    ③那些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诗歌流传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但我们不能因为只看到绚烂夺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历史中已被风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从某种角度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淘洗沉淀无痕的平庸之作,何尝不体现了诗歌所拥有的广泛群众基础?事实上,当吟诗作赋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创作才能具有活力,涌现佳作。

    ④从《诗经》中的不少作品采自民间,到白居易写诗但求“老妪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诗词的兴盛从来不是小众的,而是在让普通百姓怡情养性中根植了其勃发的生命,正所谓“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那些传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贤士从普通百姓中汲取养料,佐以自己的才华而挥就的。诗歌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诗歌从来不排斥普通百姓对它的唱和吟咏与逸兴遣怀。

    ⑤作为“戏曲之母”,昆曲经历时代的变迁而一度奄奄一息。戏曲工作者们意识到,昆曲从家喻户晓走向没落,不是因为昆曲名家的离世,而是因为昆曲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于是他们开始引入歌剧、交响乐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众,而不再曲高和寡。当昆曲再次走进人们视野时,也走进了新的时代舞台,台下仍是一群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痴情戏迷,台上是大师在演绎传统的精髓。这时我们懂得,没有一个文化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一个文化有资本筛选受众群体,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谦逊,才能换来更长寿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来。

    ⑥以精英品位为借口故步自封,最终只会日薄西山,上演一群圣贤大师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吊唁的悲剧。唯有敞开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继承与发展,促成文化繁荣进步。时代需要包容,传统文化亦需包容。无论何时何地,传统文化止于独行,而盛于大众。

    《人民日报》(2016年06月15日05版)

    1. (1) 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传统文化盛于大众”的一项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大大促进了我国学术的繁荣。 B . 我国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C . 央视推出大型文化综艺类节目《经典咏流传》深得观众好评。 D . 宜宾推出首个博物馆沉浸式实景文化演出让博物馆“活”起来。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传统文化若固步自封,在自我设限中孤芳自赏,势必止于独行。 B . 在历史长河中淘洗沉淀无痕的平庸之作,体现了诗歌所拥有的广泛群众基础。 C . 传统文化盛于大众是因其从普通百姓中汲取养料,根植了勃发的生命。 D . 昆曲正因其曲高和寡,渐失群众基础,才从家喻户晓走向了没落。
    3.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从一些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说起,旨在表明文化应该要包容,海纳百川。 B . 第③段画横线句中的“金字塔尖”喻指那些流传至今的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诗歌。 C . 第④段以《诗经》、白居易等为例,旨在阐明“诗词的兴盛从来不是小众的”。 D . 第⑥段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强调了作者观点“传统文化止于独行,而盛于大众”。
  • 8. (2024七下·德阳期中) 阅读文段,回答各题。

    【材料一】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阅读内容愈加丰富,方式也日益多元化,从读纸质书到读电子书,再到如今的“听书”(即有声阅读),当碎片化的时间成为互联网争夺的重点后,用耳朵代替眼睛,正在让阅读有了更多可能。记者采访读者和业内人士了解到,有声阅读确实被越来越多的人欢迎,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

    何谓有声阅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说,是指通

    过有声方式,包括通过录音带、CD、有声读书机、广播、网络语音播报如移动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包括图书朗读、故事、外语学习、书评与图书介绍等”。

    【材料二】近年来国内有声书市场表现惊人。据业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中国听书市场规模为32.4亿元,同2016年相比增长36.7%,粗略估算,2018年有声阅读的市场规模约45亿。该负责人介绍,“在我们平台上,目前的有声书付费的活跃用户每天听书时长达3个小时,高频用户一年听书15本以上,‘听书’这一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不过,仍有一些读者不习惯这种阅读方式。蒋斌(化名)说,自己一直

    以看纸质书为主,“我习惯在看书的时候前后情节对照着来看,经常要往前翻,纸质书是看着最舒服的,有利于集中精力。而且‘有声读物’内容不全,有些书没有,有些课程设置不科学,听起来不好理解”。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亦显示,当被问及“不听书”的原因时, “没有听书习惯”是首要原因,超过半数的国民选择这一选项,“不喜欢听书的形式”“没有感兴趣的内容”“不了解有什么听书渠道”“听书付费比较高”“听书平台技术不过关” ,也是制约国民听书的因素。

    【材料三】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有关“听书率”的调查数据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不仅局限于纸质阅读。 B . “听书”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可以用耳朵代替眼睛,更好利用碎片化时间。 C . 读者不习惯听书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原因是不喜欢听书的形式、听书付费比较高、不了解听书渠道。 D . 2016-2018 年,有声阅读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达 30%以上,发展态势很好。
    2. (2) 阅读材料三,请简要说说未成年人群体的有声阅读情况。
    3. (3) 如何让更多人接受“有声阅读”?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
  • 9. (2024七下·德阳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 “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

    ⑧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节选自《老山界》)

    1. (1) 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⑧段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对夜里所见所闻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 B . 第③段到第⑤段的语言描写,表现出老山界高耸难攀,使我们感到吃力。 C . 第⑧段写“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一环境描写写出老山界的险峻。 D . “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大环境中声音的特点,暗示了战士们被冻醒后的私语和来自山间的风声之盛。
    2. (2)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中“缀”换成“挂”可否?为什么? 
    3. (3) 选文第①⑦两段写景,观察点有何不同?请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古诗文阅读(31分)
  • 10. (2024七下·德阳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 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 【注释】①趋:快步走向。②捐:抛弃。③亡:通“无”,不足。④懿:美好。

    1.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往事耳(了解) B . 鲁肃过寻阳(到,等到) C . 知其所亡 (每天) D . 七年不返(才)
    2. (2) 乙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 .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 .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 .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3.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 . 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 . 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何异断斯织乎?

  • 11. (2024七下·德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完成各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 (1) 下列对韩愈的《晚春》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直接地写出了作者对春日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B .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只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 C . “杨花榆荚无才思”,诗人极力嘲讽“无才思”的“杨花榆荚”没有其他花那样艳丽,不配在春天飘落。 D .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2. (2) 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 
  • 12. (2024七下·德阳期中)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②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④当窗理云鬓,。(《木兰诗》)

    ⑤《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相似的两句诗是: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四、名著阅读(9分)
  • 13. (2024七下·德阳期中) 下面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作品围绕着祥子最大的梦想,写他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B . 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曹先生,曹先生和他的家人对祥子很不好。 C . 小福子是祥子最后的精神寄托,当小福子上吊自杀后,祥子开始变成麻木自私、自暴自弃的人。 D . 虎妞是老舍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既同情又批判。
  • 14. (2024七下·德阳期中) 阅读下面从《骆驼祥子》中摘录的文字,回答问题。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她,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老舍描绘的暴风骤雨的场景,展现的也是祥子的世界。有人说:“祥子的世界一直在下雨,让我们觉得这雨真大。”请结合祥子生活经历中的关键事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作文(共60分)
  • 15. (2024七下·德阳期中) 小作文:

    故乡,一个永恒的话题,引得无数文人竞相传唱。请你以“故乡”为主题,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表达你对故乡的某种感情,150 字左右。

  • 16. (2024七下·德阳期中) 大作文

    在我们的心海上,总有那么一座灯塔,在我们成长的航程上,为我们引航。它或许是一本书,给我们智慧的启迪;或许是一段友谊,给我们真诚的力量;或许是犯错时老师的教诲,让我们不断进步;也或许是失败时父母的鼓励,让我们勇敢前行…… 请以“心中的灯塔”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