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1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粟是仰韶农业中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与热带早期农业的芋薯类作物不同,粟的播种、耕耘和收获都需特定时节,耕种者不得不观察四季、气候、日月、星辰等,以总结经验。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B . 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C . 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色 D . 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 2.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古城南北主干道的钟家港古河道中获得北方传统作物遗存粟米7粒、枣核1粒。这一发现说明当时(   )
    A .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 . 区域文化可能存在交流 C . 早期国家势力向北扩张 D . 南北方的农业经济趋同
  • 3. (2024高一下·开福期末) 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
    A . 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 .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 . 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 . 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
  • 4.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A . 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 . 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 C . 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 . 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 5.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春秋初年,楚、吴均因文化落后被称为蛮夷之国,但到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及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却被《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夏之后裔)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得称为“诸夏”。上述称呼变化印证了,当时( )
    A . 列国纷争的现实 B . 华夏认同的观念 C . 夷夏关系的对立 D . 儒家思想的传播
  • 6.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如表是两则取自《商君书》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   )

    《画策》

    “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

    《赏刑》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A . 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 B . 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 C . 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 D . 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
  • 7.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孔子对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加以整理,并利用官史作《春秋》,上起鲁隐公,下讫鲁哀公,计十二公,以编年体裁和简约的文辞,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传授后学。这些成就(    )
    A . 开启了官方修史的传统 B . 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C .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D . 构建起完整的儒学理论体系
  • 8.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关中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下图对关中地区位置标注准确的是(   )

    A . B . C . D .
  • 9.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孔子说:“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自汉代起,“祖功宗德”成为历代帝王庙号制定的基本原则,但“曹魏有三祖,朱棣为成祖,福临(清顺治帝)为世祖,玄烨(康熙帝)为圣祖”的现象也曾频频出现。这说明庙号的制定意在( )
    A . 凸显专制皇权的威严 B . 传承儒家的礼乐制度 C . 塑造君主的开明形象 D . 彰显以德治国的理念
  • 10. (2024高二下·凉山月考)  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
    A . 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B . 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 . 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 .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 11. (2024高三下·江西模拟) 西汉末年,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国力日益衰减,官僚机构日趋腐化。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三者结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该现象(   )
    A . 与盐铁专营政策有直接关系 B . 最终导致西汉政权的瓦解 C . 促使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 可佐证王莽改制成效有限
  • 12.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 . 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 . 气候条件变化 C . 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 . 南方经济发达
  • 13.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如表曹魏、西晋时朝廷选举入仕情况统计,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历史时期

    出身不同门第占总数比例(%)

    高门

    一般士族

    寒门

    曹魏

    61.6

    6.3

    32.1

    西晋

    54.2

    35.6

    10.2

    A . 世家大族社会影响巨大 B . 优秀官吏被大量选拔 C . 社会阶层流动不断加强 D . 九品中正制功能弱化
  • 14.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据推算,自605年(隋大业元年)起参与开挖通济渠(黄河—淮河段大运河)的民工达 360万,与此同时,参与疏通古邗沟的民工也不下 10万;608 年,连通海河与黄河的永济渠,仅征用的河北民工数就超过百万;610年,大运河全线贯通。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得以贯通的重要条件是( )
    A . 民众对兴修水利的热忱 B . 大一统王朝的动员能力 C . “赋役折银”制度的推行 D . 隋炀帝个人的享乐追求
  • 15.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唐诗有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中后期遭到严重破坏,扬州盛况不复,一去不返。北宋设市舶司后,明州(今宁波)发展迅速,“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蕃之至中国者,进出唯明州一港”。影响这一变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海外贸易的兴盛 B .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政治局势的变化 D . 重农抑商的松动
  • 16.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由此可知,唐代(   )
    A . 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 B . 建立了科学行政体系 C . 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D . 皇权受到相权的威胁
  • 17. (2024高一下·湖北月考)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道:“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汉代更为广泛、更为自由。”在钱穆看来,唐代的科举制(   )
    A . 形成了尚学风气 B . 终结了贵族政治 C . 选拔了实用人才 D . 扩大了统治基础
  • 18. (2024高二下·东莞月考) 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遭到破坏,政府为保持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分配控制权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土地拥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实际上得到承认。这一变化导致(   )
    A . 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B . 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 C . 中央集权的严重削弱 D . 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
  • 19.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唐代,岭南“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云南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农民“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 . 农作物种类明显增多 B . 农业生产技术大为提高 C . 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D . 南方粮食产量已超北方
  • 20. (2024高二下·华州期末) 魏晋玄学家主张自然之性是生存之本,仁义教化是末,要求“崇本息末”,但他们也认为顺性之自然,可以自然心知、明白而达礼,最终成就仁义。由此可见,魏晋玄学家的主张(   )
    A . 冲击了儒家的等级秩序 B . 使儒学丧失了正统地位 C . 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 . 克服了传统儒学的局限
  • 2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唐代小说中对域外风情、物品及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奇特方式、奇能异巧的刻画和描述随处可见。如《杜阳杂编》对外国贡品“常燃灯”的描述,《朝野佥载》中对真腊国风俗人情的描绘。上述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 . 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 . 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C . 域外文化成为主流 D . 工商业市民阶层的壮大
  • 22.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下表为宋朝部分官员出席曲宴的记载,出席人员变化反映出(   )

    时期

    太祖朝

    真宗朝

    曲宴记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

    A . 宋初治国方略的调整 B . 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C . 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D .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 23.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北宋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及边境上的藩兵,其中禁军担任“守京师、备征戍”的任务。宋太祖时禁军人数只有二十万不到,到宋仁宗时期禁军员额高达80多万,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兵种。这一现象( )
    A . 改变了守内虚外的国策 B . 导致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C . 埋下了边疆危机的隐患 D . 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 24.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宋辽“澶渊之盟”后,从景德元年(1004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的117年间:贺生辰宋遣使140次,辽遣使135次,共275次;贺正旦宋遣使139次,辽遣使140次,共279次:祭吊等宋遣使46次,辽遣使43次,共89次。材料表明,该时期(   )
    A . 使节往来加深宋辽间的交流 B . 宋朝与辽朝交往形式的多样 C . 宋辽通商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D . 宋辽之间利益分歧得到解决
  • 25.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   )
    A . 推崇儒家治国理念 B . 强化权力的制衡 C . 对改革未形成共识 D . 重视前朝的经验
  • 26.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据学者研究,图1、图2分别为比宋和南宋政治地理结构图。

    据此推断,南宋政治地理结构的变化( )

    A . 简化了地方行政层级 B . 改变北攻南守的形势 C . 有效防范了武将专权 D . 有利于维系偏安政权
  • 27.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辽史》记载:“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从中可以看出辽朝的职官设置( )
    A . 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B . 采用宋朝的行政架构 C . 削弱了契丹族的地位 D . 消除了民族间的差异
  • 28.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上谓辅臣曰:“盖北有强敌,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材料中的“二敌”是指(   )
    A . 女真族与党项族 B . 女真族与契丹族 C . 契丹族与蒙古族 D . 契丹族与党项族
  • 29.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 .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C . 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D .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 30.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宋初,沿袭唐朝后期制度,史称“宋承唐制”。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省长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崇文抑武的需要 B . 皇权专制的要求 C . 分割相权的创设 D . 唐朝政体的完善
二、材料分析题
  • 3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藩镇的设置,最初就是为了应付边疆民族战争的。如朔方, “山河襟带,关辅要冲”,天德军, “尤居边要”“实扼戎吭”,南西道, “控全蜀咽喉之地,当狂寇奔侮之冲”,剑南东川, “蜀门重镇,雄压险中”,西川, “表里山河,内外险固”。战略地位皆甚重要。

    ——摘编自《旧唐书》等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为了“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先策”,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不使北宋成为继后周以后又一个短命的朝代,宋太祖、太宗及其后继者采取了一系列“防弊”之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唐朝设置“藩镇”的目的及结果。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为改变节度使割据地方而采取的“防弊”之政。
  • 32.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桑弘羊主张从商业领域获取财政收入,实践的方法是政府直接参与生产经营,他从政府的经济活动实践中提炼出一套独特的关于商业以及商业从业者的看法,或者说政府与市场私人商业活动之间关系的观点。

    ——摘编自赵德馨、唐艳艳《汉帝国何以由富国变为强国——桑弘羊经济思想研究》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所主张之富国强兵政策,与汉武帝之敛财于民、用兵于外,正相类似。司马光在陈请废除王安石新法时,亦曾举述汉昭帝即位后较诸武帝改弦更张的举措,谓“武帝作盐铁、榷酤、均输等法,天下困弊,盗贼群起,昭帝用贤良文学之议而罢之,后世称明”,试图以此汉朝旧事作为历史依据,来说明其主张的合理性。

    ——辛德勇《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论述题
  • 33.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图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壁画中找出两处“错误”,并就“错误”产生的原因分别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1. (1) 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汉武帝并非汉宣帝。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