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18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 1. 公元前 6—前 4 世纪,北印度产生了多个重要的思想流深,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 派别。它的创始人主张( )
    A . 众生平等 B . 法老至上 C . 君权神授 D . 小国寡民
  • 2. 国王和议会的主权之争持续了几十年。其间有大规模动荡,有战争,有革命,但是 最终解决问题的是“不流血的手段 ”。“不流血的手段 ”是指( )
    A . 德国统一 B . 法国大革命 C . 英国“光荣革命 ” D . 美国独立战争
  • 3.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有学者指出:“亚非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下列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中国——倡导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进步 B . 韩国——注意发扬东方儒家文化的精华 C . 印度——印度教和基督教仍是主要宗教 D . 埃及——阿拉伯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保留
  • 4. (2023高三上·诸暨月考)  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或庄严雄伟、或精美华丽、或与自然的风景融合,或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观察图片,下列项对应图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①中国云冈石窟—佛教本土化的体现 B . ②桑奇大塔—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 C . ③羽蛇神金字塔—玛雅自然神的崇拜 D . ④哥特式教堂—俄罗斯东正教的象征
  • 5. 中世纪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治理堤坝、水利系统和 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 整修道路,桥梁,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 )
    A . 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B . 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C . 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D . 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
  • 6. 据统计,到戴克里先皇帝统治时期(284-305 年),罗马正规的道路总数达 372

    条,全长 8.5 万公里。除爱尔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诸国外,人们已在 34 个欧洲 国家发现了罗马人建造的道路遗迹。材料可印证,罗马帝国( )

    A . 各地经济联系较强 B .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C . 疆域囊括整个西欧 D . 对外扩张愈发频繁
  • 7. (2023·湖北)  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
    A . 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 . 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 . 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 . 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 8. 对于中世纪欧洲国王的权力,有学者认为:“他的司法行政权力只限于自己的领地 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 ”这说明当时的欧洲 ( )
    A . 城市自治倾向明显 B . 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C . 封建国家主权分散 D .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 9. (2022高二下·鹤岗月考) 据学者研究,在希腊的经济结构中以葡萄、橄榄的种植、加工和海外贸易为代表的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与工商业有关的生产;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知,当时希腊(    )
    A . 注重物质生活 B . 产业结构单一 C . 海外贸易发达 D . 商业特征突出
  • 10. 12 世纪,法国许多城市常常是高级审判权归领主,低级审判权归自治市,与此同 时,还存在着教会法庭,王室法庭也向自治市伸出它的触角,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 . 城市与王权激烈对抗 B . 封君封臣制度趋向瓦解 C . 民族国家逐渐兴起 D . 政治权力主体的多元性
  • 11. 下图所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

    A . 兴起于伊朗高原并创造了楔形文字 B . 出现汇集古埃及及西亚传说的《天方夜谭》 C . 希腊文化对西亚北非产生长期影响 D . 基督教产生发展并在 4 世纪末被定为国教
  • 12. 中世纪时期,欧洲神学家从《圣经》中引申了寡妇不二的理论,力倡宗教禁欲主 义。庄园主们为了增加劳动人口则“百般纵容寡妇们结婚,如果她们拒绝或拖延,就 会被罚款 ”。这反映出中世纪的欧洲( )
    A . 教会与王权之间存在矛盾 B . 宗教的地位高于法律 C . 处于天主教会统治之下 D . 神权与世俗权力并立
  • 13. 查士丁尼在法典中并没有废除垂死的奴隶制度,但是赞成“释奴的善举 ”,并且 一律给予完全的自由和公民资格。这反映了《罗马民法大全》( )
    A . 保护了私有财产 B . 实现了自由平等 C . 强调了君主权力 D . 改善了奴隶地位
  • 14. 古希腊的奥运会许外邦人和奴隶观赛,但只有说希腊语和信仰希腊诸神的人,可 以代表各自的城邦参赛。由此可知,古希腊奥运会( )
    A . 有利于促进古希腊走向统一 B . 增强了希腊人的民族认同感 C . 阻碍了希腊文明的对外交流 D . 推动了古希腊文化走向巅峰
  • 15. 2 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说:“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化的东西, 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 合。 ”“这里 ”是指( )
    A . 罗马帝国 B . 拜占庭帝国 C . 阿拉伯帝国 D . 奥斯曼帝国
  • 16. (2021高一下·南平期中)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那个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遵循的原则是(  )

    A . 坚持观察判断调查 B . 展现各国传统风貌 C . 保存人类历史功绩 D . 保持历史原始信息
  • 17. 印加帝国为了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 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官员 B . 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C . 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 D . 在河渠上架设多座桥梁
  • 18. 地处今埃塞俄比亚地区,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 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文明是( )
    A . 古代埃及文明 B . 阿克苏姆文明 C . 大津巴布韦文明 D . 摩加迪沙文明
  • 19. 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 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 . 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 . 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C . 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 . 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 20. 2 世纪有人描绘罗马城: “所有货物,所有现存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 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 ”由 此可知( )
    A . 封建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 . 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加强 C . 罗马城是重要的商品汇聚地 D . 罗马商业手工业领先世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60 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城邦各自为政,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彼此战争不断人们对此感到 厌恶,渐渐有了借祭把、体育竞技活动暂停战争的意愿。公元前 776 年,伯罗奔尼撒 半岛上三个最强大的城邦国家伊利斯、斯巴达和比萨的国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月 ”条 约,决定当年举办第一届奥运会。直到公元 393 年,希腊共举办了293 届奥运会。在 奥运会比赛期间,希腊各城邦成千上万的人便向奥林匹亚涌去。奥运会也由此演变成 希腊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推动政治交流、促进贸易发

    展、繁荣希腊文化、融合民族感情的作用,它使全希腊人民在和平的气中欢聚一堂, 其丰富的内容和壮观的场面,形成了全希腊最盛大的和平友谊的节日。

    ——摘自《奥运会:历史,要事和趣事》 

    材料二 1830 年,希腊从土耳其获得独立,出现了复兴古希腊文明的热潮。从 19世纪中期起,随着奥林匹亚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人们复兴古奥运会的热情越来 越高,其中做出特别贡献的是法国人顾拜旦。当时欧洲国家之间的争端加剧,战争危 机日益加重。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顾拜旦希望通过体育消除偏见,增加相互之间了 解,促进友好共处和世界和平。在他的努力之下,1894 年 6 月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 员会,它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所 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悦人们的身心,更以其强烈的人文精神 催人奋进,生生不已。

    ——摘编自《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奥运的背景和影响。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先在美索不达米亚生根,以后又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其他几个地区生 根,那之后,便向四面八方传播。正象(像)农业革命以部落取代狩猎社会那样,现 在部落社会又为文明所取代。在部落文化到达欧亚的边缘地区时,欧亚中心地区的部 落文化正在被文明所取代。随着文明从大河流域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并跨越邻近的野 蛮地区,这一取代过程不可抗拒地继续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指出文明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早期文明地城分布所呈现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文明是如何对外传播的,概括指出古代文明 传播的基本方式。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埃及文明之所以颇为稳固且延续很长时间,主要得益于其地理环境。尼 罗河流域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它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 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的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 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埃及人生活在这块安全的流域地区,可以自由 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的干涉。而且,尼罗河就像--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北上的航行 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这样,埃及人就拥有了宝贵的 手段进行可靠的交通运输线,它促进了整个流域地区在约公元前 3100 年时的统一。

    ——(美)斯达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

    材料三: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做民 主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 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 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①②③④是世界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其中,以水生植物晒干制作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是;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主要生活在;用众生平等、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产生于;提倡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
    2. (2) 依据材料二,总结埃及文明保持长期延续和稳定的原因。
    3. (3)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谈一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列举任一希腊文化名人。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实用的社会知识,需要掌握读写算基本能力,需 要进行行业技巧训练,还需要大量为工商业服务的管理者、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 人员。随着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和集聚,在西欧某些城市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基础上, 以世俗教育为主要目标,专门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产生了。

    ——摘编自陈红《“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教材分析》

    材料二:10 世纪起,法国卡佩王朝的国王们在接下来的3 个世纪里逐渐地增强他 们的资源并扩大政治影响。凭借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关系,他们兼并了那些死后没有继 承人的封臣的领地,确立了在整个法国执法的权力。到 14 世纪初,卡佩王朝的国王们 已经逐渐地在法国领地,确立了在整个法国执法的权力。到 14 世纪初,卡佩王朝的国 王们已经逐渐地在法国集中了权力和威望。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 年)》 

    材料三: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中世纪中期,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城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 兴,疆域也在扩张。在这几个世纪里,我们也看到了宗教改革,学术进步。

    ——摘编自[美]朱迪斯 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大学产生的条件并分析其作用。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尤里克法典》 (477 年)规定:无论家丁是否为自由人,其主人的控制权不 仅及于家丁本人,而且扩及家丁的家庭成员。《西哥特法典》 (654 年)规定:任何人把武器或其他任何财物赏赐给其所保护的 仆人,这些赏赐应成为仆人的完全财产,但若仆人放弃或另择主人,则仆人的一切财 产均应归还主人;仆人的女儿仍受主人保护并由主人为其婚配同等级的丈夫。

    ——摘编自崔林林《外国法制史》

    1. (1) 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西欧的什么(法律类型)。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段材料的研究价值。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该时期的法律建设。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