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质量...

更新时间:2024-06-27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公元前5千纪上半期,埃及出现了农业聚落,逐渐采用农耕生产方式。之后,上埃及社会快速发展,阶级分化急速推进,进而很快建立起国家。据此可得出的结论为( )
    A . 古埃及人率先掌握农耕方式 B . 地理环境差异影响生产关系 C . 农业发展是国家创建的条件 D . 农业进步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 2.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和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材料意在说明:(   )
    A . 农业革命助推科技革命的到来 B . 农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工的出现 C . 农业革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D . 农业革命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
  • 3.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粟是仰韶农业中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与热带早期农业的芋薯类作物不同,粟的播种、耕耘和收获都需特定时节,耕种者不得不观察四季、气候、日月、星辰等,以总结经验。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B . 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C . 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色 D . 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 4.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2003年的杭州亚运会不仅引入了智能机器人参与赛事管理。在观众体验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也让人印象深刻。此外,人工智能还用于搬运标枪、铁饼等器材,进行配送、巡防、迎宾等工作。这些机器人活跃在亚运会的各个场所,服务公共表演、体育训练、安全保障等众多领域。这说明:(   )
    A . 中国的科技智能水平世界领先 B . 科技革命可以实现劳动者的全面解放 C . 技术进步推动生产生活的改变 D . 科技成果的应用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
  • 5.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修正案,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及融资能力显著提升,但该修正案拖至2009年才生效。2010年又通过新的修正案,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与美元等构成新的货币篮子,但修正案直至2016年才生效。据此可知,这些改革( )
    A . 加强了区域集团间的联系 B . 解决了世界货币不足问题 C . 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D . 冲击了美国的金融话语权
  • 6.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贵霜帝国地处中亚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与汉朝、罗马、安息并称为欧亚四大强国。通过考古,出土了大量帝国时期的金币。这些金币正面多为手持权杖的国王半身像,而背面是执三叉戟的印度教湿婆神和神牛,周边铭文则以希腊语和佉卢文书写。这些钱币可以实证:(   )
    A . 欧亚文化一体化 B . 东西方贸易频繁 C . 多元文化的交流 D . 希腊文明的延续
  • 7.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满族人家四合院的杆式大门原本十分简易。明清易代后,满族四合院的“门”与“堂”分立,门的地位被提高,成为整个住宅的重要部分。据此推知,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满人生活水平提高 B .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C . 朝代更迭社会动荡 D . 传统思想文化影响
  • 8.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下表为 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有:(   )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3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90

    284

    402

    60

    20

    24

    ①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密切了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有利于全球水陆运输网络的形成 ④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 9.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这些规定:(   )
    A . 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 B . 确保传染病问题能彻底解决 C .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的现状 D . 有利于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
  • 10. (2024高二下·罗江月考)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 . 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 .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 .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 11.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1938年4月,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代表组成“蒙藏回族慰劳抗战将士团”,并发布《致全国同胞电》和《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称“各民族同为组成中华民族的份子”“存亡与共,相依为命,不可分离”,并高呼“中华民族万岁!”这一史料证明( )
    A . 相持阶段各民族团结抗战 B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涨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D . 民族胜利推动了民族团结
  • 12.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据如表可以推断出玛雅人的多神崇拜主要源于( )

    玛雅主要神灵

    神灵

    职能

    天神

    赐给地球雨水,使土地适合种庄嫁,避免灾难

    太阳神

    健康、音乐、诗歌、书法(与羽蛇神相关)

    月亮神

    掌管各种水体、丰收、彩虹、分娩、纺织、洪水

    雨神

    掌管雨水充沛、避免干旱

    羽蛇神

    掌握雨季、播种、收获、五谷丰登,太阳神的化身

    A . 神灵职能的多元化 B . 各文明相对孤立 C . 农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D . 无文字,语言杂乱
  • 13.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被阿卡德人接受,巴比伦人、亚述人先后采用。此外,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等也根据各自需要,对楔形文字加以改变并使用。1500年左右,埃及与西亚各国的交往书信也用楔形文字书写。这可用于说明(    )
    A . 西亚和北非文明发展的趋同性 B .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明高度发展 C . 苏美尔人为区域交往作出了贡献 D . 古巴比伦长期是区域的文化中心
  • 14.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据学者研究,17世纪以来,原产自南美洲的金鸡纳的抗疟作用被欧洲人发现后,引发了欧洲各国对金鸡纳的竞相争夺,造成南美地区金鸡纳树皮的日益稀缺以及森林的严重破坏。这一观点(  )
    A . 辩证地分析了全球联系加强的影响 B . 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待欧洲海外扩张
    C . 忽视了金鸡纳的重要医学价值 D . 看到了物种交换带来的局限性
  • 15.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归降,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道,渡澜沧水”,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人大夏。据此可知,两汉政府( )
    A . 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 B . 使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扩展 C . 首次全线贯通东西丝绸之路 D . 开辟了西南道的商贸生命线
  • 16.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 )
    A . 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实用原则 B . 说明古迹保护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 . 强调古迹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 . 提出古迹修复以完整性为根本目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题,共52分。
  • 17.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解剖学发展的突破口,是在各个大学实现的,虽然一开始主要是为了查找死因进行法医类型的解剖,但是到后来则演变成了给学生演示解剖学知识的操作。首功之臣当推博洛尼亚大学的蒙迪诺,他不但将解剖学引入了专门的医学课程,甚至亲自动手解剖尸体,并写成了第一本专业性的解剖学著作——《解剖学》。之后,随着黑死病的蔓延动摇了天主教的神圣地位,加之14, 15世纪欧洲城市资本主义萌芽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各国国王、人民都迫切想要摆脱压榨剥削和阻碍自身发展的宗教统治。对上帝和《圣经》的怀疑最终引发了“复古”和“人文主义”。

    材料二

    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建立与发展大概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这与法国密不可分,当时法国的解剖学教授均是两栖性的,他们一方面在实验室进行解剖学教学和研究,同时又在医院从事医疗实践,由此拉开了创立现代临床解剖学的良好开端。临床解剖学的第一个传播工具是法兰西医学院的解剖教授们创办的《临床解剖学》杂志。此后各国纷纷创办了这类杂志,并先后成立了许多临床解剖学学会,其中,最年轻的是成立于1988年的欧洲临床解剖学会。该学会的宗旨是在欧洲范围内促进和推广临床解剖学,密切欧洲临床解剖学家们的联系,促进其间的文化和科学交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法】JP Chevrel著、王旗译《临床解剖学·划时代的解剖学》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解剖学在欧洲兴起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现代临床解剖学发展的特点。
  • 18.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人类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集中的手工工场,相对于分散的作坊而言,是一种大型的生产组织,它把所有劳动力和不同工序集合在同一场所。在手工工场里,日趋细致的劳动分工已成为生产的基础。这一时期,产生很多发明,采用新的技术,改进生产工具。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对工人的训练和要求,奠定了日后工业化大生产所必备的组织秩序,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手工工场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它面向市场而进行生产。

    ——改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第一次技术革命

    从纽可门的单作用蒸汽机到瓦特的双作用蒸汽机的发明用了72年

    从发明到应用:蒸汽机为84年

    第二次技术革命

    从法拉第的发电机模型开始,到美国人交流电动机发明用了57年

    从发明到应用:电动机为65年;无线电为35年;雷达为15年

    第三次技术革命

    代表性技术电子计算机1946年问世,在30年时间内经历了5代;运转速度增加30多万倍;体积缩小到三分之一

    从发明到应用:原子能利用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为1年

    科学知识增长率

    20世纪50年代每年增长9.5%;60年代为10.6%;80年代为12.5%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工场呈现的发展趋势,并概括手工工场的发展为日后工业革命开展而奠定的基础。
    2. (2) 根据材料二,以“市场”为视角指出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写出当时“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新生产组织方式及“蒸汽和机器”催生的两样新交通工具。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三次技术革命相对于第一、二次技术革命而言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以科技为视角概述进入20世纪以来出现这些新变化所具备的条件。
  • 19. (2024高一下·朝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五六千年前,地中海东部就已经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代帝国,它们的建立带来了东地中海地区最早的文化交融。希腊文明兴起之后,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城邦遍布整个地中海沿岸,地中海的文化中心也由埃及转移到希腊。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之间有了更密切的交流。公元前1世纪,罗马征服了整个地中海沿岸,将原本独立的各个文明纳入同一个政权治下,地中海文化圈最终形成。

    ——摘编自陈村富《地中海文化圈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

    材料二 学术界往往将地中海文化圈一分为二、埃及、叙利亚等东地中海地区具有浓厚的东方文明特征,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地中海地区则别具一格。希腊文化源自埃及,同时希腊文化也为东方文明所吸收。而最终征服环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在文化上展现了更多的开放与包容,不仅对希腊文化照单全收,对埃及等东方文明也多有吸收,成为地中海新的文化中心。而罗马的征服又将文明带到了原本落后的西欧地区。

    ——摘编自谌中和《地中海文化圈与西方文明独特性的根源——兼与陈村富教授商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中海文化圈形成的有利条件。
    2. (2)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地中海文化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中海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 20. (2024高二下·大理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新加坡福建会馆曾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南祥大学,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会馆还曾资助四百万元重修了天福宫,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剑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渐成为紫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伟达《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角色定位与社会贡献》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提炼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新加坡的文化定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