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学科...

更新时间:2024-05-14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2024七上·高州期中) 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 .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 .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 .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 2. (2024九下·兴宁月考) 下表为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人类遗存(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

    文化遗址

    生产生活状况

    时间

    湖南玉蟾岩遗址

    人工栽培稻种

    距今18000—14000年

    浙江上山遗址

    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

    距今11400—8600年

    河北磁山遗址

    地窖式粮仓、家猪骨

    距今8000—7600年

    A . 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B . 南方农业生产发达 C . 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 D . 石器打制技术成熟
  • 3. (2024九下·兴宁月考) 传说黄河流域的部落领袖黄帝平定四方,安抚万民,诸侯咸服,黄帝部落还与炎帝部落联合。炎黄传说在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影响广泛,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中华儿女也有“炎黄子孙”之称。这表明(   )
    A . 古史传说皆确凿可信 B . 黄帝时代已经出现分封制 C . 黄帝陵是黄帝安葬地 D . 炎黄认同推动了华夏认同
  • 4. (2024九下·兴宁月考) 周人秉承“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的原则,将最为重要的周公、召公分别分封到西周的东方和北方,将武王幼子唐叔虞分封到毗邻宗周且便于防御西北方向戎族入侵的晋地。此举意在(   )
    A .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 . 确保王位顺利继承 C . 结束分裂实现中央集权 D . 防范潜在政治风险
  • 5. (2024九下·兴宁月考) 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这一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 . 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 B . 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出现动荡 C .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形成 D . 人民遭受深重灾难,起义不断爆发
  • 6. (2024九上·游仙开学考) 从出土的云梦秦简看,秦国对各个生产领域的管理指标十分具体详细,从粮食生产、加工,到劳动者饮食标准、衣物的供给等,都有精确的规定。这表明当时秦国(    )
    A . 人民负担沉重 B . 法律法规严苛 C . 注重经济管理 D . 奠定统一基础
  • 7. (2024九下·兴宁月考) 睡虎地秦竹简创作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它以年份为线索,记录了墓主人“喜”的一生。根据下图,“喜”可能经历的战争是(   ) 

    十七年,攻韩 

    十八年,攻赵 

    ………… 

    廿二年,攻魏梁(梁,魏国都城) 

    廿二年,兴,攻荆(荆,楚的代称)

    A . 秦末农民战争 B . 秦国统一战争 C . 秦朝南征百越 D . 秦朝北击匈奴
  • 8. (2024九下·兴宁月考) 据里耶秦简记载,启陵乡的乡守“意”(人名)上报县称已收到粮仓官员转输的粟米六十二石,并随书上呈付券凭证,县核查后将凭证转交给粮仓官员。这说明了秦代(   )
    A . 地方管理程序严密 B . 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C . 严格防范官员贪腐 D . 地方享有财政大权
  • 9. (2024·霞山模拟) 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有丰富的牛肉菜品。这反映出当时(   )
    A . 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 . 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 C . 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 . 牛耕技术不受地方重视
  • 10. (2024九下·兴宁月考) 汉武帝时期,政府实行盐铁官营,兴办地方手工业,先后在郡国设置盐官、铁官、工官、服官、铜官等,控制了地方的经济命脉。这些措施(   )
    A . 加强对地方豪强的监察 B .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 改善了汉朝的财政状况 D . 推动了青铜手工业的繁荣
  • 11. (2024九下·兴宁月考) 下图是广西文昌塔出土的西汉玻璃杯。据考古学者认定,这批玻璃制品化学元素的比例与中原的玻璃制品差异很大,它们的成分更接近罗马玻璃。这一考古发现体现了(   )

    A . 西方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 . 西汉与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C . 两地可能存在贸易联系 D . 西汉人民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 12. (2024九下·兴宁月考) 刘备入川后,恢复盐铁官营,发展水利事业,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推广两牛一犁的“耦耕法”,广行屯田,与“海外交往范围辽阔”。这些举措(   )
    A . 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 B . 推动了区域经济恢复和进步 C . 抵御了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 D . 促进了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 13. (2024九下·兴宁月考) 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有云:“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这种名称的变化折射出(   )
    A . 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 B . 经济文化交融不断加强 C . 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D . 门阀政治改变日常生活
  • 14. (2024九下·兴宁月考) 下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 

    民族

    时间

    关于民族迁徙情况 

    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年)

    并州大旱,人民饥荒,不少羯族东出山西,流入山东、河北 

    鲜卑

    北魏圣武帝年间

    (213—218年)

    大泽(位于今呼伦贝尔)多沼泽,不宜游牧,故迁至水草丰美的河套、阴山一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东汉末年,诸雄争霸,曹操派人将氐人五万余徙居扶风、天水二郡

    A . 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 B . 推动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 . 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D . 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
  • 15. (2024九下·兴宁月考)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越窑、瓯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此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豪强地主实力膨胀 B . 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C . 统治阶级政治腐败 D . 农业技术出现革新
  • 16. (2024九下·兴宁月考)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下图),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A . 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 . 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 . 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 . 价值来自学者发掘
  • 17. (2024九下·兴宁月考) 隋朝确立了全国各地“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的制度,县佐须用别郡人,另外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报告工作,称为“朝集”。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这些举措(   )
    A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B . 利于整顿吏治和加强中央集权 C . 消除地方长官割据的隐患 D . 保障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 18. (2024八上·潮阳开学考) 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
    A . 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 . 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 C . 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 . 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
  • 19. (2024七下·石家庄月考) “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而已”,所以“内史、纳言,是为宰相”。材料描述的制度(   )
    A . 改善了选官机制 B . 中书省独揽大权 C . 有利于加强皇权 D . 实现了三权分立
  • 20. (2024九下·兴宁月考)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开元年间,诗人李白、杜甫、岑参、王维等都享有盛名;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获得显著成就。这从侧面说明了(   )
    A . 文化事业的繁荣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 B . 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 C . 社会习俗的变迁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 D . 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
  • 21. (2024九下·兴宁月考) 《孟宪实讲唐史》中描述:唐朝妇女结成一个社团,不让男人参加,这个社团需要交会费,她们一起吃饭、喝酒、掌灯、念佛,她们在一起游戏时也互相帮助。唐朝妇女能有家庭之外的空间的主要原因是(   )
    A . 儒家思想主张个性自由 B . 唐朝民间的生活丰富多彩 C . 妇女的经济地位比较高 D . 唐朝思想层面的相对开放
  • 22. (2024七下·澄海期末) “宋太宗又将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直辖,使节度使成为一州的长官,消除了节度使统治大片地区的局面。以后又将节度使留在京城,而以朝官出任知州、知府,节度使终于成为虚衔”。材料反映宋初统治者(   )
    A . 放任武将擅权 B . 加强知州权力 C . 提高文官地位 D . 加强中央集权
  • 23. (2024九下·兴宁月考) 下表主要反映了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   ) 

    统治者

    主张

    宋太祖

    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

    宋太宗

    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A . 首创武举和殿试制度 B . 考试内容进行了调整 C . 取士资格进一步放宽 D . 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
  • 24. (2024九下·兴宁月考) 契丹人的特制乳制品——“乳酪”传入都城汴京后,深受广大汉族市民喜欢。《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东京城内出现了“乳酪张家”等名店,朝廷甚至设立了乳酪院,专门制作乳制品。宋高宗定都临安,乳制品又传到了江南。这反映了(   )
    A . 宋辽政治联系得到强化 B . 民族交融的历史现象 C . 饮食文化受到官方控制 D . 饮食文化的相互借鉴
  • 25. (2024七下·澄海期末) 元代行省划分将今天的广东地区分别划入湖广与江西行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天的广东部分地区仍旧保留一些江西、湖南的习俗。由此可知,元代此举(   )
    A . 以文化分流为行政划分的原则 B . 有利于统一全国的文化与风俗 C . 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文化融合 D . 是一种较科学的行政区域划分
  • 26. (2024九下·兴宁月考) 明太祖颁布的《授职到任须知》,分为祀神、制书榜文、吏典、犯法民户等31项,并逐项列举地方官员应承担的责任和应注意的事项。这说明当时朝廷(   )
    A . 依赖宗教神学巩固政权 B . 强化吏治以维护统治 C . 依靠严刑峻法加强管理 D . 以文教礼治规范秩序
  • 27. (2024七下·澄海期末) 针对明朝的读书状况,当时的思想家袁了凡曾说:“今教子弟者多不读五经,务记臭烂时文(八股文),以为捷径者入”。据此分析,袁了凡想表达的是(    )
    A . 只需要读四书五经 B . 读书人多离经叛道 C . 八股取士有负面性 D . 需考查诗赋的内容
  • 28. (2024九下·兴宁月考) 如图是明清时期的权力空间布局示意图,明朝内阁距皇帝寝宫乾清宫1000米,清朝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养心殿50米,同时也暗含了一条隐秘的政治轴线。这条“隐秘的政治轴线”是指(   )

    A . 军机处权力远大于内阁 B . 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C . 行政中心逐渐向北移动 D . 中枢行政机构趋于成熟
  • 29. (2024九下·兴宁月考) 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的湖北汉口镇,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这表明清朝(   )
    A . 大型商帮开始出现 B . 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 .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 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 30. (2024九下·兴宁月考) 下表是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和人均占有粮食的相关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    )

    朝代

    每人粮食面积(市亩)

    粮食亩产(市斤/市亩)

    人均占有粮食(市斤)

    明代

    3.23

    346

    约1117

    清中叶

    1.71

    367

    约627

    A . 技术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 B . 人口激增引发粮食潜在危机 C . 中国农业的提升空间有限 D . 耕地增加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 31. (2024九下·兴宁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农业技术高度成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高昌地区(吐鲁番地区)的人民多系“汉魏遗黎”,以及从河西诸州逃亡或随军而来的大批农户,所以高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他们到达高昌后长期从事农耕,精耕细作,使吐鲁番地区成为远近闻名的膏腴之乡。吐鲁番地区原系汉朝的一个屯垦重地。魏晋时期依然是戊己校尉的驻地,戍守将士不仅戍守边地,还要屯垦种植。十六国时期,这种军屯的形式还存在。 

    ——摘编自陈跃《汉晋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地区的农业开发》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了土地制度,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授予妇女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妇女授田是封建国家承认妇女经济地位的集中表现。她们辛苦劳作,同男子一起推动了北魏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的一部分劳动产品作为赋税交纳给北魏政府,建立起与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这无疑意味着她们对政府税收的增加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周海燕《魏晋南北朝妇女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表

    科技项目

    具体概况

    项目一:生产工具改进与铁器牛耕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田耕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耙—耖作业中所使用的铁犁、耙、耖等铁农具……铁犁牛耕技术也传入了南方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很是注重保护耕牛,政府曾多次颁布严禁杀牛的禁令

    项目二:南北各地作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

    《齐民要术》专辟了《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篇,介绍了边远民族地区及国外的一些引进作物……秦汉时期水稻有品种13个,南北朝时期,品种大增,《齐民要术·水稻》记载有24个品种

    项目三:精耕细作农业思想的传播及实践

    在北方形成的耕—耙—耱的耕作技术向南方传播,使南方水田农业发展成了耕—耙—耖这种耕作方式……为保持土壤地力,施肥技术很关键,当时绿肥普遍实施……在这一时期,双季稻也发展起来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北魏时期妇女在经济上享有什么权利。指出作者认为妇女在当时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是如何促进南北朝农业发展的。
  • 32. (2024九下·兴宁月考) 唐朝社会繁荣,是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章怀太子墓的《客使图》,展示的是唐朝鸿胪寺官员,正接待三位外国及周边少数民族的来使。

    “每使至,鸿胪勘问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并其主名字报。” ——《唐会要》卷六三《史馆上》“诸司应送史馆事例”

    材料二  唐代是封建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高峰,在城乡随处可见。从体育项目看,唐代不仅传承了蹴鞠、马术、摔跤、武艺……而且还出现了马球、象棋等新的体育项目,文献记载太宗皇帝是引进马球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民俗体育方面,如秋千、斗鸡、踏春、赛龙舟也在城乡蓬勃开展,其中有些项目来自西域,也有些项目传播至朝鲜、日本、东亚、西亚,甚至欧洲。 

    ——摘编自王俊奇《唐代体育文化史》 

    材料三  隋唐五代时期的平民妇女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力量。从事农业生产与家务劳动是历代农家妇女的共同特征。唐朝天宝年间,朝廷征收的数量巨大的纺织品主要是出自劳动妇女之手。唐代平民妇女参与商业活动的领域十分广泛,她们有的沿街或上门贩卖各种货物……跨地区长途贩运及经商的经济活动较少。 

    ——摘编自李连秀《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

    1. (1)  指出上述两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并指出两则材料中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唐代平民妇女经济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 33. (2024九下·兴宁月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多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清朝前期统治者更是将“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作为治理边疆的方略。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的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在维吾尔族地区尊重当地习俗,只对原有的制度稍加改制;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台湾设置台湾府。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材料二

    ①“……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元史·

    百官志三》

    ②“元之末,于澎湖设巡检司,以隶同安。” ——《续修台湾县志》

    赤崁楼

    (原为荷兰人所建)

    伊犁将军府

    班禅金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简述这种边疆管理体制的意义。
    2. (2) 从以上史料中寻找与下表观点相关联的史料,并填入对应的序号。

      观点 

      史料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古代中央政府重视加强对东南边疆的管辖

    3. (3) 请选择材料二中任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