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贲•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人文与天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古人云:“究天人之际,其本质是追求内心光明,其方法论是允执厥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始终是其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主体思想和主要实践始终是天人合一。
考古学证据显示,观象授时在中国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历史。太阳、月亮的光明成为中国先民身心两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为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和内在本质。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像人形而特彰明其心”,文化一词的本义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内心光明。所以,文明兼有文化和光明两者的含义,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所谓“君子之光,其晖吉也”。从而实现内圣外王
中国先民关于天文与人文的思考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精神。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学的外在逻辑。儒家尤其是宋儒,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精确辩证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含义,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天体运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时间流逝、季节变迁、生物繁衍、粮食丰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妨举些事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作为距今约4 300年至3 900年,已经是在阴阳、太极和天地形成的宇宙观以及八卦、五方的天下观指导下规划建设的,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居中而治、掌握历法、敬授民时的权威。大量殷商卜辞、两周金文,出现了统治阶级关于天命、天、“(其)严在上”的文字。春秋战国以降,天命从统治者的话语权转变为民心力量、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民心即天命、天命即人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从《周易》及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均对天人关系、天人合一进行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深入研究和阐析发扬,形成了蔚为壮观、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以止”的理念和特性。
(摘编自《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有删改)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 50 年代,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 365.25 日,但历元不同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 25 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达到了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 20 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
(摘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在研究中发现狗具备一种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并且能准确地从中判断出人究竟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
当人类遇到一个新面孔时,他们的目光总是会不自觉地向左转移,首先落在对方面部的右半侧。这就是“左斜视”现象。“左斜视”现象一般出现在人类面对面相遇时,比如人类在观察动物或无生命物体时,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对于“左斜视”现象
英国林肯大学科学家近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声称,宠物狗也与人类一样具有这种“左斜视”倾向。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其他的动物有这种倾向。但是,看到其他事物时不会出现。在试验中,林肯大学的郭昆博士向17只宠物狗分别展示了人类、狗、猴子的面部图片以及一些无生命事物的照片。当宠物狗面前出现人类面部的图片时,当它们面对猴子及无生命事物,甚至它们同类的照片时
郭昆认为,经过与人类数千年的友好相处,狗已经在进化过程中有了“左斜视”的功能,人类面部的右侧比左侧能够更精确、更强烈地表达个人情感,包括愤怒等情绪。如果确实如此的话,在实验中当研究人员把人类面部图片倒过来摆在宠物狗面前时,它们仍然会不自觉地向左斜视。相反,狗的大脑右侧主要负责处理来自左侧视野范围内的信息,因此比大脑左侧更适合解释人类的面部表情。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低估了狗的智力水平。最新的研究表明,狗的智力能够达到14个月大的婴儿的智力水平。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狗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中的表现相当于初学走路的孩子。
FAST“藏在”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这个巨大的洼坑本身就是FAST的三大创新之一。就是选择把“天眼”安放在这里,不仅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环抱的群山还为“天眼”的观测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
FAST的第二大创新就是“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任何地方。相比之下。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虽然也不小。但是它的眼睛就永远只能盯着一个方向。
“天眼”的“视网膜”就是30吨重的馈源舱。它在一百多米的高空、直径两百多米的球面上能够“收放自如”,实现误差小于10毫米的定位!这是FAST的又一大创新。
这只在贵州的群山之中凝视着宇宙的“天眼”,即将开始追寻宇宙最深邃的过去,搜索地外文明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