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阶...

更新时间:2024-06-21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二下·章丘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统计学上讲,我们之中任何人来到我们现在待的地方的几率都是极小的。于是你会想,仅仅在这世界上存在这一件事实,就会让我们大家惊喜莫名。遗传学上的各种可能性多得惊人,而可能取代我们现在位置的人更是多得数不胜数。①我们活着而他们少了点运气吧

    若从物质方面来看,我们的存在在统计学上的几率更是小得惊人。整个宇宙之间,物质的可预测的常态乃是随机性,是某种大致的平衡。各种原子及其粒子乱纷纷四散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则是完全组织好的物质结构,每一条共价键都有信息在蠕动着。我们活着,靠的是在电子被太阳光子激发的一刹那就捉住它们,偷来它们每一次跃迁时释放出的能量,把这些能量存入我们自己错综复杂的回路里。我们的本性是违反概率的。能够有条不紊地这样做,又是这么千态万状,从病毒到巨鲸一起都这样做,这是极其不可思议的。而我们在生存的漫长岁月中成功地继续了这一努力 , 没有漂回到那随机状态,这简直就是数学上的不可能。

    另外,还有一种生物学上的不可思议,使我们这一物种的每一个成员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此刻都是几十亿中的一个,每一个都在描述着生的机遇。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个体,细胞的表面都载有特殊蛋白质构型的标记,每个人都可由指尖那块皮上的指纹,甚至还可以由特殊混合的气味辨认出来。

    此外,也有理由认为,我们其实并不像看上去那样,是一些绝对的、纯粹的实体。我们有种平凡感,这也使我们的惊异减轻。诚然,在我们的细胞和组织中,有一些证据表明,我们有生物学上的隐私(比如,除了同卵双生子,几十亿人中的任何两个人之间,他们的身体对对方细胞膜能加以辨认并且排斥),但在我们的头脑中,却存在某种滑动。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敢肯定地说,他的头脑有着像指纹或组织抗原所规定的特殊性。

    人的大脑是大地上最公开的器官。它向一切开放,向一切发出讯息。当然,它掩藏在头骨之中,秘密地进行着内部的事务。但几乎所有的事务都是其他头脑里已经想过的东西的直接结果。我们在大脑之间传递着思想,如此具有强制性,如此迅速,致使人类的大脑在功能上处于融合的过程中。

    想想这一点,可真是令人惊讶。关于自我的整个可爱的概念——认为自我具有自由意志、自由进取心,是自主的、独立的孤岛,这种古老的奇思妙想,原来是一个神话

    我们还没有强大到成为足以取代那个神话的一门科学。如果你能用某种类乎放射性同位素的东西,给我们周围像浮游生物一样不断游动的所有人类思想的片段都做上标记,也许你能从整个过程中看出某种系统的秩序。但为什么实际上整个过程看上去又几乎完全是杂乱无章的呢?那你这种视象一定有误。如果说,我们拥有这样复杂,有时看起来这样强有力的一个器官,这样大规模地应用它,只是为了制造某种背景噪声,那是说不过去的。在片段的谈话、几纸往日的书信、书刊的断章残篇、关于老影片的回忆以及纷乱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掩盖之下,一定有更加清晰可辨的信号存在。

    或许,我们只是刚刚开始学着使用这个系统,而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整个的进化过程几乎还都在后头。我们今天产生并在大脑之间快速传播的思想,就好像在香港和波士顿的宴会桌上同时讲着的笑话,就好像我们发型的突然改变,就像今天流行的所有歌曲。它们不过是日后更复杂的聚合结构的原始阶段,可以跟生物进化早期漂游在浅水洼里的原核细胞相提并论。后来,时机适宜的时候,那些片段之间出现了融合与共生,那时,我们就会看到真核的思想,看到思维的后生动物,看到思维彼此生长在一起的巨大珊瑚礁。

    这样的机制已经存在,并且无疑已经能够发挥作用,尽管迄今为止的全部产品基本上还是些片段。但不得不说,从进化的角度来看,②我们运用大脑的时间还极其短暂不过区区几千年而人类的历史怕要延续几十亿年。在这几千年中,人类思想一直是斑斑块块地分散在地球各处。这样的思想交流,或许有某些规律,规定了它可以有效地运行的临界浓度和质量。到了二十世纪,我们才大规模地彼此靠近,才得以在整个地球范围内开始融合,而从今往后,这一进程可以迅速向前了。

    如果进展顺利,前景相当可观。很侥幸,我们已经看到,点点滴滴交流的思想汇集成今天的艺术和科学的结构。做到这一步,只需要把那些片段在大脑之间传播起来,直到某种自然选择做出最后的选择。选择的依据也是适者生存。

    真正让我们吃惊的,总是那些突变型。我们已有过这么几个伟大的人物,他们像彗星一样,周期性掠过人类思想的原野。他们对从其他头脑倾泻而来的信息有着稍为不同的感受器,还有着稍为不同的处理器,因此,经他们的大脑流出来再汇入整个大流的是新思想,充满了种种新的意义。巴赫就是这样,从他那儿来、汇入音乐大流的,是原基。从这个意义上说,③巴赫的《赋格的艺术》是进化途中的人类思想之鸟生出的有羽的翅膀

    但是,从今往后,我们也许不会这样依赖突变型。或者,我们周围有了更多的突变型,多到我们认不出来。我们需要的,是更密集,更不受限制、更执着的交流,需要更多开通的渠道,甚至是更多的噪声,还需要更多一点的运气。我们既是参与者,同时又是旁观者,扮演这样的角色让人困惑。作为参与者,我们对事物的进程没有选择;作为一个物种,我们就是这样的。④作为旁观者我的劝告是站开点给这个进程让点地方。

    (摘编自刘易斯·托马斯《关于几率和可能性》)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短语)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一努力”指能够有条不紊地把电子每一次跃迁时释放出的能量存入我们自己错综复杂的回路里。 B . “生物学上的隐私”即每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生物学上的特点,如对别人(孪生除外)的细胞膜能辨认且排斥。 C . “一个神话”的说法,表明“认为自我”“是自主的、独立的孤岛”的奇思妙想就如同神话一样完美。 D . “突变型”指那些真正让我们吃惊的经过伟大人物的大脑流出的新思想,这些新思想充满了新的意义。
    2.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宇宙中各种原子及其粒子一般处于随机状态,乱纷纷四散着,而人类却是完全组织好的物质结构,所以人是万物之灵。 B . 每个人细胞的表面都载有特殊蛋白质构型的标记,根据指纹或特殊混合的气味可以辨别出每个人,根据气味更容易辨别。 C . 人类能够运用大脑才几千年的时间,人类思想还是分散各处,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思想会大规模地彼此靠近并开始融合。 D . 属于“突变型”的伟大人物像彗星一样,会周期性地出现,他们掠过人类思想的原野,带给人们震撼,给人们以启示。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可通过大脑互相交流思想,大脑在功能上处于融合的过程中,很难说有像指纹或组织抗原所规定的特殊性。 B . 人类的思想看起来像浮游生物一样不断游动,几乎完全是杂乱无章的,但可能有着某种系统的秩序。 C . 人类现在产生并在大脑之间快速传播的思想,还处于原始阶段,类似于生物进化早期漂游在浅水洼里的原核细胞。 D . 更密集,不受限制和执着的交流,更多渠道,甚至是更多的噪声就会让人类思想的进化产生更多的“突变型”。
    4. (4) 下列选项,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用毋庸置疑的语气,铿锵有力地阐述了人的生命的偶然性。 B . 句子②中用“怕要”修饰“延续几十亿年”,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C . 句子③运用比喻,语言生动,阐述了巴赫的《赋格的艺术》的意义。 D . 句子④作者说得轻松,富有幽默感,劝告不要干扰思想的交流与进化。
    5. (5) 本文关于几率和可能性的阐述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 2. (2024高二下·章丘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后的名将——蓝玉

    当年明月

    蓝玉永远也忘不了洪武五年的那次战争,王保保的军队突然出现,将自己打得措手不及,他连王保保长得什么样都没有看清,就被击溃。虽然这次失利并不是他的责任,但他明白,要争取自己的光荣,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次与王保保交锋,彻底击败他,然后站在他的面前,骄傲地对他说:我就是蓝玉,曾经被你击败的蓝玉,现在,你是我的俘虏!

    从那之后,蓝玉苦苦思索着用兵之道,他不断地总结经验,熟读兵书,朝思暮想的就是与王保保再战一场。然而他的愿望落空了,洪武八年(1375),王保保死在了漠北。

    蓝玉一度失去了目标,但他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彻底消灭北元!

    蓝玉是一个要强的人,他从不会承认自己比任何人差。

    这次远征的目标是占据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元太尉纳哈出,纳哈出也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在王保保死后,他拥兵二十万,占据辽东的大片地区,严重威胁着明朝的边界。蓝玉看着他的部下们,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即将出征去获取更大的光荣。

    此时天降大雪,万物被白雪覆盖,天地一片苍茫,山川大地似乎已经没有了界限。大军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发,向那不可知的前方挺进。

    在出征之前,蓝玉对他的士兵们说道:“我们马上就要出征了,此次攻击务求必胜,各位要奋力杀敌!唐时名将李愬冒雪下蔡州,一举荡平藩镇,立下不朽功业,今天又降大雪,

    岂非天意!望各位以身许国,至死不弃,建立功勋,名留青史!”

    言罢,他翻身上马,向庆州出发。

    这支军队就在白茫茫的风雪中开始了行军,严寒之下,万物似乎都没有了生机,一片寂静中,只能听见急促的马蹄声,疾驰而来,又飘然而去。马蹄印很快就被大雪覆盖,仿佛从未有人经过。

    他已经等了二十年,二十年中,多少士兵跨上战马,踏上征途就再也没有回来,在边塞里,在沙漠中,处处都有战死士兵的尸体,无数的家庭失去了父亲、丈夫、儿子。为了解除北元的威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不能再等了,毕其功于一役吧!

    当蓝玉从朱元璋手中接过帅印的时候,他感受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自己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上天给他的比他要求的还要多。

    蓝玉的军队出征了,他们的目标是脱古思帖木儿驻扎的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

    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遥远,而且路上还要经过荒芜的沙漠,后勤也很难得到保障,一旦迷路,后果更是难以想象,军心也会动摇。他们攀越高山,渡过大河,进入了沙漠,在这片不毛之地里,有的只是那刺眼的阳光和漫天的风沙,他们的后勤无法保障,士兵们只能自己携带笨重的干粮辎重,不断有人倒下,但余下的人继续向前走。

    蓝玉看着他的士兵们,他为自己有这样的部下而自豪,但他也明白,这次战争的关键不是排兵布阵,而是找到敌人。

    很明显,北元已经知道了明军的行动计划,他们躲藏了起来,这可不是平日孩童们玩的躲猫猫游戏,茫茫大漠,又没有侦察卫星,到哪里去找人?

    正在蓝玉思考的时候,部将郭英向他报告了粮食缺乏和水源殆尽的情况,蓝玉明白,下决断的时候到了。

    蓝玉终于明白了当年徐达被击败后的沮丧和失落,现在他也陷入了这种痛苦之中,何去何从呢?

    就此退回去吗?那自己十几年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等待了这么久,临到关键时刻功亏一篑?不,我决不甘心!

    直觉?对,就是直觉!这里漫天黄沙,遍地荒芜,没有人烟,但我能感觉到,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前进!这就是我的判断!我的判断是对的,我的判断一定是对的!

    他下定了决心,沉稳地对那些等待他的将领们说道:“前进,敌人就在附近。”

    于是,十五万大军出发了,士兵们向着未知的命运又迈出了一步,但这支荒漠中的军队没有犹豫,没有动摇。因为他们相信,无论如何困难,蓝玉一定是有办法的,这个人一定能够带领他们取得胜利,并活着回家。

    蓝玉带着他的军队继续深入荒漠,他们行军路上小心翼翼,就连做饭也要先在地上挖个洞,在洞里做饭,以防止烟火冒出,被敌军发觉(军士穴地而炊,毋见烟火)。这实在是一支可怕的军队,在茫茫沙漠中,还注意到这样的细节,这支军队就像一只沙漠中的蝎子,悄悄地前进,隐藏在阴影中,只有看到敌人,才会发出那致命的一击。

    当大军到达捕鱼儿海南面后,蓝玉终于发现了北元大军的踪迹,但到底有多少人,首领有多高的级别,他并不知道。

    他们不问来由,以千钧之势冲入元军大营,挥舞马刀,见人就砍,无数的北元士兵在黑暗之中恐惧万分,以为这些人真是地狱中的妖魔鬼怪,完全丧失了抵抗的勇气。

    皇帝已经跑了,统帅也死了,抵抗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很多人放下了武器。

    当蓝玉来到北元军营时,他看到的是成群的俘虏和牛羊,是垂头丧气的北元贵族,是一场真正而彻底的胜利。

    他遥望天际,仰天长啸:伯仁(常遇春,字伯仁),终平矣!不负此生!

    (选自《明朝那些事儿》,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蓝玉从不会承认自己比任何人差,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要强的人。 B . 远征之路艰苦且遥远,但出征前蓝玉和他的士兵们乐观地认为能找到并全歼敌人。 C . 郭英向蓝玉报告了粮食缺乏和水源殆尽的情况,说明蓝玉所率军队即将陷入困境。 D . 蓝玉军队发现北元大军踪迹后,他们立即冲入元军大营,挥舞马刀,见敌就杀。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篇记叙蓝玉与王保保之间的故事,看似闲笔,却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蓝玉永不服输的性格特点。 B .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把蓝玉率部进军藏在捕鱼儿海北元大军的历史事件呈现给读者。 C . “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敌人一定就在附近”运用排比句和转折句,塑造了蓝玉在战场上刚愎自用的一面。 D . 本文结尾,蓝玉的内心独白既表达了对已故的常遇春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他夙愿得偿的不易之感和激动心情。
    3. (3) 蓝玉向捕鱼儿海进发的过程中,思绪随着他行军的所见所闻而逐步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 (4) 《明史·蓝玉传》里面并没有记载蓝玉出征前以名将李愬的事迹来鼓舞将士之事,而当年明月却将其作为蓝玉与士兵们话语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二下·章丘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恩奏颂一。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造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磷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磷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磷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有删改)

    材料二: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鬼神矣。”

    (选自唐·孟染《本事诗·高逸》,有删改)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遂荐A于玄宗B召见C金銮殿D论E时事F因G奏H颂一篇。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拜谢曰”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 B . “乘酒捉月”与“乘醉听箫鼓”(《望海潮》)两句中的“乘”字意思相同。 C . 舍,住,与“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中的“舍”字意思不同。 D . 泣,“使……哭泣”,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凋”字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母亲梦见长庚星出现而生下了他,因此就用“白”为他取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救助穷人。 B . 李白生性洒脱,客居任城时与孔巢父等人交往,号称“竹溪六逸”,在京城时与贺知章等人并称为“饮酒八仙人”。 C . 李白有一次醉醺醺地路过县衙门口时故意羞辱县令,县令派人把李白押解到公堂上责问,后来知道是李白就把他放了。 D . 李白在并州时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后来李白因受永王一事牵连人狱,郭子仪向皇帝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②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5. (5) 两则材料对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一事起因的记载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 4. (2024高二下·章丘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 , 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 , 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注释】①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②楚宫腰:史载楚灵王好细腰。③蘅皋:长满杜衡的水边陆地。④《阳关》:古人送别之曲,王维《渭城曲》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诗后入乐而成《阳关曲》。⑤兰桡:代指船,桡即船桨。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长安东灞水边,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人们折杨柳枝来送别亲人。 B . “楚宫腰”非常形象,词人写自己近来像楚宫里的细腰女人一样消瘦。 C . “夕阳”“秋光”渲染了气氛,离别的忧思如长满的杜衡,绵延不尽。 D . 冯煦评柳永词“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这评语也适合此词。
    2. (2) 这首词的“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是如何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
  • 5. (2024高二下·章丘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离骚(节选)》中,“”两句由草木到人,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老的感慨。
    2. (2) 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
    3. (3) 杜甫《蜀相》中,“”两句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和才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二下·章丘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武夷山是闽地茶叶的发源地。武夷山下梅村茶商云集,采茶的茶农与运茶的竹筏汇集在梅溪码头,莫道山高水远,此地银货两讫。一方水土种植的农产品开始脱离地域的限制进入商业网络,越走越远,走向____A____。当时有人很多意识到这是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一个历史性交接吗?当然没有。《万里茶道溯武夷》重塑了这个交接的历史场画。无利不起早,茶叶集市之间热切涌动的商业气氛隐藏了巨大的历史动力。这种动力不仅造就了13000公里的运输线,世界带来__B__的茶香,而且附送了虚静、优雅、洗尘清心的茶文化。

    《万里茶道溯武夷》的画面将这种动力追溯至人物的造型——他们制茶、论价、过秤、挑担、撑船乃至____C__、谈天说地,场面热闹,彼此关切,一片祥和。这时,青山绿水之间的风俗画与漫长的历史形成有机衔接,二者之间的呼应甚至决定了画面色彩的选择。张永海的创作札记写道,为了转述历史的厚重之感,曾经倾向使用纯墨色构图。然而,丹山碧水,春茶漫坡,古时难道就没有绚烂的风光?他改变了主意,以蓝、绿、紫为基调,辅以橙、褐、黄等色。这就是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万里茶道溯武夷》。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妈妈陪我到医院看病,人非常多,妈妈先我挂了号。 B . 大清早走在这田堙上,我的裤脚都露水打湿透了。 C . 自从上大学后,妈妈每个月都我1500元的生活费。 D . 班上学习风气好,课还没上完,学生就把练习做完了。
  • 7. (2024高二下·章丘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很多人都会为了控制体重而进入误区——每天少吃一餐或两餐,以为减少餐次能量摄入就会较少。为了避免长胖,____①____,结果却事与愿违。科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往往会因为饥饿感的增强而增加下一餐的进食量,从而加重代谢的负担,结果是体重____②____。另外,常见的误区就是认为“减肥等于不吃或极少吃主食”。当然,为了保持体重,我们饮食中可以适当减少一些主食,或用粗杂粮替换一部分精制主食,同时增加一些蔬菜或肉类。但不吃或极少吃主食,以此来减肥不可取,这会增加下一餐的进食量,不利于长期控制体重,也____③____。因为人们饥饿感明显而很难坚持,还会使血糖异常者出现低血糖;并且在这样的“极端做法”后,恢复正常饮食结构后的体重非常容易增加。所以,合理的饮食结构对长期控制体重和保持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简述上述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两个否定句,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二下·章丘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兴趣学习小组开展以“我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主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同学们踊跃发言。甲同学说: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乙同学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具体分析。丙同学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蕴含着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语文兴趣学习小组召集人最后总结:阿Q的“精神胜利法”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和探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