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从权①征讨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益州将袭肃②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瑜使甘宁③前据夷陵,曹仁分众攻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普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④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⑤ , 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还,拜偏将军,领寻阳令。
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⑥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岂徒武将而已乎!
(选自《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①权:孙权。②袭肃:人名。 ③甘宁:人名。 ④蹙(cù):急迫。 ⑤立屯:安营扎寨。⑥谲(jué):欺诈,招降。
①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於义宜益不宜夺也。
②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
闻鹊喜·吴山①观涛
周密
天水碧② , 染就一江秋色。鳌③戴④雪山龙起蛰⑤ , 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①吴山:在杭州,是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的分界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绝佳之地。②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色。③鳌:神龟。④戴:背负。⑤蛰:潜伏。
【材料一】
随着深度学习算法日趋成熟以及数据资源的加速增长,人工智能技术有望不断提升,机器视觉和自然语音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将迎来发展新机遇,预计到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335.6亿元。
【材料二】
著名科学家霍金就是“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坚定支持者,他甚至公开发表言论,说人工智能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人们的担忧不是毫无根据的,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第一个冲击便是就业机会的减少。李开复曾预测,未来十年有50%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还可能造成一个更严重的后果一麻痹人类的心智。
(摘编自互联网)
《水浒传》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理财
王愿坚
①访问胡行长,是为了给一篇革命回忆录补充材料。
②红军主力长征了,一支不满200人的红色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南方一片苦寒的山区里。他们餐风饮露、茹苦含辛地坚持着,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3年。胡行长就是当年那支游击队的供给部长、现在省人民银行的行长。我找到了他的家。这是一所平常的四合院,北房门口的向阳地里,有两个人在忙着。右窗下是个老头,正往一排花盆里浇水。盆里栽着些花不像花、菜不像菜的秧子。左窗前的一位,蹲在那里做煤球,做得那么专心,直到我走到他面前才发觉。
③听我打听胡行长,他放下煤球,揩着手站起身,“叫我老胡吧。”他笑着说,一双眼睛清亮,炯炯有神。
④ “噢——,要抖落老账哩!”看了介绍信,老胡哈哈笑着,显然是个开朗爽快的人。他给我介绍了旁边的老李:李老根,做过地下党交通站长,游击战时,对于支持山上的斗争出过好大力。十几年没见了,这次他路过这,顺便把老胡三番五次要的东西带了来。
⑤老李笑着和我握了握手,转身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个钉着大红五角星的挎包,说道:“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他打开挎包,掏出一个账本,冲着老胡一扬,板起面孔说:“咱俩还有银钱官司哩!你看,白纸黑字,”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月8日,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枚。’6天只给6个铜子。6个!他要把我的喉咙捏断哩!”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
⑥账本纸页发了黄,麻布面子也磨损不堪了。里面,一笔笔账目,日清月结,很是清楚。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剿’。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我夜里想到天明。”
⑦老胡拿着账本边念边说:
⑧“‘17日,发出米24斤半’——每人减成2两。‘18日,发出米12斤4两’——每人只1两米,煮成饭还不够一口吃的。看着那一翘一翘的秤杆,眼眶子又酸又涩,我把秤杆一扔就去找政委了。
⑨ “政委正把洗净的野菜,一把把往清水里扔。我眼泪呼地涌出来了,说:‘政委,这米实在发不下去了。’
⑩ “政委头都没抬,厉声说:‘先把眼泪擦干!’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又说,‘发不下去就不发!前边还不知道有什么风风雨雨等着我们呢!咱们跟吃苦受罪没交情,可是它来了,咱也不躲躲闪闪。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肚子里的东西少了,脑子里的东西——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可就越来越多了。’说到这,政委哈哈大笑。这回轮着他揩眼泪啦!……这番话着实使我开窍。”
⑪老李这会说:“发2两粮时,有人已经光吃野菜了……”老胡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有实物为证。这次特地托老李找了几种带来。”
⑫这时,我才知道盆里栽的不是什么奇花异草。“这叫苦麻菜,可以像牛吃草一样生吞活嚼。这叫苦栽,上好的猪草。那是野芹菜……栽起来,偶尔吃一点,它能教你看得远,想得透,学会对待富裕和贫困!”说着,老胡抱出一大把菜叶子,“这点栽不了的残余,咱们消灭它。承晔,来,拿去让妈妈洗洗!”
⑬屋里跑出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接过菜叶子跑走了。
⑭望着那蓬在红领巾旁微微颤动着的翠绿的野菜叶子,我心头热乎乎的。
⑮当我怀着一种感激和激动的感情,喝着那碗苦涩的野菜汤时,我已经忘掉了到这里是为了采访,倒像跟他俩一道坐到那浓密的山林里了。
(有删改)
‘17日,发出米24斤半’——每人减成2两。‘18日,发出米12斤4两’——每人只1两米,煮成饭还不够一口吃的。
网络时代的笨拙精神
①抄写,是过去的人读书的基本方式之一。明代文学家张溥,他就有边抄边读的习惯,常常反复抄写六七次,不真正弄懂不罢休,他给书房取名叫“七录斋”,正是突出了这个习惯和方式。
②尽管我们已经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去抄书了,可是抄写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现在仍然有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德国现代思想家瓦尔特在一本名叫《单向街》的书里,专门谈过中国的抄书方式,他很耐心地说道:一条乡村道路具有的力量,你徒步在上边行走和乘飞机飞过它的上空,是截然不同的。同样地,一本书的力量,读一遍与抄写一遍也是不一样的。坐在飞机上的人,只能看到路是怎样穿过原野伸向天边的,而徒步跋涉的人则能体会到距离的长短、道路的坎坷和景致的千变万化。他可以自由伸展视野,仔细眺望道路的每一个转弯,犹如一个将军在前线率兵布阵。一个人专心致志抄写一本书时,他的灵魂会深受感动。
③任何发达的交通工具都不能代替行走。今天你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汽车、动车或者飞机,但无论如何,步行是无法废除的,而且有的时候,步行甚至是最合适的。
④和抄写一样,背诵也面临着现代的挑战。清代的大学者戴震,不但十三经正文全能背诵,连十三经的“注”也能背诵。著名的历史学家余英时感慨说,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大可能了。人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下去,我们不可能把精力仅仅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选择少数重要的经典或篇章,反复阅读或者抄写,乃至能够背诵,仍然是必要的。
⑤可是,我们不是要反对死记硬背吗?
⑥这里要做一个区分。在学校里,为了应付考试,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内容。这里面,有一部分东西除了应付考试,没有别的意义,考完试了也就可以扔到脑后,对这些东西的死记硬背是越少越好。但是一些经典或重要的篇章,其意义却是长久的,我们基本的知识构成、良好的人文素养,都离不开它们,熟读乃至背诵它们,是为了从中汲取更多、更好、更持久有用的人生养料。而且,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并不就是排斥理解的过程,恰恰相反,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发生了、加深了,渗透和影响发生了、加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⑦确实,背诵和抄写都是挺笨的老方法,耗时费力,殊为不易;可是,即使是在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有的时候,古老的方法仍然是最好的方法,笨拙的精神依然是最好的精神。
请以《送给你,我的感叹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