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省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

更新时间:2024-06-24 浏览次数: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二下·安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清乐”以及它的同义词“清欢”,从仁哲时期宋人的语用来看,指一种愉悦,这种愉悦与欲念满足无关,与具体的功利性的满足无关,也与合目的性的道德愉悦无关。文人士大夫们意识到了有这样一种愉悦——这种愉悦是精神性的,也是自由的,这种愉悦可以来自对“自然”的欣赏,也可以来自对艺术的欣赏或某种文化活动,这种愉悦同时也是静观性的。欧阳修较早地意识到了这种愉悦,他在嘉祐三年(1058)的一篇散文中,对人的愉悦作了一个两分——富贵者之乐和山林者之乐,他说: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物欲的满足会带来富贵者之“乐”,而通过欣赏山石林泉所获得的山林者之“乐”,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足而高世”,且这种“乐”“无累于心”,是一种与欲念满足无关的“静中之乐”。欧阳修没有为这种“乐”命名,但在“无欲”“山林”“无累”和“静”这些话语中,对这种“乐”的内涵进行了基本描述。稍晚一些,理学家邵雍在写于嘉祐六年的《名利吟》中,命名了这种“乐”——清欢:

    名利到头非乐事,风波终久少安流。稍邻美誉无多取,才近清欢与剩求。美誉既多须有患,清欢虽剩且无忧。滔滔天下曾知否,覆辙相寻卒未休。

    这段话区分了富贵者之乐——美誉,与山林者之乐——清欢。清欢显然是一种与功利性满足无关的愉悦。“清欢”这个概念的产生先于宋代,这一点稍后再述,但阐释“清欢”的非功利性和绝对性,却是邵雍的功劳,他倡导一种闲逸、超脱、自由的心灵状态,并以此为乐。正如他在下面这首诗中所述:“清欢少有虚三日,剧饮未尝过五分。相见心中无别事,不评兴废只论文”。大约在邵雍阐释清欢的同时,宋代士大夫赵抃在《同周敦颐国博游马祖山》中说:“联镳归去尤清乐,数里松风耸骨毛。”赵抃所用的“清乐”,是现存文献中可看到的从“心灵之愉悦”的角度对这个词最早的使用。“清乐”本来是一个音乐概念,即清商乐,指称汉代至六朝时代的俗乐,沈括也说:“前世新声为‘清乐'(yuè),合胡部者为‘宴乐’”。但本文所引宋人诗文中的“清乐”(lè)显然是一个新词,“乐”不再指音乐,而是欢乐喜悦。

    “清欢”与“清乐”是同义词,总体来说“欢”比“乐”更强烈一些,清欢比清乐更感性一些,精神性更强一些,但究竟使用哪个词,或许是由上下文的平仄关系决定的。“清欢”一词,在唐以前的用例一见陶渊明,一见隋炀帝,但都不可靠,应出自五代或宋人伪作。陶渊明的用例见于署名后唐冯贽的《云仙散录》:“《渊明别传》曰:陶渊明得太守送酒,多以舂秫水杂投之,曰:‘少延清欢数日。’”隋炀帝的用例来自宋代刘斧《青琐高议》所载《海山记》,记中有炀帝《望江南》词八首,其七云:“湖上酒,终日助清欢。”这样,“清欢”这个词就找不到唐以前的可靠用例,最早看到是唐人的偶尔使用,到了宋代才成为一个常用词。有学者在《全唐诗》和《全唐五代词》正副编中各发现了2个用例,《全宋词》中则有41例,《全宋诗》电子版中可以检索到62例。

    “清欢”真正广泛应用,要到宋仁宗、哲宗年间,其中最著名的,除了邵雍之外,应当是苏轼的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黄庭坚也用过这个词:“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清乐”则以赵抃之诗为始被广泛使用。北宋黄履在《次韵和正仲游华严此君亭》中说:“吾曹对此但欲适清乐,不学渭川之人兮资千亩以敌万钟。”宋徽宗亦有诗云:“忘忧清乐在枰棋,仙子精功岁未笄。”“清乐”的使用在南宋更为普遍,如范成大诗云:“无端拙恙妨清乐,未许扁舟到五湖。”还有葛郯《柳梢青》词:“橘内仙翁,棋边公子,共成清乐。”

    “清欢/清乐”的出现与广泛使用,说明欧阳修所描述的那种山林者之乐,成为一种观念上的自觉,为文人士大夫的心灵所喜,并且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的代称。

    (摘编自刘旭光《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欢”与“清乐”是同义词,指的是一种愉悦的感受,前者比后者更感性一些,精神性更强一些。 B . 物欲的满足会带来富贵者之“乐”,欣赏山石林泉能获得山林之“乐”,后者可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C . “清欢”一词找不到唐之前用例,到了宋代才广泛使用,这在《全宋诗》和《全宋词》中有所体现。 D . “清乐”一词在南宋的使用比北宋更为普遍,可以由范成大之诗与葛郯《柳梢青》词作为例证支持。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没有为清欢之“乐”命名,但他对这种“乐”的内涵做了基本描述,这对后来“清欢”的命名应有启示。 B . “清乐”本来是一个音乐概念,即清商乐,后来被宋代赵抃借用,其内涵发生了变化,开始指“心灵之愉悦”。 C . 虽然“清欢”的概念到宋代才广泛使用,但仅从这一点讲,并不意味着宋代之前的人们没有“清欢”的审美愉悦。 D . 一个人有了“清欢”之乐,其审美趣味应比只有“富贵者”之乐的人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利于涵养身心。
    3. (3) 下列诗句,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刘长卿《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B .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C .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王安石《定林所居》 D . 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关汉卿《大德歌·冬景》
    4. (4) “清欢/清乐”的愉悦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本概括。
    5. (5) 请结合文本说说“清欢”这种愉悦被发现和广泛使用的过程。
  • 2. (2024高二下·安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严霜下的梦(节选)

    茅盾

    大人们是没有梦的!即使有了梦,那也不过是白天忧劳苦闷的利息,徒增醒后的惊悸,像一起好的悲剧,夸大地描出了悲哀的组织,使你更能意识到而已。即使有了可乐意的好梦,那又还不是睡谷的恶意的孩子们来嘲笑你的现实生活里的失意?来给你一个强烈的对比,使你更能意识到生活的愁苦?

    我总觉得,梦,不是来挖深我的创痛,就是来嘲笑我的失意;所以我是梦的仇人,我不愿意晚上再由梦来打搅我的可怜的休息。

    但是惯会揶揄人们的顽固的梦,终于光顾了。

    ——好血腥呀,天在雨血!是男子颈间的血,女人的割破的乳房的血,小孩子心肝的血。血,血!天开了窟窿似的在下血!青绿的原野,染成了绛赤。我撩起了衣裾急走,我想逃避这还是温热的血。

    像小孩子牵住了母亲的衣裙要求带赴一个宴会似的,我攀住了一只臂膊。我祈求,我自讼。我哭泣了!但是,没有了热的活的臂膊,却是焦黑的发散着烂肉臭味的什么了——我该说是一条从烈火里掣出来的断腿罢?我觉得有一股铅浪,从我的心里滚到脑壳。我听见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见许多狼,张开了利锯样的尖嘴,在撕碎美丽的身体。我听得愤怒的呻吟。我听得饱足了兽欲的灰色东西的狂笑。

    我惊悸地抱着被窝一跳,又是什么都没有了。

    呵,梦!恶意的揶揄人的梦呵!寒光更强烈的从窗缝里探进头来,嘲笑似的落在我脸上;霜华一定是更浓重了,但是什么时候天才亮呀?什么时候,Aurora的可爱的手指来赶走凶残的噩梦的统治呀?

    1928年1月12日于荷叶地

    文本二:

    沙滩上的脚迹

    茅盾

    他,独自一个,在这黄昏的沙滩上彳亍。

    什么都看不分明了,仅可辨认,那白茫茫的知道是沙滩,那黑漆漆的是酝酿着暴风雨的海。

    远处有一点光明,知道是灯塔。

    他,用心火来照亮了路,可也不能远,只这么三二尺地面,他小心地走着,走着。

    猛可地,天空瞥过了锯齿形的闪电。他看见不远的前面有黑簇簇的一团,呵呵,这是“夜的国”么,还是妖魔的堡寨?

    他又看见离身丈把路的沙上,是满满的纵横重叠的脚迹。

    哈哈,有了!赶快!他狂喜地跳着,想踏上那些该是过去人的脚迹。

    他浑身一使劲,迸出个更大些的心火来。

    他伛着腰,辨认那纵横重叠的脚迹,用他的微弱的心火的光焰。咄!但是他吃惊地叫了起来。

    这纵横重叠的,分明是禽兽的脚迹。大的,小的,新的,旧的,延展着,延展着,不知有几多远。而他,孤零零站在这兽迹的大海中间。

    他惘然站着,失却了本来的勇气;心头的火光更加微弱,黄苍苍地像一个毛月亮,更不能照他一步两步远。

    于是抱着头,他坐在沙上。

    他坐着,他想等到天亮;他相信:这纵横重叠的鸟兽的脚迹中,一定也有一些是人的脚迹,可以引上康庄大道,达到有光明温暖的人的处所的脚迹,只要耐守到天明,就可以辨认出来。

    他耐心地等着,抱着头,连远处的灯塔也不望它一眼。他相信,在恐怖的黑夜中,耐心等候是不错的。然而,然而——

    隆隆隆地,他听得了叫他汗毛直竖的怪响了。这不是雷鸣,也不是海啸,他猛一抬头,他看见无数青面獠牙的夜叉从海边的黑浪里涌出来,夜叉们一手是钢刀,一手是人的黑心炼成的金元宝,慌慌张张在找觅牺牲品。

    他又看见跟在夜叉背后的,是妖媚的人鱼,披散了长发,高耸着一对浑圆的乳峰,坐在海滩的鹅卵石上,唱迷人的歌曲。

    他闭了眼,心里这才想到等候也不是办法;他跳了起来,用最后的一分力,把心火再旺起来,打算找路走。可是——那边黑簇簇的一团这时闪闪烁烁飞出几点光来,飞出的更多了!光点儿结成球了,结成线条了,终于青闪闪地排成了四个大字:光明之路!

    呵!哦!他得救地喊了一声。

    这当儿,天空又撒下了锯齿形的闪电。是锯齿形!直要把这昏黑的天锯成了两半。在电光下,他看得明明白白,那边是一些七分像人的鬼怪,手里都有一根长家伙,怕就是人身上的什么骨头,尖端吐出青绿的鬼火,是这鬼火排成了好看的字。

    在电光下,他又分明看到地下重重叠叠的脚迹中确也有些人样的脚迹,有的已经被踏乱,有的却还清楚,像是新的。

    他的心一跳,心好像放大了一倍,从心里射出来的光也明亮得多了;他看见地下的脚迹中间还有些虽则外形颇像人类但确是什么只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而且他又看见旁边有小小的孩子们的脚印。有些天真的孩子上过当!

    然而他也在重重叠叠的兽迹和冒充人类的什么妖怪的足印下,发见了被埋藏的真的人的足迹。而这些脚迹向着同一的方向,愈去愈密。

    他觉得愈加有把握了,等天亮再走的念头打消得精光,靠着心火的照明,在纵横杂乱的脚迹中他小心地辨认着真的人的足印,坚定地前进!

    (有删改)

    【注释】①Aurora:古罗马神话中的曙光之女神。②此文作于1934年。

    1. (1) 关于文本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同《风景谈》类似,标题基本上能概括内容,主要写由于反动派势力的镇压,一场大革命像幻梦般结束了。 B . 文章开头说大人的梦是“白天忧劳苦闷”的反映,强调所写的梦境是源于客观生活真实,增加了梦境的可信性。 C . 男子、女人和小孩子的血是被镇压人民在反动派血腥屠杀下付出的血的代价,这是对血债制造者的血泪控诉。 D . 结尾“什么时候天才亮呀?”什么时候曙光之女神才能“赶走凶残的噩梦的统治呀?”反映出作者坚定的信念。
    2. (2)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一开篇,作者便给出“白茫茫的”沙滩、“锯齿形的闪电”等意象,读者一下子便被带进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 B . “他”想停下来等待天明时,心头的火光“黄苍苍地像一个毛月亮”,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心火不明亮的特点。 C . “他”这一形象,再现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作者心灵变化的历程,概括出部分革命者曾走过的历史道路。 D . 作者对“他”的心理刻画细腻,“他”的情绪历经几起几落;运用描写、记叙及对比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反面人物。
    3. (3) 文本二中,“脚迹”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 (4) 《严霜下的梦(节选)》和《沙滩上的脚迹》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同也有异。请加以梳理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二下·安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谓之水战。若近水为阵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得济。若敌率兵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济而击之,则利。法曰:“涉水半渡可击。”楚遣龙且将兵号称二十万救齐。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来,其锋难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客居,其势无所食,可不战而擒也。”龙且曰:“吾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今若救齐不战而降之,有何功?若战而胜,齐半可得。”遂进兵与汉军夹潍水而阵。信夜使人为囊盛沙壅水上流,旦渡击且,佯败走。龙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且军大半不渡,即击,杀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至城阳,皆虏楚卒,遂平齐。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孙子曰:“水可以绝。”谓灌城也。又曰:“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敌半渡而击之,利。”故曰;以水佐攻者强。何以言之?昔韩信定临淄,齐王田广。楚使龙且来救齐,齐王广、龙且并军,与信合战,夹潍水。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乘追信,渡水,信使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之,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此反半渡之势。

    (节选自《长短经》)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若近A水为阵B须C去水D稍远E一则F诱敌使渡G一则H示敌无疑。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得,文中指能够,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复得此妇”的“得”意思不同。 B . 北,文中指败逃的军队,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意思相同。 C . 走,文中指使败逃,“臣具以表闻”的“闻”表示使上闻,两者的用法相同。 D . 阵,文中指列阵,与《燕歌行》中“杀气三时作阵云”的“阵”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军一定要与敌人决战时,不要靠近河水迎击敌人;我军如果不想与敌人决战时,就凭据河岸阻击敌人,使其无法渡过河来。 B . 楚王派遣龙且率军援救齐国,有人劝说龙且不如深掘沟、高垒墙,并采用相关手段收复人心,进而可以不交战而擒获汉军。 C . 韩信连夜派人堵住潍水上游,清晨全军渡过河袭击龙且,诈败逃回,龙且渡河追击,韩信派人掘开沙袋,河水挡住龙且大半部队。 D . 韩信的军队趁机立即反击,龙且被杀死,潍水东岸的龙且部队四散逃走,齐王田广逃跑,韩信俘获全部楚军,于是平定齐国。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

      ②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敌半渡而击之,利。

    5. (5) 龙且不听劝说,坚持要和韩信交战的原因是什么?
  • 4. (2024高二下·安徽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乌夜啼

    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注]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注释】雨余:下过雨之后。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以“婵娟素月”“缥缈轻烟”喻指团扇、头巾,扇美巾轻,借此可以驱暑减热。 B . “阴初合”的一个“合”字,形象地写出了槐树树荫初成,确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C . 词人写小草打发时光,不计行列之整齐,醉眠时放下窗帘,悠然自得之状跃然纸上。 D . “更无”句既是说环境,也是说心境,心里无尘杂之念,才能领略环境的清凉幽静。
    2. (2)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之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5. (2024高二下·安徽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郭橐驼认为树种完之后,不要再动它、惦记它、照看它,做到“”,那么树的天性就得以保全。
    2. (2)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两句对仗工稳,通过描写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
    3. (3)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等句,铺排名词写景状物,我国古代这种写法的诗句有不少,例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二下·安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何向明聚焦锂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及工程化已经近30多年,谈及目前我国锂电池发展情况,他表示,通过30年的发展,无论是在产业还是在技术研究创新方面,中国都在国际        A    了,远非一般国家可比。

    “20年前,锂电池充电最快也要两个小时,而现在半个小时都可以        B    地做到了,就像我们手机的快充、闪充,技术进步是非常快的,所以人们的期望也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一大动力。”

    ①尽管如此,②目前锂电池行业在技术方面中还面临许多挑战。“③最大的挑战就是寿命问题,④此外像制造成本问题、高低温性能问题、制造技术问题,⑤都需要慢慢回避,⑥而且锂电池行业随着不断发展,⑦无人机等使用的移动能源也会慢慢走向市场化。”⑧何向明如是说。

    许多问题并非        C    解决的,都是一点一点克服的,“未来还是会在现有锂离子电池基础上不断进行革新和创新,在技术上不会有颠覆性的改变。”何向明如是说。

    对话最后,何向明表示道:“近几年锂电池行业的发展势头是非常好的,每年都有许多创新的企业不断发展,我认为还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面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的面貌像他哥哥,人们很容易知道他们是一家人。 B . 像刘胡兰这样的英雄人物,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C . 老人疼他像疼自己的儿子一样。 D . 她的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
    3. (3)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4高二下·安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①凡动物,头是最主要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        A         B 。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②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又似厉声呵斥。③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④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1. (1)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各续写一个句子。
    2. (2)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 ①处 B . ②处 C . ③处 D . ④处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二下·安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反对学校一遇到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就随意停课,强调应锻炼青少年的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的抗击打能力。对此,有人支持,认为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品质,何乐而不为?有人反对,认为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有人质疑,认为个人的成长总会遇到风雨,又何必人为制造苦难呢!

    身为青少年,你如何看待这项建议?请给于金明院长写一封信进行交流,署名为明华。

    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